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境界的诗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在《文学小言》一文中,王国维又把这三境界说成“三种之阶级”。并说:“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王国维所引词句第一为晏殊《蝶恋花》,第二为柳永《蝶恋花》,第三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人生的三种境界.诗句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译文: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不经历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这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这是第二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这是第三境界。这些话都是大词人才能作出来。
但是根据这个意思解释诗词,恐怕晏同叔和欧阳修等人是不会赞同的。 扩展资料: 1、出处:近现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
2、作品简介:《人间词话七则》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3、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1363666著名学者。 王国维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人间词话七则 百度百科——王国维。
3.关于境界的诗词
楼主您好,你的提问比较范范,没有办法给您提供较为准确的答案,诗的意境分为很多种,比如高远、清新、辽阔、深远、凄凉等,对于不同的读者,每一种意境都可能产生舒服的效果,舒服本深不是意境,而是人的一种感观。
关于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通常讲常用一些词语来表达意境,如: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寂静肃穆……等等。
平时我们读诗时常说,这首诗很有意境;观画时也经常见人说,某幅画很有意境;在音乐和电影等艺术领域也常常见有人用意境描述。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业余人士却并不清楚。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或者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理论教程》)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眼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 “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楼主所说的舒服的意境,不存在这种说法,只要某个艺术作品品味出意境了,这个意境自然会让人好觉到舒服,即便其中可能夹杂着非常复杂的情感,即便是苦涩,但意境总是舒服的,合适的。这种“舒服”的意境经常有下面一些特点, 一是表真挚之情,其中必有真情的传达;二是状飞动之趣,动静相生;三是传万物之灵趣,生动传神。
下面摘抄两个例子做些说明,两者意境不同,但都很舒服:
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4.有意境的古诗词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遂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5.人生的三种境界.诗句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译文:从古至今,那些做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没有不经历三种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这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这是第二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这是第三境界。这些话都是大词人才能作出来。但是根据这个意思解释诗词,恐怕晏同叔和欧阳修等人是不会赞同的。
扩展资料:
1、出处:近现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
2、作品简介:《人间词话七则》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3、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国维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人间词话七则
百度百科——王国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