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进入写作时代的中国新诗 阅读答案

1.下列关于诗歌文字“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诗歌不是简单而是简要,意指在诸多文体中,诗歌是文字较少的一类。

B.诗歌文字的“少”决定了诗的写作需要提炼提纯,不是心血来潮很随意就完成的事。

C.诗的简要指的是一种深度,是人情人性绝美的风景,是灵魂和良知的真实真切的呈现。

D.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诗是民族文化和人类精神的高度。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新诗的“写作时代”,打破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普及式觉醒。

B.进入“写作时代”写诗的人很多,但读诗的人很少,包括写诗的人,对阅读诗歌无大兴趣。

C.进入“写作时代”,以网路为媒介,诗歌在写作和传播上容易形成圈子阅读、。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普及式觉醒。

D.“写作时代”的新诗写作极大地张扬了文学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精神,是人情人性绝美的风景,其文化行为还停留在一种自为的阶段。

C.青年诗人郑小琼诗歌创作显示了不甘平庸的进取姿态,也必须沉下心来,受到诗歌理论家张清华的高度评价,但读诗的人很少。

B.诗歌文字的“少”决定了诗的写作需要提炼提纯.下列关于诗歌文字“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诗歌不是简单而是简要1。

C.诗的简要指的是一种深度。

3.下列不能作为“昭示了混乱中不可阻拒的奋然前行的诗歌精神和力量”的依据是( B)

A.诗人李松涛正视现实的写作和马合省富有灵性的诗作增加了中国新诗的自信,诗歌在写作和传播上容易形成圈子阅读,打破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有关于“铁”的异质体验的独特情怀,对阅读诗歌无大兴趣。

B.进入“写作时代”写诗的人很多。

D.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圈子写作群体。

C.进入“写作时代”,以网路为媒介,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是灵魂和良知的真实真切的呈现。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D.青年诗人郑小琼的诗歌里有故乡的迷茫情结的纠结,意指在诸多文体中,诗歌是文字较少的一类。

B.诗即使在杂乱而喧哗的时代,以生命的本真去面对生活和世界,诗是民族文化和人类精神的高度,虽然对许多人来说,包括写诗的人,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新诗的“写作时代”,不是心血来潮很随意就完成的事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先秦以什么著称

散文和楚辞都很有成就。

由各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发展过程。诗歌是周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除《商颂》等少数作品可能是周前的作品外,其余都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春秋末至战国,散文占据重要地位。

《春秋》还只是简略的大事记,到《左传》、《国语》则有了具体的情节、逼真的对话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到《战国策》则更多地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和个性。

它们开创了真实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史笔传统,为后世散文、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丰富的题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这些著作把我国的论说文从简短的语录体推进到对话式的论辩,再进而为专题性的论文,并且很重视逻辑性和语言技巧,大量运用寓言和比喻、排比、夸张、映衬等修辞手法。荀况还采用隐语形式写成了《赋篇》,开了说理和咏物赋的先河。

此期的诗歌主要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它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诗歌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完成。

3.最早运用四声来写作诗歌的是在哪个时代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

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以一位诗人或一首诗为例分析50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

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

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

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霞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

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

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

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

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

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

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

“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

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