1.【有关谐音特点的古诗】

古诗谐音: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欧阳修 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注:这个只是故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我未曾考证. 山歌 冯梦龙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 横也丝来竖也丝(思),这般心事有谁知. 岭东恋歌 李金发 味碟种菜园分(缘分)小,扁柴烧火炭(叹)不圆. 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 这个比较通俗. 对联谐音: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解 缙 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 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 印 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佛 印 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孔子生于舟(周)未 光舞(武)起自汉中 (光舞:闪电;汉中:天空)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荷(何)藕(偶)杏(幸)梅(媒)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小品表演)大意:过年了,一个卖豆芽的老汉请苏东坡为自己写一幅对联,苏东坡写下: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丝–私 泥–疑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密云无雨,通州水不通舟; 巨野有秋,即墨田多积麦.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缺一少十 谐音是缺衣少食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不得张飞 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谐音歇后语: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杏儿–苦孩(核)子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千年的枯庙–没声(僧 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2.体现汉字谐音的古诗(全诗)

一、谐音诗: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 二、谐音对联。

1.莲(连)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2.身居宝塔,眼望孔明(诸葛亮),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关羽)不得张飞(张飞) 3.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攀哙) 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萧和(萧何) 6.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7.孔子生於舟(周)未 光舞(武)起自汉中 清风满地难容我 明月何时再照人 上联:「清」暗寓清朝统治。 下联:「明月」怀念明代。

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上联:「丝」谐「私」。 下联:「泥」谐「疑」,方言读音。

昨夜敲棋寻子路 今朝对镜见颜回 子路,即孔子的弟子, 又可解为「棋子的路数」。 颜回,即孔子的弟子, 又指「面颜的真容」。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借写竹咏物言志。 粟绽缝黄见 藕断露丝飞 上联谐凤凰。

下联谐鹭鸶。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雨洒灰堆成麻子 风吹荷叶像乌龟 上联:成谐(陈)。

下联:像谐(向)。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月朗晴空今夜断言无雨 风寒露冷来晚必定成霜 下联:「成霜」谐「成双」。

独览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上联:Do, Re, Me, Fa, So, La, Ti。 下联:一至七数字方言读音。

和尚挑水两膀尽是汗淋 尼姑栽秧双手按插布阵 「按插」谐「按察」, 「布阵」谐「布政」。 「尽是」谐「进士」, 「汗淋」谐「翰林」。

塔内点灯 层层孔明诸角(葛)亮 池中栽藕 节节太白理长根(庚) 上联:诸葛亮字孔明。 下联:李太白字长庚。

细羽家禽砖下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扑簏 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 此联之妙,在于末四字既关含义,又是象声。 泥肥禾尚瘦 晷短夜差长 「晷」音鬼。

上联的意思是:泥土肥沃,但禾苗仍然瘦弱。下联的意思 是:太阳在天上的时间越来越短(所谓晷短,此乃夏至后发生的自然现 象),日夜的时差越来越长。

若以谐音读此联,则变成:尼肥和尚瘦 鬼短夜叉长 师姑田里挑禾上 美女堂前抱绣裁 上联为祝枝山所出,下联为沈石田所对。 「禾上」谐音「和尚」, 「绣裁」谐音「秀才」。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明代唐伯虎与张灵,饮酒整日,俱醉,遂对此联。酒喝得一干二净, 人也真个倒也倒也。

贾岛、刘伶,俱为善饮者。此联好做酒店招牌。

三、谐音歇后语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最不喜欢人只念到七!)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谁最有权穿这袄?)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网上的“终身寡妇”都有 些谁?) 二十五两–半疯(封) 二三四五–缺衣(一)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 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 二姑娘梳头–不必(蓖) 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戌) 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 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 十五的月光–大量(亮) 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对付硝烟诱饵的最好办法) 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九) 刀子切元宵–不愿(圆) 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 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评评粘网的老蚰蚰如何?) 三个钱买个牛肚子–尽吵(草),(这牛屎铺里肚子不好 的大有人在) 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对许多话题深有此感) 三毛加一毛–时髦(四毛) 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三更半夜出世–害死(亥时)人 大车拉煎饼–贪(摊)的多 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杏儿–苦孩(核)子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

3.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copy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思)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百.(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西洲曲 南朝乐府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怜)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莲—怜)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度到西洲.

