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乐游原古诗教案怎么写
大班古诗《登乐游原》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活动准备 图片、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欣赏古诗《登乐游原》,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诵读古诗 师:小朋友,老师念的这首古诗好听吗?我再来念一遍,说说你最喜欢的那一句,好吗? 2.教师再次朗诵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诗句 3.教师解释古诗大意 这首古诗写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来告诉你! 傍晚时侯,诗人觉得心里不太舒服,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驾着马车车去登乐游原。
等她登上乐游原的时候,他看到了夕阳,夕阳多么美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太阳马上就要落下了。 三、品读感悟,分段理解诗意 1.品读诗人心,理解前两句古诗。
诗人何时驾着马车去登古原?心情怎样? 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我们一起来读读前面两句古诗吧。 出示图片,师幼共读。
2.感诗景美,理解古诗第三句。 介绍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景色都能看到,可美了。
等诗人登上乐游原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她看到了美丽的太阳 教师创设情境,请幼儿闭上眼睛想象夕阳美景 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三句古诗。 出示图片,师幼共读 3.悟诗人愁,理解古诗第四句。
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美丽的景色短暂的感受呢?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地方呢? 师小结:原来因为黄昏将近了,太阳马上就要落下了,美丽的景色马上就看不到了。 我们一起读一读第四句古诗。
出示图片,师幼共读 四、读诗韵。 深入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幼儿模仿朗读。 附: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2.大班乐游原古诗教案怎么写
大班古诗《登乐游原》活动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活动准备图片、背景音乐活动过程一、直接导入二、欣赏古诗《登乐游原》,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诵读古诗 师:小朋友,老师念的这首古诗好听吗?我再来念一遍,说说你最喜欢的那一句,好吗? 2.教师再次朗诵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诗句 3.教师解释古诗大意 这首古诗写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来告诉你! 傍晚时侯,诗人觉得心里不太舒服,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驾着马车车去登乐游原。
等她登上乐游原的时候,他看到了夕阳,夕阳多么美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太阳马上就要落下了。三、品读感悟,分段理解诗意1.品读诗人心,理解前两句古诗。
诗人何时驾着马车去登古原?心情怎样? 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我们一起来读读前面两句古诗吧。 出示图片,师幼共读。
2.感诗景美,理解古诗第三句。 介绍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景色都能看到,可美了。
等诗人登上乐游原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她看到了美丽的太阳 教师创设情境,请幼儿闭上眼睛想象夕阳美景 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三句古诗。 出示图片,师幼共读3.悟诗人愁,理解古诗第四句。
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美丽的景色短暂的感受呢?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地方呢? 师小结:原来因为黄昏将近了,太阳马上就要落下了,美丽的景色马上就看不到了。 我们一起读一读第四句古诗。
出示图片,师幼共读四、读诗韵。 深入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幼儿模仿朗读。附: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3.幼儿教案古诗《乐游原》步骤怎么写
校本课程研讨:《乐游原》教案;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探究理解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1校本课程研讨:《乐游原》教案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②积累一些相关的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并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古诗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探究理解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三、教学具准备:课件。
四、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五、板书设计:乐游原不适 → 登古原触景生情夕阳美好 只近黄昏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学生观看古诗朗读录象,引入课题《乐游原》。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乐游原》。(二)初读感知:1、齐读古诗。
2、四人小组交流预习时对古诗字词句的理解,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交流字词理解,教师相机点拨引导:① 解题:《乐游原》又作《登乐游原》。
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为京城士女登高游乐胜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② 向:接近。
向晚:傍晚。③ 意:心情。
不适:不悦,不舒畅。④ 驱车:驾车。
⑤ 古原:即乐游原。4、指名交流诗句理解,教师相机点拨。
傍晚,我觉得心情不太舒畅。于是, 驾车登上乐游原。
远处的夕阳多么美啊!只是此时已将近黄昏,再美的夕阳也要落下了。(只要言之合理就可以,不必强求一致。)
5、齐读古诗。(三)深入探究:1、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名言吗?——(引导学生回忆)歌德曾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刚才我们用第一只眼睛读了李商隐的《乐游原》,现在我们一起尝试用另一只眼睛再深入品读《乐游原》。2、自读古诗,想想自己对古诗还有哪些疑问。
3、出示参考质疑:① 诗人李商隐为什么感到“不适”?(提示:你平时会在什么情况下感到“不适”呢?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②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中的“夕阳”只是指眼前的夕阳吗?还可以有其它哪些理解呢?4、小组交流探究:将自己的质疑与小组同学交流,汇总,再尝试探究问题的答案。
