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蜂的古诗是什么

《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原文如下: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白话文释义:无论在平原还是在山尖,美丽的春光尽被蜜蜂占。采集百花酿成了蜜以后,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比喻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扩展资料

《蜂》这首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

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2.蜂 罗隐 古诗 带拼音

《蜂》唐朝 罗隐 bú lùn pínɡ dì yǔ shān jiān , 不 论 平 地 与 山 尖 , wú xiàn fēnɡ ɡuānɡ jìn bèi zhàn 。

cǎi dé bǎi huā chénɡ mì hòu , 采 得 百 花 成 蜜 后 , wéi shuí xīn kǔ wéi shuí tián 。 为 谁 辛 苦 为 谁 甜 。

白话译文: 无论在平原还是在山尖,美丽的春光尽被蜜蜂占。 采集百花酿成了蜜以后,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的咏物“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

《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在山野,到处都可以见到蜜蜂忙忙碌碌采蜜的身影。越是春光明媚、鲜花盛开的地方就越能吸引蜜蜂。

这两句语气十分肯定,盛赞蜜蜂尽占美好的春光,表现了诗人对蜜蜂的羡慕与赞美之情。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两句急转直下,由前面盛赞蜜蜂“占尽风光”转而咏叹它终生徒劳,所获甚少。

采花、酿蜜本是蜜蜂的天职。 它辛苦酿成的蜜主要是用来供养蜂王,或被人所用,自己享用的却很少,而这完全是出于它的本能,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公平。

可是诗人却从这里发现了问题,并替蜜蜂发出了“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不平之鸣。 参考资料:蜂-百度百科。

3.读古诗《蜂》有感作文

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中讲蜂采花配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们。

这首诗歌颂了蜜蜂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操。蜜蜂为采蜜终日忙碌,走遍山野田地,从来没有偷懒过,而配出诱人的、又香又甜的蜜却不是留给自己享用,而是留给人们享用的。

诗人用诗句寄托自己对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所赞叹。读到最后2句,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班主任林老师。

清秀的她做事细心,勤勤恳恳,无微不至爱护我们,对教学认真负责。今天,我发现林老师放学前不时地咳嗽,但她还是不停地说话,那声音十分沙哑,比平时小声了点,但远比平时吃力,还一个一个点名叫那些作业做错的同学的名字,请他们上到讲台,辅导他们补做和订正。

林老师就像默默无闻的蜜蜂一样,总是辛勤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从来不求回报。上课时,老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传给我们,爱护关怀着我们。

我喜欢蜜蜂,读着这首诗,还让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要学习蜜蜂这种默默无私奉献和不求回报的精神,这样你也会永远受到别人的欢迎。

4.罗隐的蜂古诗中占怎么读

“占”,读[zhàn] 占[zhàn] 释义: 1、据有,用强力取得 。

2、处于某种地位或情势。 3、口说,口授。

4、估计上报 。 占[zhān] 释义: 1、迷信的人用铜钱或牙牌等判断吉凶 。

2、姓。 组词: 1、占据[ zhàn jù ]:用强力取得保持。

2、占有[ zhàn yǒu ] :占领,取得。 3、侵占[ qīn zhàn ]:侵夺占据。

《蜂》 唐代: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词中占的意思是:占其所有。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

《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5.古诗蜂古诗赞美了什么的精神

古诗二首 ——蒋文(加反思) 课题 古诗二首 课时 2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蜂 秋浦歌 为谁辛苦为谁甜 贡献了一生, 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 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了解诗人,初读古诗 ,激发兴趣。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叫《静夜思》,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李白。当李白在秋浦时,感觉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样,听不得秋日的猿鸣,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火热的生活和激情的迸发,那怕是与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体力劳动,他也能够从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谛,从而在心灵上获得洗礼,在灵魂上得到新生。

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让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板书课题 :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

(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 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 检查反馈: (三) 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通过侧面描写,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2、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 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6)、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 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

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2、简介作者 (二)、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1、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3)、学生小组试讲,逐句理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

6.紧急求助<<;蜂>>;这一首古诗的全文解释词

罗隐《蜂》鉴赏 ——————————————————————————– 作者:周啸天 来源:今人佳作 点击:204 更新:2005-12-31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

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

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

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

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 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

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

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 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

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

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鼻中瞧稹倍暗酵泛淌蚴羲恕薄U饩褪沟枚琳呖梢栽诹街忠庖迳献鞑煌睦斫饬恕5Ê牵孀攀贝那敖投馊俪晌ن毡楣勰睿胺洹痹嚼丛匠晌ْ恢置赖碌南笳鳎嗣窃诙谅抟馐µ氖焙颍匀桓嗟厍阆蛴诤笠恢纸饣崃恕?杉霸⒀浴钡脑⒁獠⒎且怀刹槐洌爬系摹霸⒀浴币不嵊肴站阈隆? 文章录入:木亚山 责任编辑:木亚山 。

7.梁逸峰古诗朗诵读的歌是什么歌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和《南乡子·新月又如眉》(晏几道)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南乡子·新月又如眉 晏几道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

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

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还是凉生玉枕时。

扩展资料:

梁逸峰,男,在2010年第61届香港学校朗诵节表演中在台上用饱含情感的朗诵方式演绎古诗词《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和《南乡子·新月又如眉》(晏几道),因其浮夸的表情而走红网络。

在朗诵过程中,梁同学面部表情丰富、声音抑扬顿挫。时而“暗送秋波”,时而摆首张望,时而扯嗓呼唤,甚至还表现出凝望风景、望穿秋水等神情。

逸峰天生文静,小时沉默得妈妈怀疑他有自闭症,幸获老师鼓励,渐渐走进孩子群中,也因此立志将来当教师。

小五时,他鼓起勇气参加朗诵活动,自此爱上诗词歌赋,爱翻书本体昧文人情怀,沉醉当中,“试过放学走过公园,或见到夕阳,觉得意境配台,就朗诵起来”。

资料来源:梁逸峰—百度百科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