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祖国山川美的诗句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2.我爱祖国山河美的古诗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杜甫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8、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俗语

9、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1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

1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

1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1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1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

1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1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20、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21、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

2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

2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

3.赞美祖国山河美的名句

送元二使安西 孟浩然 移 舟 泊 烟 渚, 日 暮 客 愁 新。

野 旷 天 低 树, 江 清 月 近 人。 [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简析]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

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

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

“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

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

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

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

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

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

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望天门山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咏雪,眼光不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雪来写祖国壮阔的大地,可谓所见者大。北方下雪天的风光,千万里都是冰封雪飘,这就写得气魄宏大,北国即北方,千里、万里两句是正文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在北方雄伟的景物要推万里长城,黄河和高山、高原,作者要通过雪来写祖国雄伟的山河,所以先写长城、黄河,再写高山、高原。登高远望,在冰封雪飘的北方,看到长城内外只是白莽莽一片,再看黄河之水,上下游已经结冰,顿时失掉滔滔滚滚的水势。

“山舞银蛇……试比高”这是写北方雪后的群山和高原雪后的群山呈银白色,山跟山绵延起伏,登高望去象银白色的蛇在舞动,在陕西和山西一带的高原上,盖着雪,在高处望去,象白蜡样的象群在奔跑着。这里写的银蛇和蜡象的银和蜡,都是形容雪的白。

这里更重要的是写北方山和高原与天公比高,写出雄伟的气象。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到天晴的日。

4.我爱祖国山河美的古诗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 杜甫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8、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俗语9、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1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 李白 1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 1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1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1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李白 1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1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20、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 21、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 李白 2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 2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李白 。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