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常生活常用的古诗句
一 常用诗句 (一)惜时,读书 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 /长歌行》 2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 等闲:轻易。空:徒然。
3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清/钱鹤鸿《明日歌》 蹉跎:时间白白过去。
4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言》 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6 学而不厌,诲人不卷 《论语 述而》 诲:教导。
7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 赵恒《劝学文》 8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清/ 孙洙《唐诗三百首集》 (二) 写作 艺术 1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耽:沈迷。 2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 贾岛《题李凝幽居》 3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 杜甫《寄李白二十韵》 原赞颂诗仙李白 4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 白居易《琵琶行》 5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 赵翼《论诗绝句》 风骚:泛指卓越的作品。
(三) 山川 景物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 张九龄《望月怀远》 2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 王 维《鸟鸣涧》 3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唐 / 杜牧《山行》 4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 辛弃疾《西江月》 别枝:斜出的小枝。 5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 / 李白,《望庐山瀑布》 6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 / 王安石《泊船瓜州》 7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唐 / 李白《望天门山》 8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9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 / 王维《山居秋螟》 10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 / 李白《将进河》 11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四) 四时 花木 1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 贺知章《咏柳》 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 / 苏 轼《惠崇春江晚景》 3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 / 朱 熹《春日》 4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 / 白居易《忆江南》 5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 / 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6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 / 岑 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 / 杜 甫《春夜喜雨》 8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 / 宋 祁《玉楼春》 9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 / 志 南《绝句》 1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 / 杜 牧《清明》 11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宋 / 陆 游《马上作》 12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 / 叶绍翁《游园不值》 13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 / 杨万里《小池》 14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 / 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15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茂盛的样子。
16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 / 杜 牧〈山行〉 坐:因为。 17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 / 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落花。
(五)志向 节操 1 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 / 魏 / 曹植《白马篇》 3 将相本无帅,男儿当自强 宋 / 汪洙《神童诗》 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 / 楚 / 屈原《离骚》 5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 / 王之焕《登鹳鹊楼》 6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 于谦《咏石灰》 浑:都。 7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 / 李清照《绝句》 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 / 文天祥《过零丁洋》 9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 / 李白《将进酒》 10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明 / 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 有心人:指有坚定志向的人 。
11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 / 虞韶《日记故事》 (六) 才貌 情思 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 / 杨万里《小池》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 / 苏 轼 《水调歌头》 3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唐 / 李 白《秋浦歌》 4 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
唐 / 李 白《静夜思》 5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 / 杜 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投得三春牟。
唐 / 孟 郊《游子吟》 7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 / 杜 甫《春望》 8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 / 贺知章《回乡偶书》 9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 / 李 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0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 / 李商隐《无题》 11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 / 李商隐《无题》 12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 / 李商隐《无题 》 1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缝佳节倍思亲。 唐 / 王 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4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 / 王 维《渭城曲》 1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 / 苏 轼《水调歌头》 16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象东流。
五代 / 南唐 / 李 煜《虞美人》 17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 王风 》 18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 / 王 维《相思》。
2.生活中的诗意
生活中,并非缺少诗意的存在,只是缺少去发现的眼睛。
春雨绵延,无声地滋润着世间的万物,给大地带去新的活力,给世间带去绿的生机,这是春雨“润物细无声”的诗意;夏雨倾盆,浇灌干涸的河流,沃野千里,给河流带去“滚滚东逝水”的浩翰,这是夏雨倾盆直下的诗意;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引起多少诗人歌咏故园的情怀,这是秋风的诗意……
自然界的万物都蕴含着无限的诗意,生活中亦是如此。
