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诗句形容曾厝垵

环境

曾厝垵,坐落在环岛路旁的一个小渔村,名气远没有鼓浪屿大,但是也正因此才得以保留那份最原始的美好。

在这里,坐落着十年时间里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生的一百多家客栈,各有风格,各有情调,价格却比鼓浪屿便宜的多。

在这里,除了游客,还能近距离接触居民的生活,这里融汇了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更有厦门独有的,香火旺盛的妈祖崇拜。

在这里,建筑颇有特色,不论是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格的“番仔楼”都书写着华侨遗风,随处可见的铁花和瓷砖也为这里平增了一份感觉。

历史

历史上的曾厝垵一直是作为农村而存在的。那里的人们以打渔和出租房子为生。曾厝垵的村民“男渔女耕,男人出去打渔,女人留在家里耕田带孩子。

渔村的形成,大抵是因为依山傍海的缘故吧。背靠高山,面朝大海,渔村的日子一开始过得自由而惬意。明初,厦门城建起来之后,身处厦门港南部的曾厝垵也成了军事要冲。清代更是设水师驻守于此,辛亥革命后国民党的“海军航空处”和飞机场也在这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曾厝垵军事要塞的区位作用渐渐失去。

九十年代初,曾厝垵人还喜欢把抗日战争和两岸对峙时期的事情挂在嘴边。日本人从五通上岸后,对曾厝垵村进行残忍的屠杀,至今仍是老人们心头的抹不去的痛苦回忆。而两岸对峙时期的故事,则显得有些无厘头:农民在海边劳作,冷不防地有颗炸弹飞过来,停在脚边,幸运的便逃过一劫,如果运气不好,就“壮烈牺牲”了。虽然离奇,但从曾厝垵人的嘴里说出来,又是千真万确的。

曾厝垵的奇闻绝不都是沉重的,1929年,曾厝垵飞机场曾迎接了“中国第一个单人驾机飞越欧亚大陆的飞行员陈文麟飞机的降落。陈文麟的“厦门号”飞机从伦敦起飞,途径欧亚十几个国家,行程1.5万多公里,在5月12日飞抵厦门。当年这个事件,成为海内外媒体的热谈,更别说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曾厝垵村民。

叹岁月如歌,往事如烟,这里的一切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今,曾厝垵被列入城区改造范围,规划建设成为厦门东南海滨的文教、疗养、旅游、居住区,建设安置房、片区市政道路、公建配套、集中绿化景观等。而曾厝垵的自然村岁月,只能留在人们的回忆里了。

艺术

它的多重文化、它的多种信仰,它的历史多变,以及它的城乡定位……总之,每当从它身旁路过时,都无法在脑海里快速地浮现出一个准确的词汇来形容它:是农村,还是城区,抑或是城乡结合部?似乎都不是。也许,这是一个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在某个时段的状态,是一个有过辉煌历史的乡村投影在这个时代的背影。也许在十年之后,它已经如同厦门其他片区一样,找不到原本的乡村气息了。

2.曾厝垵有什么好玩的

鼓浪屿还是音乐的沃土,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

日光岩 鼓浪屿一角 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 日光岩游览区由日光岩和琴园两个部分组成。

日光岩耸峙于鼓浪屿中部偏南,是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成为龙头山的顶峰,海拔92.7米,为鼓浪屿最高峰。 站在日光岩山门处,看到一块高40多米的巨岩,凌空而立,在那巨岩峭壁上,有1915年许世英题刻的”天风海涛”四字横书;其下还有两行大字题刻,右侧为”鼓浪洞天”,左侧为”鹭江第一”,前者系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江苏丹阳人丁一中所书,这是日光岩最早的题刻。

后者是清道光年间福建长乐人林钅咸所写,两者靠近,字迹相当,林钅咸署名特别大,游人常误为二者皆是林钅咸所题,其实后者比前者晚刻二百多年。上述三大崖刻,可说是对日光岩的风光作了形象性的概括,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日光岩的第一景。[6] 菽庄花园 菽庄花园座落在鼓浪屿港仔后,建于1913年,主人林尔嘉,又名叔臧,园名即以他的名字谐音而命名。

1894年甲午战争清廷失败,翌年割台湾给日本,林维源及其子叔臧不愿当亡国奴,迁到鼓浪屿居住。其后,叔臧建了这座花园。

菽庄依海建园,海藏园中,傍山为洞,垒石补山,与远处山光水色互为衬托,浑为一体。所造楼台亭榭不一其形,迦桥低栏,形若游龙。

园内看海,波浪拍岸,依栏远眺,极尽山海之致,复有岩洞之幽,鲜花满径,绿树成行,为难得之胜景。 花园建造分藏海园、补山园两部分。

主要是以园藏海,以园饰海、以海拓园、以石补山、以洞藏天。 菽庄花园总面积20328平方米,其中水域3352平方米,建筑物2451平方米。

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以小见大,耐人寻味。本来这个庭院以静为主,静中生趣,但眼前波涛拍岸,浪花飞溅。

