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古诗句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求

更持红烛赏残花

人们常在盛唐的诗歌中流连忘返,怀想这个世界曾经有过的辉煌,曾经有过的奔放与自由。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章。

繁花落尽,一派萧索,茫然四顾,没了主张。精神上的失落,与社会的整体衰落成正比。中唐之后,诗歌再无盛唐之流畅洒脱,没有了滚滚而来,没有了浩荡而去。自盛唐之后,是否再无诗歌之美,艺术之魂了呢?

盛唐,诗人总是直抒胸臆,无论各自景况如何不堪,也都是心志坚强,神态自若。中唐之后,犹到晚唐,更多的诗人则是俯首低视,近距离地审视自身,拉近自己和外界的距离。人性的回归在这种低调的色彩中有了新生,一些属于自我的文学美开始被发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样辞藻华丽、音韵悠扬的词句若从李白杜甫口中,断然是脱落不出来的,隐晦艰涩不是盛唐之风,而在晚唐就有了和谐之美,与社会整体的调子达到了统一。亮丽的流彩逐渐归于平和、柔美、含蓄,视野变小了,心灵的空间更大了,客观事物的陈述往往被虚化,性灵凸显出来了。即便有长剑当歌,起舞弄影,也是孤单和清寡的,是一种不胜寒风的苍凉与落魄,凄婉与愁怨在字里行间渗透,在情绪的渲染中扩散。

把这种低冷色调的美发展成熟并到极致的,当推晚唐诗人李商隐。盛唐的铺陈与挥霍,饱满与激昂在晚唐之后已鲜见踪迹,从阳刚到阴柔,诗人的审美情趣也逐渐回归到了一种自然状态,“身无彩霞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完全由心象所构筑的形象,看似匪夷所思,实则相当精妙地把内心情感表露出来,达到与读者内心强烈共鸣的艺术效果。这些用内心幻象寄于客观事物的艺术表达,把中国文字的意境美推向了高峰,文字更有了多角度展现客观与主观之间相互替换、相互映衬的表达手法,在心象与外物之间构筑了一道互通的桥梁。人的内心情感和体验用朦胧凄艳的语言表达出雾里看花般更为悠远的情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诗歌如含泪的美女,哀而不伤,艳而不靡。在缠绵与清幽中让人顾盼回首,低眉浅语,有万般风情万种情思,你可以任由心象在诗句中幻化飞舞,在内心情感的跌宕中起伏无定。

李商隐的诗歌在阴柔之美中不乏病态,但是这些丝毫不减损其诗歌的温润而成熟,绚目而沉郁,回味绵长,意象万千。“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若断若续中,把人引向遐想,引向对自身世界的感悟。他的诗歌无须去读懂,而是体会,是真正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在他所营造的情境中感悟自身世界,回味诗人所要表达的情绪与心象,才能在似懂非懂之间感受到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2.根据诗句或诗歌内容自拟题目写作文

读《沁园春.雪》有感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了很多震撼人心、催人奋发的光辉诗篇,对鼓舞亿万人民的革命斗志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诗词气势磅礴,意境广阔,显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读来令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便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首先,让我们随诗人的意境来到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在这里,你心胸广阔,心潮澎湃。一眼望穿长城、黄河,一目了然,一片普通而又不寻常的雪,在诗人的笔下活了起来,让你有一番别有滋味的想像,然后我们又展开双臂拥抱被白雪覆盖的群山,与秦晋高原狂奔,释放自己的豪情壮志,想要撑破天空,冲出宇宙,自由翱翔 。

领略中国的大好河山后,让我们翻开沉睡的历史书,打开自己尘封已久的历史大门,了解中国的风云人物,重新体会人世沧桑,我们要以十分的自信来相信自己才是真正的风云人物,正如诗人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自古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我们要超越古人,成为后人的历史人物,被载入历史课本。这当然需要一段艰辛的路程,也许比长征还辛苦,但我坚信:信心+汗水=成功。

让我们高呼:“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根据诗句或诗歌内容自拟题目写作文

读《沁园春.雪》有感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的一生写了很多震撼人心、催人奋发的光辉诗篇,对鼓舞亿万人民的革命斗志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诗词气势磅礴,意境广阔,显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读来令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便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首先,让我们随诗人的意境来到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在这里,你心胸广阔,心潮澎湃。

一眼望穿长城、黄河,一目了然,一片普通而又不寻常的雪,在诗人的笔下活了起来,让你有一番别有滋味的想像,然后我们又展开双臂拥抱被白雪覆盖的群山,与秦晋高原狂奔,释放自己的豪情壮志,想要撑破天空,冲出宇宙,自由翱翔 。领略中国的大好河山后,让我们翻开沉睡的历史书,打开自己尘封已久的历史大门,了解中国的风云人物,重新体会人世沧桑,我们要以十分的自信来相信自己才是真正的风云人物,正如诗人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自古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我们要超越古人,成为后人的历史人物,被载入历史课本。

这当然需要一段艰辛的路程,也许比长征还辛苦,但我坚信:信心+汗水=成功。让我们高呼:“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根据一首诗或诗歌中的名句,自拟题目写一片作文

