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头发的古诗

李白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玉壶系青丝, 沽酒来何迟。

—李白《待酒不至》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李白《捣衣篇》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李白《秋浦歌》

当年意气不肯平,白发如丝叹何益。

—李白《前有一尊酒行二首》

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侠客行》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白居易《长恨歌》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宝髻松松挽就 铅华淡淡妆成

红姻翠雾罩轻盈 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不如不见 有情还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微醒 深愿月明人静

—司马光《西江月》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杨慎《临江仙》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辞》

“钗欲溜,髻微偏,却寻霜粉扑香绵”

袅袅云梳晓髻堆,涓涓秋净眼波回。”

学画双蛾苦未成,鬓云新结翠鬟轻”

。。。。..以上选自《周紫芝词集 》

美人浴,碧沼莲开芬馥。

双髻绾云颜似玉,素娥辉淡绿。

雅态芳姿闲淑,雪映钿装金斛。

水溅青丝珠断续,酥融香透肉。

。。。。。。。。.谒金门(阎选)

宿昔不梳头,发丝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卫娘发薄不胜梳 。李贺《浩歌》

欧阳修的词: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情落游丝无定,有情还似无情……

【捣练子】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载:“鬒发如云,不屑髢也。。“鬒”意为头发浓密而黑,“髢”意为假髻。这句古诗赞美了浓密而漆黑的头发有如天上的乌云,拥有这样一头黑发便不屑于使用假的发髻了。后人常以乌云代指女人秀发,如“乌云高绾”词语。

古人在称赞妇女的美丽秀发时常以“鬒发”名之。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太平御览》记载“上(汉武帝)观其(卫子夫)发鬓,悦之”。卫子夫的一头秀发一打开,就像黑色的瀑布一样,闪闪发光,马上吸引住了少年天子汉武帝。(据说武帝那时候正为没有后代而苦恼,所以比较注重道家的某些观点,比如头发乌黑浓密者气血旺,气血旺者高寿多子。)《陈书·后主沈皇后列传》附《张贵妃传》记载:“张贵妃发长七尺,鬒发如漆,其光可鉴。”又如《昭明文选·七辨》曰:“鬒发玄髻,光可以鉴。”“鬒”和“玄”都是称赞发黑的词语。而头发亮丽到可以当铜镜照人的地步,令人叹为观止。

2.古文 (手、头、头发、嘴巴) 分别用古文怎么说

1、女子的手在古文中称作柔荑。

柔荑:róu tí,旧时多用来比喻女子柔嫩洁白的手,故借指女子的手。

出自《诗经·硕人》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释义:美人素手像初生草木一样柔嫩纤小,肌肤像羊脂般光洁平滑。

2、头在古文称作颅。

俽余志之精锐,拟青颅而点项。——《文选·潘岳·射雉赋》

释义:喜欢我的精锐志向,猜测年轻人的头点在颈后面。

3、头发称作青丝。

唐·李白 《将进酒》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释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晨的满头青丝,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雪白一片。

4、嘴巴称作口,汉语常用字。象形字,其甲骨文像一个向上的嘴形,上面部分有出的意思,所以多用于指发音说话。

扩展资料:

1、脚在古文中称足。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释义: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2、眼睛在古文中称作目。

瞋目大怒。——晋· 干宝《搜神记》

释义:瞪大眼睛雷霆大怒。

3、牙齿在古文中称齿。

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大戴礼记·易本命》

释义:男孩在八月就长牙,八岁换牙,女子七个月长牙,七岁换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柔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口

3.古代为什么这么看重头发

头发在古代可以代表人的生命吧 就是那句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夫妻之间结发 结发之后就是相信相爱的结发夫妻

自从华夏民族在黄河流域产生以后,渐渐的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民族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对于头发的爱护。这种爱护,除了出生后要剃一次胎毛外,终生不再剪发。为什么要这么爱护自己的头发呢?我们用大家都很熟悉的《孝经》中的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个理由,是经过儒家伦理规范的解释。其实最早呵护头发的原因,是与原始巫术有关。那时候,人们都相信:身体的任一小部分可以代表其整个人,比如头发丶指甲。如果对某人的头发或指甲施以巫术,那么那个人就将遭受施加的巫术。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都很看重自己身上头发丶指甲丶胡须之类的部件,不可随便捐弃。在《书传》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汤伐桀之后,大旱七年,史卜曰:“当以人为祷。”汤乃翦发断爪,自以为牲,而祷於桑林之社,而雨大至,方数千里。