子夜四时歌.秋歌 南朝乐府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

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梧—吾,解—结

4.体现谐音特点的古诗

天鹅飞去鸟不归,

目目相对由心起,

胡天八月不飞来,

山回路口白草折,

寸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送君去,

千秋一夜为三横,

角弓空留马行处。

答案一:我想能与丈夫有成。(我见过最多的答案)

我看后感觉确实很有难度,猜不出来的原因是字谜是古代的一个人所写,诗中很多术语是古代文言词,本诗应为男孩向女孩求爱时,女孩给男孩的。具体猜谜过程如下:

第一、二两句无需多加解释。

第三句,“胡天八月不飞来”,“能”字的左侧部分极像“八月”,右侧部分乡两个大雁飞来,而这一部分像飞字,又不是飞字;

第四句,“山回路口白草折”应为“与”字,我们来看这个字的写法,上下两部分都是一个发生了偏转的残缺(即“折”之意)的“山”字;

第五句,“寸光不与四时同”应为“丈”字,此字与“寸”字相似,笔画相同,形状类似,但无论何种写法,丈寸又绝不会相同,故作此解;

第六句,接天莲叶,“天”字向上,为“夫”,后面几字,应为意解,后面再讲。

第七句,“千秋一夜归三横”,”千””归”字的各自一部分,加上“横”,应为“有”字(其中,归字右侧加上一横应为月字);

第八句,“角弓空留马行处”角弓空留,我认为应该留的是“刀”部,留在何处?马行处,而马行处又往往与“戈”字或战场之意相联系,“刀”“戈”合为“成”字。

关于此谜语,我曾在帖子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当我猜出这个谜语的时候,已经太迟了,朋友们都说我和她又缘无份……”(意思相同,个别与句记不清了)本人怀疑为贴谜诗之人所作,

若由此得出如下故事则此诗就不难解了:

一年轻男孩就要去应征入伍了,临行前,他问了自己一直爱慕的女孩一句话,这是一句一直藏在男孩心里,而又一直不敢说的一句话—–“我回来以后,你能嫁给我吗”。

女孩子毕竟是害羞的,她没有直接回答男孩子的问题,然而她又是聪明的,她对男孩子说“如果你猜出了我的谜语,我就答应你”……

而男孩子带着疑惑应征入伍,由于他没有解出这个谜,也或许由于替他种种原因,他没有和这个女孩子来往。等到他退伍归来,并且猜出来这首谜语诗是女孩子对他的深深期望时,女孩子已经结婚了……

从答案“我想能与丈夫有成”来看,这首诗应包含如下的意思:

女孩子是喜欢男孩子的,但是她更希望男孩子能在外面好好锻炼自己,不要只想着儿女私情。她希望男孩子能够锻炼一身本事,将来可以与自己共同创造一番成就。

从诗中“鸟飞去”“不归来”“白草折”“送君去”等语句很明显本诗应为送别之作;而从“有心起”“不飞来”等语句又可看出对男孩子的规劝之意–希望男孩安心当兵。而“千秋一夜”一句,有很明显的告诉男主人公“我会等你”这样一个信息。并且我们猜出来的“马行处”应与“戈”(一种武器)字有关,大致可与我们猜测男主人将要去当兵相吻合。

答案二:我想成为你的唯一(这个答案也有不少)

1.2大家都知道

⒊胡天八月不飞来,“不飞来”即“胡天”二字去掉“八月”还剩“古二”,二字合一起是“呈”字谐“成”字

⒋“山回路中口百草折”,“山回路口”即“十”字“百草”即“木”字,合起来是“未”字

⒌;“寸光不与四时同”即“寸”和“日寺(时繁体)”是不同的,去掉“日”字还有“日”和“土”,即“里”谐“你”字

⒍接天连叶送君去”,地平线处与天接的自然是“土”地,“叶”即“也”。“土”连“也”自然是“地”;

⒎千秋一夜为三横”,从“秋”字取一竖心旁,“夜”中取一高字头和单人旁,“一”即“竖”再加三横为“惟

⒏“角弓空留马行处”,马与弓字相近,只多一“一”,而“一”在马脚,马行处也暗示了是“一”字。“惟一”和“唯一”本就相同

答案三:我想能和你在一起(这个答案也很多)

这个谜之所以不好猜是因为它是从台湾传过来的,用的是繁体字。

能:胡天八月不飞来,“能”的左边酷似八月,右边像飞

和:山回路口白草折,草折为禾(柴),加口,成和

在:接天连叶送君去,有天、叶、去拆成

起:角弓空留马行处,行处,即走过的,弓与己相近,所以为起

5.带有谐音的古诗

转贴: 武汉·蔡大金谜友的《“谐音字谜”的沿起及分类》 “谐音字谜”是指谜面以一个或两个汉字同音(或谐音、切音)扣底,或取其它非汉字材料达到谐音目的的一类字谜。

有人称为“提音字谜”或“音变字谜”。我们之所以称为“谐音字谜”,一是遵从汉字“六书·谐声”传统,二是通过这一定义,揭示整个“谐音字谜”的规律和特点。

前述“提音”、“音变”等提法,只是单个谜条评述时的技术性用语,若用于“谐音字谜”理论上的概括,尚存涵盖不广的缺陷。所以,在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命名前,我们暂以“谐音字谜”称呼之。

利用汉字“六书”之义(即象形、指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造谜,是我国灯谜由来已久的优秀传统。这一传统,在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中得到较为切实的体现。