爱书人面对满架的图书,也许会想到明代杨循吉的诗句:“岂待开卷看,抚弄亦欣然。” 小时候我觉得这句诗匪夷所思。书是用来读的,读书是件有趣的事,而仅仅“抚弄”,又有何乐趣可言呢?如今我却感到这句话真是妙不可言。其中的道理不是仅凭文字就可以说清楚的。只有日日以书为伴,浸淫于书,日久才会自然产生杨循吉所说的这种感觉。太喜欢书了,所以即使不“开卷看”,仅仅用手指轻抚书的封面或者书脊,也会感到一种难言的愉悦。有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书,抚摸一番,然后放回去,再抽出一本……不知不觉,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我想当年杨循吉一定也是手中拿着一本书,抚弄再三,心中窃喜,或者自顾自地笑出声来。这样傻吗?傻。这样有理由吗?没有。那为什么如此?我不知道,我只记得郑振铎先生的口头禅——“喜欢得弗得了”。二博尔赫斯被誉为“作家的作家”。对于这个称号,有一句冷霜的诗与之相应:“命运指引命运,书繁衍书,一支小火被点燃,是借另一支要寄身其中的蜡烛。” 这句诗用一个脱胎于“薪火相传”的比喻,形象而又深刻地指出了文学的一个基本属性。文学创作固然离不开个人的独创性,但又离不开历史。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来源于前人的作品,所以说“小火被点燃”是“借另一支蜡烛”。但同时,这支点燃了小火的蜡烛也得以寄身于小火之中。也就是说,前人的作品在后来者的作品中得到了重生。一方面是前人的作品给后世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另一方面前人的作品又通过后人的作品得以传承,获得发展。于是,一切文学作品都融入一个无比广阔的历史,而这历史正是通过一切文学作品得到表现。这就形成了一个“大道周行的宏大叙事”(胡续冬语)。三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这句词披露了这样一个事实:“新词”中的“愁”是“强说”的,而真正识尽了愁滋味,却说不出了,最多说说天好冷之类。的确如此,一方面,有限的语言文字无法承载近乎无限的痛苦。极度痛苦之下,只有闭口才感到充实,而开口却会感到空虚。另一方面,快乐趋向于发散,所以相对容易表达出来与人分享;而痛苦则是“沉淀”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诉说的个人体验,趋向于自我。正如鲁迅所说:“人们的苦痛是不能相通的。”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饱尝痛苦的卡莱尔在发疯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留下的,仅仅是缄默而已。”

5.根据一首诗写一篇作文400字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是诗歌,我和几个小伙伴组成了小组收集诗歌、欣赏诗歌。我最喜欢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鸟鸣涧》。这首小诗写山中春天的月夜景色,是王维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之一。

王维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王维许多山水诗的共同的艺术特色:诗人极善于在静态中写出动态。第一句“人闲桂花落”,静中有动,而花落的动态则反衬出无人声的闲寂。第二句“夜静春山空”,点出春字则甚为必要,无论是花香、明月,还是鸟鸣,都与春天有关。后两句明写动态,实写幽静,在对比中突出头两句所描写的静态。第三句“月出惊山鸟”,写月光照进鸟巢,使鸟儿们栖而复醒惊诧莫名:是东方欲晓,白天已经临近么?于是他们在惊讶,相互询问地发出一阵阵的鸣叫……忽而月亮钻进了一片乌云,附近的鸟儿沉默了,他们安心睡下,不再回答远处同伴的呼唤。第四句“时鸣春涧中”,这里用“时”字写鸣声,不但极精细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含了丰富的感受,并且更从听觉上造成动静的对比,从而生动地烘托出倍加幽静的情境!

王维的诗清新自然质朴纯情,所用词语也看似普普通通。然而就是这些朴实的词语构成的诗却达到了不一般的效果:山中春天的月夜,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仿佛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写作文也不必堆砌一些华丽的词语,用平实的语言,巧妙的构思,一样可以写出好文章。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总评:小作者抓住王维山水诗的共同艺术特色,叙述有调理,语言很流畅,把我们带进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意境。更可喜的是,小作者在赏析的过程中还深有感触:再平实的语言,只要有巧妙的构思,一样可写出好文章。

6.题目自拟,运用古诗词超过五句的作文700

遇见最美古诗词题目作文700字精选

唐诗宋词风光旖旎,在我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光影……

唐宋是我们诗词文化最鼎盛的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高峰。孟浩然、王维的宁静淡泊,岑参、高适的边塞长吟,李白的浪漫奔放,杜甫的乱世悲歌……星光灿烂的诗坛是唐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誓言给我鼓励;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让我向往;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乡愁让我心酸;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理给我启迪……

宋代词人们高奏过悲壮威武的慷慨悲歌,低吟过委婉动人的缠绵情话,悲叹过心疲气短的穷途末路……

我渴望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悲叹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向往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我感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唐诗短而精炼,掷地有声;宋词长而有韵,回味无穷。

迷人皎洁的汉宫秋月令我心驰神往,倾国倾城的燕瘦环肥使我魂牵梦绕……

唐诗宋词那或雄壮或惆怅的意境是否让你身临其境?唐诗宋词那或勉励或警示的言语是否让你有所感悟?

唐诗宋词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段历程,更是一个传奇!它所代表的是一个个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每次读到唐诗宋词,我都会有一种全部

7.关于古诗赏析的作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小荷作文网 ,你也可以投稿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小荷作文网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小荷作文网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