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与 圣经 有什么联系
<;诗经>;和《圣经)(HInT—Y BIBLE)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两部伟大作品。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但它们同样地表达出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生命追求。从内容上看,这两部作品显示了相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历史的、政治的、宗教的、文学的、民俗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人们都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厚重和深远。本书以比较文学的眼光去看这两部作品,去研究这两部作品的接受史。在笔者眼中,<;诗经)和‘圣经>;都是伟大的文学巨著,它们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特定时代民族文化精神的晶体,又是古代人类心灵的回声。民族的文化精神或许有异,人类的心灵则必能相通,这也正是我们要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
《诗经)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圣经>;则成为西方艺术能源的巨大宝库,它们分别对中西方文学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大概是其它任何作品都难以企及的。这固然是因为这两部作品本文的博大精深,但同时也与它们分别被奉为儒教和基督教的神圣经典这一历史命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们一般说儒、道、佛三教合流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但其实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儒学本是西周正统文化的传承,虽曾一度式微,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竟支配了中国社会二千余年。那些靠玩弄权术争夺统治霸权的帝王和官僚们或许只是把儒学挂在嘴上,用它来装点门面,但就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来讲.儒学的浸润却是透及骨
2.《旧约》有哪些基本内容
天主教《旧约》共有四十六卷,而新教《旧约》则为三十九卷,其篇目的汉 ^译名称对照如下:《旧约》按其内容可分为四大类:一、律法书: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 记》五卷,即《摩西五经》。
二、历史书: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记 上、下》、《历代志上、下》、《以斯拉记》、《尼希米记》、《玛加伯上、下》,共十 二卷。 《约书亚记》是记述摩西死后以色列人在约书亚带领下占领迦南地,将之 划分给以色列12支派的历史(约前14——前13世纪)。
《士师记》是记述以 色列人士师(亦译“民长”)时期的故事(约前13——前12世纪)。《撒母耳记 上、下》记述以色列人最后一任士师、先知撒母耳的事迹(约前1095—前 1030)和扫罗、大卫建立以色列王国的历史(约前1030—前970)。
《列王记上、下》记述前970至前586年以色列人的历史。《历代志上、下》的内容是复述以 色列人从《创世纪》到《列王记》的历史。
《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是记述被 巴比伦掠走的以色列人返回故国后百余年的复兴史。《玛加伯上》记述了前 175至前134年犹太人在犹大•玛加伯家族领导下反对叙利亚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斗争史。
《玛加伯下》是基勒乃人雅松所著五卷史书的 摘要,内容与《玛加伯上》相似。有些学者把历史书的前六卷称为“前先知书”, 把后六&卷归入杂集(圣录)之中。
三、先知书••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巴路克》、《以西结书》、《但以理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 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 亚书》、《玛拉基书》,共十七卷。 《巴路克》因其希伯来原文已佚,被认为是《次 经》;《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但以理书》篇幅较长,被称为 “四大先知书”;其余十二卷因篇幅较短,被称为“十二小先知书”;有些学者对 《但以理书》有争议,把它归入杂集之中。
3.圣经>和 哪个问世更早
呵呵,如果楼主只是问成书年代,当然是诗经更早些。
“问世”这个词汇,是指开始写作时间,还是全部截稿?旧约的第一句话是:起初,神创造天地。而这句话问世的时候,诗经是否已经开始写作?
但是请看这个数据:旧约完成的年代是西元前一千五百多年到前四百年之间;而新约完成的年代是:西元三十几年到九十六之间;换句话说,旧约圣经最早的著作,至今已经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而新约圣经最早的著作,至今已经一千九百年的历史。
诗经写作年代虽比较模糊,但也有个最早的时间:周初至春秋。就算是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也不会早过旧约开始写作的时间。
而且从篇幅和涉及领域,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如果你要拿圣经中的诗篇和诗经比比,还行。
4.圣经诗经13章的意思
圣经诗篇第十三章 从愁苦到欢乐 这三对经节,从最低沈之处直攀登到充满信心、希望的良好地势。
若其途径为祷告(3、4节),其持续之力则为第5节所披露的信心。从高处(5节)瞻望,景色令人兴奋,而回顾(6节)所来径,则令人惊喜。
愁苦(十三1、2) 大卫的要到几时呢?重复了四次,已经足以表达他的伤痛,而相伴的句子则分析其痛苦,论到他与神、与自己、和与仇敌的关系。 1. 神的“忘记”、“掩面”无疑是指实质上他未伸援手(因为在旧约中,神的“记念”、“看见”,不是指感官,而是行动的前奏136),但是在这状况中,真正感到受伤的,是个人本身;我们可以从大卫不断渴望“见(神的)面”(十一7,十七15;参二十七4、8,三十四5),作此判断。
友谊被乌云笼罩时,会有类似的感受,在约伯记二十九1以下,三十20以下;和诗篇二十二1以下,都有痛澈心扉的描述。 2. 其次,大卫自己心里也毫无安宁──希伯来经文2a节是“筹算”(esot),如 AV、RV (及和合本)的翻译,而不是 RSV 等译本所猜测的痛苦(assabot)137。
这是指思潮澎湃(参七十七3~6),而不是指委靡不振的晦暗痛苦。第三项因素,他仇敌的升高,这带来几方面的惊惶:不仅他个人受到羞辱,也对他的王权构成威胁(4b节),他对神公义的信心亦面临考验。
大卫在押沙龙背叛事件中的表现,在这几方面虽不算完美,但尚堪为典范,因他本身宽宏大量,又尽了王的本分,并对神顺服信靠(撒下十五~十九章)。恳求(十三3、4) 无论第3节意指生病为大卫事业陷入低潮的原因,或是其结果,由这两节可看出他所处世界的两极:一端是神,若没有他,便活不下去;另一端是仇敌,在这种人面前则不可有动摇的念头(4b节)。
事实上,大卫每一首诗都对神和仇敌有深刻的觉醒,这是他所写诗篇的特色;这正、负两极所产生的动力,驱策他活出生命中的黄金时段。把握(十三5、6) 第5节的我是强调语(如 NEB 等的译法:“至于我这方面,我……”),祢的慈爱也略有强调意味。
不论压力多么大,决定权仍在他手中,不在于仇敌;而神的约依然常存。因此诗人全心投靠神所应许的慈爱,他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自己信心的质量好坏,而是集中于信心的对象和结果,那是他衷心所喜悦的。
译为丰盛地对待(和合:用厚恩待)之字,基本的概念是“完全”,NEB 的解释很富吸引力:“赐我一切所求的”。但是 RSV 的译法极其恰当,因为它的含义更宽,神的赐予可以超过人的要求。
至于这里的过去式,显然是出于大卫的把握,他回顾神一路的带领,便知道自己必将有一首诗歌可以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