涛声回响,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对比,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妙趣横生。[7] 皓月园 皓月园位于鼓浪屿东部的覆鼎岩海滨,占地3万平方米,沿鹭江之滨铺开,这是以海滨沙滩、岩石、绿树、亭阁展布的庭园。

始建于1985年,园以《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帏”诗句取名”皓月园”。园内有长13.7米、高4.7米、耗铜18吨的一座郑成功及其部将巨型铜雕像。

这座巨型铜雕,除郑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将陈泽、陈广、陈永华、杨朝栋比真实体量略大外,其余各路兵马都朝两侧延伸,图幅宽广,颇引人注目。园内更突出的是矗立在覆鼎岩上的郑成功巨型花岗岩雕像,这个巨像于1985年8月27日落成,高15.7米,重1617吨,由23层625块“泉州白”花岗岩精雕而成,十分威武。

[8] 古避暑洞 古避暑洞是个很有特色的山洞,两旁石壁支起从天而降的花岗岩巨石,给人泰山压顶之感,十分险峻。上面“古避暑洞”四个字是清末台湾文人施士洁题写的。

石洞明亮干燥、通风清爽。穿过古避暑洞,向左拐,有一座窈窕小亭,撑起细细腰骨,把岩石当作凉台,名叫“伞亭”可供游客遮阳避雨。

旁边的岩石顶,有一个仙人洗脚的石盆,长年累月盛着水,一旁还有仙人的脚印。其实,“仙人印”、“洗脚盆”都是海浪冲蚀而成的海蚀地貌,在遥远的地质年代,这里还处于海浪的冲蚀下,后来由于地壳上升,于是这些海蚀地貌就出现在山顶上了。

龙头山寨 日光岩又称龙头山,与厦门的虎头山隔海相望,一龙一虎把守厦门港,叫“龙虎守江”。这里原有一座“旭亭”早已毁坦。

台湾石国球写一篇《旭亭记》,描写日光岩“山罗 鼓浪石 海绕,极目东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皆为梵刹呈奇”。蹬道巨石夹峙,森严壁立,海风穿弄,顿有“九夏生寒”之意,凉意自然来自“鹭江龙窟”。

“九夏”即夏季,“龙窟”乃龙住的地方,因鼓浪屿传说中曾住五条龙。这个寨门是郑成功当年屯兵鼓浪屿的“龙头山寨”的寨门,岩石上的圆孔是士兵搭架帐篷开凿的,前国民党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错将军见景生情,命笔写下了七律:“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维今古同;当年古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

对郑成功赞美异常。蔡元培先生也有一首七律:“叱咤大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

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斌斌不可淘。”“虫沙猿鹤”指从军战死者。

郑成功纪念馆 郑成功纪念馆1962年1月28日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而创设。郑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 1624年出生于日本平户海滨。

南明隆武在福州即位,见他忠心朝廷,赐他姓“朱”,改名“成功”,所以民间叫他“郑国姓”,永历皇帝封他为延平王。其父郑芝龙暗中降清,郑成功出走金门,誓死抗清。

他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与清军厚战多年,曾一度打到南京城下,因骄兵致败。1661年4月煌日,郑成功经过充分准备,率战船数百艘,官兵25000人,从金门科罗湾出发,收复被荷兰侵占38年的台湾,并历奋开发台湾。

郑成功于1662年7月病逝于台湾,年仅39岁。300多年来,闽台人民十分敬仰郑成功,尊他为民族英雄,台湾人民尊他为“开台圣王”。

3.曾厝垵的周边景点

周边旅游景点:厦门大学、胡里山炮台、白城、环岛路、南普陀、万石植物园

全球最大微雕艺术馆位于世界上最美跑道——厦门环岛路黄厝段,距离曾厝垵不到5公里,可以沿这海边一直坐过去。在一粒大米状的石头上,雕刻了一部“奔驰”车;在指甲盖大小的寿山石上,微雕500个汉字,在寿山石印中雕刻诗词歌赋作品,每件作品都精致细腻得让人大开眼界、啧啧称奇。每一件作品都可以见出大师笔下呕心沥血的艺术巧思,更可以感受到国学在石头艺术上的浓厚体现。

4.曾厝垵怎么读,曾厝垵什么意思

很多想要来厦门或第一次来厦门的人,都会问曾厝垵这三个字怎么读,今天手礼网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曾厝垵怎么念。

