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去二三里的古诗用书法写

《山村咏怀》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我在野外游玩,不知不觉竟走出去了二三里远,不远处一个小村庄笼罩在袅袅炊烟中,村庄很小,只有四五家住户。村里零零散散地坐落着六七个精巧的亭子,还有很多开满鲜花的树,大概有八,九,十棵。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写这首诗时,作者正在河南辉县游玩。时值阳春三月,乡村一片迷人的田园风光,朴素自然,清新优美。因此,他的心境是安宁的,是没有尘世杂物的,是纯净而闲适的。也唯有如此,才能写出这样一首朴素至极却意味悠长的佳作来。

首句“一去二三里”平铺直叙,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词语,就像乡间的泥土一样朴实无华。“一去”直言作者兴致高昂,心情愉悦,因此一路上不急不缓,走着走着就走了二三里路,不远也不近,一切刚刚好。“二三里”虽是虚指,但也说明作者并没有走的很远,也没有走地很急。

第二句“烟村四五家”,作者缓缓徐行,在这里,作者既没有写艳丽的春花,也没有写青青的芳草,更没有写喧闹的鸟鸣,而是选取了山村人家来描写。

一是暗合诗的主题“山村”,二是营造处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来:炊烟袅袅,几家农舍在烟雾种若隐若现,就像一副写意的水墨山水画一般,充满了朦胧的艺术美感。这远比姹紫嫣红鸟语花香要清新脱俗,要美丽淡雅。这也显示了作者不俗的气质和魅力!

第三句“亭台六七座”就暗暗切合了首句的“一去二三里”,说明作者走地不急不远,走走停停,边走边看,边走边歇息,一股淡淡的闲适之意跃然纸上。

而且这里的“六七座”虽然也是虚指,但是也和“二三里”一样说明作者游春的行程不是很远,没有特定的目的,没有特定的路线,随意地走,随意地看。这才是赏春的正确打开方式。

末句“八九十枝花”,如果全句到这里还不写一些花花草草的话,那么整首诗似乎就显得过于寡淡了,就会过犹不及,像白开水一样让人感觉索然无味了。春天,繁花盛开,这是最美丽也最明显的自然现象。没有了春花,春天就会失去色彩,就会黯淡无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山村咏怀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