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所见》的全文和意思

1.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1. 《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2.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2.初一《古诗五首》的翻译谁有

观沧海 《曹操·步出厦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English version: THE SEA I come to view the boundless ocean From Stony Hill on eastern shore Water rolls in rhythmic motion, Islands stand amid its roar. Tress on trees, from peak to peak, Grass on grass, lush far and night, Autumn winds blow drear and bleak, Monstrous billows surge up high. Sun by day, moon by night Appear to rise up from the deep. The Milky Way with stars to sleep. How happy I feel at this sight! I sing this poem in sheer delight.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次北固山下①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①次:停歇,这里指停船.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②风正:指顺风. ③海日:太阳从海上升起.残夜:夜。

3.古诗《所见》的所见是什么意思

所看到的事物。指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原文: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1、《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2、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扩展资料:

1、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2、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3、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4、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5、“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6、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7、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所以,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所见

4.古诗《所见》的意思

请采纳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字义解释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内容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都被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正想将蝉儿捉到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很有情趣的一首诗。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