倾听历史的回音,回忆历史的画面,无不充满了诗意。屈原,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廉之人,在面对仕途和体恤百姓的选择中,他发现了人生的诗意,他选择了体恤百姓的生活疾苦,他唾弃世俗的黑暗,官场的污浊,他为自己另辟了一块清新脱俗的天地,化作了汩罗江畔的千古绝唱。李白,一位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挫折。他才华横溢,胸怀大志,却被污浊的社会所压制。但他面对着怀才不遇的处境,并没有愤世疾俗,并没有一味地消极避世。因为他发现了人生的诗意,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诗意的人生筑造了李白豪迈奔放的性格,也体现了他清新俊逸的风格,留给了世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崇高形象。
正确地选择,是一种生活的诗意;宽厚待人,体恤他人,是一种人生的诗意;不为挫折压倒,重振生活之帆,是一种生活的诗意;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种人生的诗意。
诗意无处不在,只要有生活在,诗意就不会消失。有诗意的人生,才会绽放出迷人的光彩。让我们发现诗意,体味诗意,让诗的暖流永远流通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到了上个世纪初,白话文兴起,也出现了深受西方诗歌影响的现代诗。现代文明似乎越来越向着“散文化”、“数字化”的方向走,甚至要进行所谓的“数字化生存”,无论传统的格律诗以及现代诗,被工业、商业和信息化浪潮所冲击,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也许有过几次近似复兴的热闹,但终没有形成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进而影响我们日渐干涸的日常生活。然而,这种尴尬没有削弱诗歌在人类生活中应有的地位与无可替代的意义。诗歌永远都是保留人类精神遗产、探寻人的内心、预言未来的世事的重要载体。“诗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灵魂的言说。诗包容了人类的一切。人的尊贵优雅,人的自由率真,人的所有美德甚至邪恶,都通过诗喷发而出。离诗渐行渐远的时代,肯定是远离理想的时代。
但是,生活并不等于诗,浮现在我们生活之上的往往是了无诗意的东西。特别是进入到工业社会之后,再也找不到农耕社会“诗意的劳作”了,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再也找不到鸡犬之声相闻的温馨邻里的画面了。“但是,日常生活中蕴涵着无尽的诗意,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求,去挖掘。
3.描写日常“生活情景”的诗句有哪些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王安石《元日》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唐代:白居易《卖炭翁》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唐代:白居易《池上》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唐代:白居易《观游鱼》 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唐代: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屋梁上来了一双燕子,翩翩飞舞,一雄一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代:杜牧《秋夕》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4.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名言、警句
古名言名句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指做玉石的方法,要用锯子切,锉子磋,再慢慢雕琢,最后磨光。喻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鹤鸣)它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
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3,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诗经•大雅•云汉)形容做事谨慎、勤恳。4,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诗经大序)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车轮外的直木与车相互依靠,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辅”指车轮外的直木。
(比喻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皮没有了,毛长在哪里?“傅”通“附”附着,靠近。(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础,就不能存在。)
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常用来表示记取过往的经验教训,以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
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失误要后及时补救。10,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指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11,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周易)仁慈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智”的一面。(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1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
(指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13,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逊虚心会得到好处。(告诉人们要谦虚不要自满。)
14,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因而不能完成。
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后一步未能完成,含有惋惜的意思。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做人要守信用。)
1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
(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1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罔,迷惘。殆,危殆。
一个人如果只学习不思考消化,则惘然一无所知;一个人如果思考而不知学习,则就更危殆不安了。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我十五岁时,便立志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符合于规矩的境界了。19,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有决断。20,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上位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发号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
他本身言行不正,即使发号施令,百姓不会服从。21,名不正,则言不顺。
(论语子路)名义不正当,那么道理也讲不通。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必有眼前的忧虑。2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君子不单凭言语推荐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君子不因某人话说得好而重用他,也不会因为不用某人而废弃他有益的话。
24,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对小事不忍耐,没耐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做工的人要把工做好,必须先磨好工具。
利:使……锋利。(本句原意是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先侍奉贤者,结交仁者。
现在的意思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前的事情不可能挽回了,未来的却还来得及。
27、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情是作品的核心,作品是情的结晶。
28、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泛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大丈夫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牺牲,不愿苟全性命。
2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众蝉噪林,应是喧嚣;鸟声在耳,清晰可闻。
诗句似觉荒唐。但仔细回味,静而无声,反不觉其静,众蝉的单一噪声,反映衬出环境之静。
30、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初春三月,江南的小草长了出来,各种各样的花朵都生长了出来,一群群莺鸟在天空中乱飞。
31、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旧唐书)神速:特别迅速。
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机会不可以失去。32、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旧唐书)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后用“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33、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新唐书)让别人指出自己的对错,能够明确得失。34、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