汤把自己的头发丶指甲贡献给上帝,就表示要以自己为祭品(“牺牲”),为天下万民请命,所谓的“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尚书》)。就可以看出原始巫术的影响来。(关于中华民族对于头发丶指甲丶胡须等物的信仰,可以参阅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一书。)

我们华夏的始祖对于头发的爱惜,在典籍中也可以窥见一斑:平日剪断头发那固然是不可以了——如果强行剪断头发,那就是中国古代“五刑“中的髡刑。对于头发,规定要“五日一沐”,就是五日洗一次头发;而且中国古代洗发的时候也是有“洗发膏”的,例子就是《诗经·卫风·伯兮》里面的: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自从“伯”去了东方,头发乱哄哄的像草堆一样。难道是没有洗发膏的缘故嘛?不是呀,那是我打扮好了也没人看!”。还有一个关于头发的典故“握发吐哺”,说周公选材举能,经常忙得是“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握发”,一方面是表示对客人到来的尊敬和想见客人的迫不及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这个不经意的动作中,看出古人对于头发的态度:“握发”,不是随便的一披丶湿淋淋的拖在身后,也不是缠绕在头顶上,而是握在手里。

当然,最初的时候爱惜头发,是出于对于巫术的禁忌;但随着儒家伦理把对头发的爱惜,纳入儒家“孝”的规范之中的时候,我们对于头发的爱惜就不仅仅是一种禁忌了,更是一种生活中的规范,渐渐的成为一种汉人区别于四周其他民族的特征物。典

4.头发的各个名称

在古文中,青有黑的意思,所以青丝有黑发的意思。

另外还有乌丝,与青线意同,乌也指黑的意思。 除此还有青黛。

青与黛都是黑的意思,可兼用表示黑发的意思。但多用于女性。

云鬓、鬓云。见“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其它带有引喻意的还有“三千烦恼丝”。 另外,指小孩的头发也可用“总角”“垂髫”来形容,但多含有指代年龄的意思 古代女性少有披头散发的,用的是“云鬓”, 如果是一般的话,黑发如瀑四字足矣, 在佛门里又被称作烦恼丝,有“三千”之数,剃之可以六根清净,了却尘缘。

5.请问有没有描写古代女子的头发,眉毛,眼睛等的诗词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先秦-诗经)

吾家有娇女[1],皎皎颇白晳[2] 。

小字为纨素[3],口齿自清历[4] 。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5] 。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6] 。

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7] 。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忄画}[8] 。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9] 。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10] 。

其姊字惠芳[11],面目如画{目粲}[12] (魏晋-左思)

脸上金霞细,

眉间翠钿深。

欹枕覆鸳衾。

隔帘莺百啭,感君心。(-唐五代-温庭筠

水仙花

梦湘云,吟湘月,

吊湘灵。

有谁见、罗袜尘生。

凌波步弱,

背人羞整六铢轻。

娉娉袅袅,晕娇黄、

玉色轻明。

香心静,波心冷,

琴心怨,客心惊。

怕佩解、却返瑶京。

杯擎清露,

醉春兰友与梅兄。

苍烟万顷,断肠是、

雪冷江清。

【清平乐】

宫腰束素,

只怕能轻举。

好筑避风台护取,

莫遣惊鸿飞去。

一团香玉温柔,

笑颦俱有风流。

贪与萧郎眉语,

不知舞错《伊州》

罗襦换罢下西楼,豆蔻香温语不休。

说到年华更羞怯,水晶帘下学箜篌。

云鬟乱,晚妆残,

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嫩,

为谁和泪倚阑干

【菩萨蛮】

蓬莱院闭天台女,

画堂昼寝人无语。

抛枕翠云光,

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

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

相看无限情。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