他在该书篇首大书“六书原理”。将灯谜中除谜格之外的所有“法门”。

“体例”归于“六书”旗下。谢氏这样的归纳是否科学、合理呢?不得而知。

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归纳呢?亦语焉不详。我们从他的书中实在找不出具体答案。

只有读了张起南《橐园春灯话》后,才知道张“谜圣”也曾有过类似的阐述。张在《春灯话》中说:“谜有体有格。

体则有会意、象形、谐声、增损、离合、假借之别。”接着张氏较为详细地列举了这类灯谜的特点。

如此看来,谢公只不过是依样画葫芦,照搬”谜圣”的“理论”而已。《评注》书中多有抄录《春灯话》处,留待以后再议吧。

“六书原理”自谢会心至今,影响了现代谜坛七十多年。几乎成为谜界约定俗成、普遍接受的一个理论框架。

现在若要打破这一“框架”,重新构筑新的灯谜理论,也还是一个不太现实而且比较困难的事情。谢公书中的“谐声”、“切音”、“通韵”……等等,大抵属今天“谐音”一类。

如“谐声”类中一例:“彼此姻缘恰并头”射“韵”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谐音字谜”。此谜以“姻、缘”二字与“音、员”同音之巧成谜,成为现代谜坛一条谐音扣字的经典之作,这条字谜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灯谜典籍中,作者已佚名。

谜面原是这样的:“不是姻缘也并头”。是将明清以来的民间俗语“不是冤家不聚头”(参见《红楼梦》29回)略为改造的句式。

“冤家”是《红楼梦》中贾母比喻贾宝玉、林黛玉两个有情人的话。谜作“姻缘”本无可厚非。

然谢会心偏将“不是”两字改为“彼此”,谜虽近扣,却离“俗语”原意远了。 “谐音字谜”是民间谐声谜事的衍生物,培育品。

若将民间谐声谜语比作培养菌温床,那么,“谐音字谜”当是这一“温床”上长出的莓菌和香菇。我国“谐声”造谜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

远推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其中有很多“谐音”双关的例子。如以“环”谐“还”,以“丝”谐“思”,以“芙蓉”谐“夫容”,以“莲子”谐“怜子”……等等。

发展到陈朝沈炯的仿《郡》体诗《闲居有乐》:“屋室何寥廓,志士隐蓬蒿”,用“志”谐音“至”而拆“屋”。整个宋朝年间的灯谜资料应该说是很丰富的。

可惜散佚严重。现在除周密《齐东野语》尚留吉光片羽外,所存无几。

真正的“谐音”谜例已很难寻觅了。我们只能从稍后的明李开先《诗禅》一书中得以一观。

如《诗禅》中的“尼姑庵不值半文钱”射“光阴似箭”,谐音“光阴寺贱”相扣。这里的“光阴”是别解,“寺贱”是“谐音”。

又如“天师过河不用船”射常言“自有法度”,其中“度”谐音“渡”。这已相当于今天的“粉底格”了。

上述以“谐音”造谜的民间谜语,为清代文人灯谜的“谐声”取法铺垫了厚实的基础。倘无宋、明几代人的努力探索,清至现代的“谐声”灯谜是无以发展的。

谜格中的“梨花”、“飞白”、“玉带”、“底”……等等谐声格类,正是“谐声”灯谜逐渐成熟定格的标志。张起南之所以把“伤心细问夫君病”射“杯盘狼藉”(谐“悲盘郎疾”)称为“世俗所传”(参见《春灯话》上卷),大约也是“谐音”谜语本来自民间的缘故。

其实这条谜倒不是“世俗所传”,而是清嘉庆年间江南文人的地道创作。它较早出现在爱素生《竹西春社钞》中。

谜面原是“伤心细问儿夫病”。目标“朝阳格”(即“昭阳格”),射“古文”一句。

“杯盘狼藉”典出《史记·滑稽列传》,后在《三梦记》、《歧路灯》等小说中中反复出现,已是大家熟悉的一条成语了。 “不是姻缘也并头”是在“谐声”灯谜已经成熟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这条谜作与其说是某个人的创作,不如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最初并未引起谜人们的特别注意。

只是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因为柯国臻先生等少数几位谜坛精英的提倡,才逐渐风糜起来。柯氏模仿此谜而制下列诸作: 但闻左右尽歌声(戬),声声鼓乐起西东(胡) 音乐堪听意会难(胭),织抒半融读书声(纾) 随后,模仿之“声”风起。

诸如郑百川的“塔前破寺起风声”(封)、方柱中的“潭中流水似琴声”(覃)、黄穆灿的“鸡声明月清风里”(肌)、张奕虎的“鼓乐之声播戎羌”(胡)、武骝的“村头含泪听乡音”(湘)、赵首成的“大泽起义辨狐音”(湖)……等等一大批“音扣字谜”竞相登台亮相,俨然成为整个九十年代字谜创作的主流。这些“提。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