曾厝垵,拼音念[zēng cuò ān]。其中曾,指曾山;厝,为闽南方言,意思是房屋;垵,古同“埯”,本意为用土将小坑掩埋起来,因其村中有宗祠、寺庙、教堂等宗教建筑,故而形成悠久的宗教历史文化,这与“垵”“庵”同音就看得出来,颇有几分禅意。

曾厝垵,本是厦门的一个小渔村,现在的曾厝垵虽经过了“村改居”,但因厦门属港口城市,其依托这个得天独厚的海港位置,较好地保留了其特有的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真可谓是闽南原生态小渔村的典型代表。 曾厝垵家庭旅馆 除以上原因,曾厝垵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其极富海滨特色的家庭旅馆。

有很多游客在高崎机场下飞机后打的直奔曾厝垵家庭旅馆,想把海边风光一睹为快。 那么曾厝垵家庭旅馆是怎么兴起并流行起来的呢?大概在十年前,家庭旅馆起初是以客栈的形式出现,但因拿不到许可证,这些客栈便以家庭旅馆的性质经营。

这些店家都热情好客,且将客房布置的如自家房屋一样温馨,而且随着入住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在客房中留下小便签,上面写满了来此旅行时的心情和感言。正是这样,曾厝垵家庭旅馆被口口相传,逐渐走俏直至现在的火爆。

来手礼网,下载厦门手绘地图,方便查看曾厝垵在厦门什么位置,还可以找到曾厝垵阳光海岸度假屋。手礼网厦门游记中还有很多网友分享的曾厝垵详细介绍,想去曾厝垵的同学一定要看看。

5.厦门曾厝垵的作文100字

纵观历史,对于厦门曾厝垵这个地方一直都是关于农村的记载。这的人以打渔和出租房子为生是典型的男渔女耕生活方式,白天男人们出海打渔,女人们则留在家里耕田带孩子。这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样一个渔村的形成,三环环山,一面傍海。背靠高山,渔村的日子过得自由而惬意。但是,这种好日子却不长久。到了明朝初年,厦门逐渐发展起来,曾厝垵也变成厦门的军事要地。到了清代,甚至有清朝的水师驻守于此,进行操练。到了辛亥革命后,国民党还在这里建立了飞机场。到了解放后,曾厝垵作为军事要塞的作用才渐渐失去了。

早在九十年代初,厦门曾厝垵当地的人还喜欢对人谈起抗战的一些往事。日本人上岸后,曾经对曾厝垵村进行残忍的屠杀,至今仍是大家抹不去的痛苦回忆。而两岸对峙时期的故事,农民在海边劳作时,冷不防地有颗炸弹飞过来,运气不好的人就直接壮烈牺牲了。

如今的厦门曾厝垵却完全变成另外一番景象,首先这里有数量众多的家庭客栈,大多环境都非常好好,几乎家家都可以看到海。有的家庭年旅馆的主题鲜明,比如有一家名叫哦啊间客栈的老板就非常好客,他可是个厦门通,如果你在他家住宿,他会很详细的告知你厦门的旅游攻略。曾厝垵的家庭旅馆为来厦门旅行的人提供了非常方便舒适的住所。而且村子里的人都很淳朴善良。各种特色小店,咖啡屋酒吧都配备齐全。游玩一天的游客回到这里就像回到家一样轻松。

看了本文应该了解厦门曾厝垵并不是一个旅游景点,而是非常舒适的家庭旅馆。现在来厦门游玩的旅客都放弃了厦门市的一些高档酒店而选择在这里住宿。

6.曾厝垵 怎么念

曾厝埯的拼音念:zēng cuò ān。

曾:音zeng第一音。因为这个村庄的本地村民大多姓曾的缘故。

厝:cuo第四音。对于闽南人来说就是房子,家的意思了。

垵:an第三音。用于地名。当地人也把垵第一音读。

曾厝垵的意思:其中曾,指曾山,也属于姓氏。厝,为闽南方言,意思是房屋。闽南很多带厝的地名,比如黄厝、孙厝等等,就是同姓人聚居地。

曾厝垵,本是厦门的一个小渔村,现在的曾厝垵虽经过了“村改居”,但因厦门属港口城市,其依托这个得天独厚的海港位置,较好地保留了其特有的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真可谓是闽南原生态小渔村的典型代表。

扩展资料:

