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哲理的诗句

古代哲理诗: 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

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现代哲理诗: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简析这首著名的哲理诗,曾经被多少青年人背诵,抄录在自己的案头作为座右铭。可是,历史往往会与一些人开不大不小的玩笑。

这样一首曾经影响和激励过整整一代人的诗篇,在今天也会被某些时髦的人物嘲笑,认为这是一种陈腐了的过时观念。据说,只有肯定自己的个人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

土(林希)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简析]此诗与鲁藜那首《泥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启迪和影响,但绝非重版,而是写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从不同角度发现其哲理蕴涵。林希笔下的泥土不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价值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当它“沉浮在空间里”时的轻浮的一面。

一旦变成“尘埃”,它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价值也是。

2.含有这里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全面地看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哲理:人们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哲理:反映了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古代哲理诗: 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

3.请教一下有内涵的诗句有些什么

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

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现代哲理诗: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简析这首著名的哲理诗,曾经被多少青年人背诵,抄录在自己的案头作为座右铭。可是,历史往往会与一些人开不大不小的玩笑。

这样一首曾经影响和激励过整整一代人的诗篇,在今天也会被某些时髦的人物嘲笑,认为这是一种陈腐了的过时观念。据说,只有肯定自己的个人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

土(林希)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简析]此诗与鲁藜那首《泥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启迪和影响,但绝非重版,而是写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从不同角度发现其哲理蕴涵。林希笔下的泥土不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价值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当它“沉浮在空间里”时的轻浮的一面。

一旦变成“尘埃”,它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价值也是如此。

当把生。

4.关于人生价值,意义的三句格言警句和三句古诗句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犹如一场时空之旅

生前的一瞬间我们穿越时空来到200亿光年的21世纪!

死后的一瞬间我们穿越时 空去到未知的未来!

生前的那瞬间时空达到永恒,而且无限接近宇宙起源的奇点!

死后的那瞬间时空达到 永恒,而且无限接近宇宙终结的奇点!

看开一点,忘记昨天,珍惜今天,憧憬明天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今生.

也许,活得更好就是人生的意义,是吗?

祝愿人人都活得更好~

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境界开阔,气象雄浑,透露着一种豪迈气概,堪称豪放词的千古绝唱。词的最后一句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从全词来看,理解好这一句,对于领会整首词,乃至把握苏轼的人生态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许多人认为这一句带有浓重感伤色彩,说是破坏了全词大气磅礴的风格,且流露出消极的人生思想,对读者会带来不良影响。是否真的如此呢?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遭贬而不堕落,失意而不悲观,所以余秋雨称赞苏轼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轼,这个千古文人,他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人间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生大师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