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鉴赏元好问《论诗绝句》评陶渊明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主张“诚”为诗的本原,提倡诗歌的“风雅”传统,提倡刚健质朴、慷慨豪壮的诗风,主张诗歌应该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积极意义.艺术上,意境交融,形象丰富、动静结合,风格多样化,在论诗绝句发展史上,创造了辉煌成就.No.1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这是元好问《论诗三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说明他不是一般的信口雌黄式的论诗.No.2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曹、刘是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标举曹刘,实际上是标举了他们所代表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西晋诗人刘琨,被认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言壮而情骇”(《文心雕龙〈体性〉》),有“清拔之气”(《诗品》).元好问推出刘琨,正是从其可比建安诸子的慷慨悲壮,梗概多气的艺术风格着眼的.No.3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有不少,建安风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壮怀犹见缺壶歌”),但也有了“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评张华诗语)的诗歌.建安风骨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歌风格,所以他以张华为例,认为张华虽然以其诗绮靡婉艳,文字妍冶而名高一时,但是缺乏豪壮慷慨之气,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不满情绪,对诗歌绮靡文风的发展的认识.。

2.论诗 古诗原文

你这实在太大了,论诗写的人很多,你是初中生么,如果是,想必问的是赵翼的吧。

赵翼的《论诗》对吗

见下: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他还写了其他四首,一并发给你,见下: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如果是元好问的就不发了,他写了30首,你给多少分给你打字啊

3.简单的古诗 10分 论诗

1.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简评: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便是出自此诗。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

作者:赵翼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赵翼写有五首《论诗》,提出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主张。

只眼:独到的见解,眼力出众。

艺苑:艺坛,艺术领域。

雌黄:即鸡冠石,黄赤色,可作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后用信口雌黄喻随口乱说。

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前二句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高人”。

后二句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戏时被前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法。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艺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独具只眼”,那就只能“随人说短长”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

4.论诗 的 诗句含义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赏析一: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5.论诗绝句三十首 全文

你好! 1.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2.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注:刘越石:西晋诗人刘琨 3.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注:风云若恨张华少:钟嵘 谓张华诗:”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注:温李:温庭筠,李煜 4.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5.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阮,阮籍 6.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仍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注:安仁:潘岳字安仁,谄事贾谧,望其车尘而拜,与其著作 表现的情操反差太大 7.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8.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注:沈,宋:沈佺期,宋之问 9.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注世说新语·文学>载孙绰语:”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10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11.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12.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注:郑笺:东汉郑玄 ,谓义山诗,西昆体难解如诗经,恨无注释之人耳 13.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 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画鬼符。

注:玉川卢:中唐险怪派诗人卢仝 14.出处殊途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15.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注:饭山: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16.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注:切切秋虫:多见于孟郊句,疑指孟郊;灯前山鬼:多见于李贺句,疑指李贺 17.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 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

注:水乐:元结 : “停桡静听曲中意,好似云山韶濩音.” 18.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楼。

注:东野:中唐诗人孟郊,因作诗太苦,被称为”诗囚”;潮阳:韩愈 19.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 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校几多? 注:天随子:晚唐诗人陆龟蒙,有诗曰:”无多药草在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稚子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 20.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21.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注:凌云笔: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22.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注:唐代禅师船子德诚诗曰:”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23.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诗宜?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24.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注:秦观诗:”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退之山石句:韩愈有 诗 25.乱后玄都失古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东风怨兔葵。 26.金人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

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27.百年才觉古风回,元佑诸人次第来。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注:欧,梅:欧阳修,梅尧臣 28.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 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注:涪翁:黄庭坚 29.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注:池塘春草谢家春:谢灵运有诗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闭门陈正字:北宋诗人陈师道,作诗好闭门蒙头 30.撼树蚍蜉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按:元好问(1190—1257)金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县)人。

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曾任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

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

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起《论诗》绝句三十首,崇尚天然,反对柔糜、雕琢,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

作有《遗山集》,编有《中州集》。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