佗山之石,可以为厝。——《诗·小雅·鹤鸣》福建沿海及台湾人称家或屋子为厝(house)。如:话未说完,前厝忽然传来怒骂声。

垵,古同“埯”,本意为用土将小坑掩埋起来,因其村中有宗祠、寺庙、教堂等宗教建筑,故而形成悠久的宗教历史文化,这与“垵”“庵”同音就看得出来,颇有几分禅意。

曾厝垵位于厦门。曾厝垵本意为用土将小坑掩埋起来,因其村中有宗祠、寺庙、教堂等宗教建筑,故而形成悠久的宗教历史文化。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曾厝垵

7.“曾厝垵”怎么读

曾厝垵 [zēng cuò ān]

介绍:

曾厝垵,中国最文艺渔村[1] ,为“曾厝垵文创村[1] ”的简称。别名“曾里”,又称“曾家沃”、“曾家湾”,位于厦门岛东南部,有兔耳岭之草,太姥山之石,火山岛之礁,自然人文为一体。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曾厝垵是一个社区,现有曾厝垵社(曾厝垵文创村[1] )、仓里社、前田社、西边社、前后厝社、东宅社、上里社、胡里山社8个自然村。共有10个居民小组,户数1473户,总人口4252人。总称曾厝垵社区居民委员会(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曾厝垵仓里社17号,占地面积1450㎡),社区设党委会,下设三个党支部,隶属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办事处管辖。

参考资料

“曾厝垵”怎么读?.百度知道[引用时间2018-1-11]

8.厦门话“曾厝垵”怎么读

厦门话中的发音是 zān cù wǎ

普通话的发音是 zēng cuò ǎn

中文名称:曾厝垵

别名:曾里、曾家沃、曾家湾

位于厦门。其中曾,指曾山;厝,为闽南方言,意思是房屋;垵,古同“埯”,本意为用土将小坑掩埋起来,因其村中有宗祠、寺庙、教堂等宗教建筑,故而形成悠久的宗教历史文化。

中国最文艺渔村,为“曾厝垵文创村”的简称。别名“曾里”,又称“曾家沃”、“曾家湾”,位于厦门岛东南部,有兔耳岭之草,太姥山之石,火山岛之礁,自然人文为一体。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作为景区的曾厝垵文创村只占0.33平方公里。曾厝垵是一个社区,现有曾厝垵社(曾厝垵文创村)、仓里社、前田社、西边社、前后厝社、东宅社、上里社、胡里山社8个自然村。共有10个居民小组,户数1473户,总人口4252人。总称曾厝垵社区居民委员会(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曾厝垵仓里社17号,占地面积1450㎡),社区设党委会,下设三个党支部,隶属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办事处管辖。

行政规划:曾厝垵社区辖8个自然村,分别是:曾厝垵社、仓里社、前田社、西边社、前后厝社、东宅社、上里社、胡里山社。

9.美丽的曾厝垵,我要去游玩了,大家来给点意见吧

历史上的曾厝垵一直是作为农村而存在的。

那里的人们以打渔和出租房子为生。曾厝垵的村民“男渔女耕,男人出去打渔,女人留在家里耕田带孩子。

渔村的形成,大抵是因为依山傍海的缘故吧。背靠高山,面朝大海,渔村的日子一开始过得自由而惬意。

明初,厦门城建起来之后,身处厦门港南部的曾厝垵也成了军事要冲。清代更是设水师驻守于此,辛亥革命后国民党的“海军航空处”和飞机场也在这里。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曾厝垵军事要塞的区位作用渐渐失去。 九十年代初,曾厝垵人还喜欢把抗日战争和两岸对峙时期的事情挂在嘴边。

日本人从五通上岸后,对曾厝垵村进行残忍的屠杀,至今仍是老人们心头的抹不去的痛苦回忆。而两岸对峙时期的故事,则显得有些无厘头:农民在海边劳作,冷不防地有颗炸弹飞过来,停在脚边,幸运的便逃过一劫,如果运气不好,就“壮烈牺牲”了。

虽然离奇,但从曾厝垵人的嘴里说出来,又是千真万确的。 曾厝垵的奇闻绝不都是沉重的,1929年,曾厝垵飞机场曾迎接了“中国第一个单人驾机飞越欧亚大陆的飞行员陈文麟飞机的降落。

陈文麟的“厦门号”飞机从伦敦起飞,途径欧亚十几个国家,行程1.5万多公里,在5月12日飞抵厦门。当年这个事件,成为海内外媒体的热谈,更别说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曾厝垵村民。

叹岁月如歌,往事如烟,这里的一切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今,曾厝垵被列入城区改造范围,规划建设成为厦门东南海滨的文教、疗养、旅游、居住区,建设安置房、片区市政道路、公建配套、集中绿化景观等。

而曾厝垵的自然村岁月,只能留在人们的回忆里了。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