教师巡视指导。5、播放音乐,小组代表谈谈探究的结果,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相机给予指导: ① 李商隐简介:李商隐(812—约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他幼时随父到浙江。 9岁父亲死去,奉丧侍母归郑州。
25岁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当时政治上牛、李党争剧烈,他被卷入旋涡,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一生困顿失意。
在诗歌成就上,他与杜牧齐名,是晚唐的重要诗人之一,又称“小李杜”。② 写作背景: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
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泾源节度使王茂之的器重,王茂之将女儿嫁给了他。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
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在官场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在他失意时写下的。
③ 前人对“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看法:有人认为夕阳是穷途末路、悲观的感叹;也有人认为正因夕阳短暂美好,因此诗人要热爱生命、执着人间、珍惜美好的时光,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因为当时是唐代后期,还有人认为诗中“夕阳”指的是唐朝,那是诗人对盛唐的追忆和对晚唐逝去的惋惜。(学生对“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理解,只要言之合理就可以,不必强求一致)6、播放古诗朗读,学生闭目体会诗境。
7、有感情朗读:指名读,再齐读。8、融会背诵。
(四)总结拓展:1、过渡:《乐游原》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哲理诗。李商隐驱车登上乐游原,慨叹“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历史上,也有许多充满哲理的古诗。2、拓展:出示一些哲理诗,齐读——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金缕衣杜秋娘/唐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3、拓展二:李商隐的其他诗歌。
4.五年级古诗《乐游原》的解释、分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唐代诗人李商隐通过诗歌《乐游原》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作者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
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白话译文::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第一人称: 傍晚以至,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乘坐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
这时望见将要西落的太阳,落日余晖洒向大地,无限美好,可惜已近黄昏,美好的太阳也就渐行渐远了。
5.乐游原古诗的内容是什么
乐游原 李商隐 向 晚 意 不 适, 驱 车 登 古 原。
夕 阳 无 限 好, 只 是 近 黄 昏。 注释 1.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
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
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2. 不适:不悦, 不快。
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
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 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思想感情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古诗赏析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
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乐游原简介 乐游原,是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东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黄土台塬。
塬面长约4公里,宽200-350米,高出两侧平地10-20米,最高处海拔467米。 乐游原实际上是由于河流侵蚀而残留在渭河三级阶地上的梁状高地。
乐游原的南面有大雁塔、曲江池,上有青龙寺遗址,遗址内还建有空海纪念碑、纪念堂,种植着多株名贵樱花,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去处。 乐游原得名于汉代。
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秦汉时代,曲江池一带就以风景秀丽而负有盛名。汉宣帝时,这里被称为乐游苑。
一次,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后来在此处建有乐游庙,乐游原就以庙得名。
乐游原是唐长安城的最高点,地势高平轩敞,为登高览胜最佳景地。 唐太平公主在此添造亭阁,营造了当时最大的私宅园林——太平公主庄 园。
韩愈《游太平公主庄》诗云: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堙,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仅在乐游原上的一处园林,因太 平公主谋反被没收后,就分赐给了宁、申、歧、薛四王,足以想见当时 乐游原规模之大。
后来四王又大加兴造,遂成为以冈原为特点的自然风 景游览胜地。乐游原地势高耸,登原远眺,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 如掌。
同时,它与南面的曲江芙蓉园和西南的大雁塔相距不远,眺望如 在近前,景色+分宜人。因此,都人来此游赏者绍驿不绝。
尤其是“每 三月上已、九月重阳,仕女游戏,就此拔楔登高·幄幕云布,车马填塞。” 杜甫形容乐游原是:“乐游古园翠森森,烟绵碧草萋萋长”;唐彦 谦称赞乐游原:“杏艳桃娇夺晚霞,乐游无庙有年华”;李频描述了春 天乐游原的景色:“无那杨花起愁思,漫天飘落雪纷纷”。
而“爽气朝 来万里清,凭高一望九秋轻”、“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则描述的是乐游原秋天迷人的景色。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
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
这是迟暮者 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
6.古诗教案怎么写
给个例子给你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
了解诗人的生平。 2。
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
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
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
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
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 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
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
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