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泂酌 翻译与赏析

《泂酌》是《诗经》里面《大雅》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兴,且重章叠句,反覆歌咏,正如方玉润所指出:“其体近乎风,匪独不类《大雅),且并不似《小雅》之发扬蹈厉,剀切直陈。”(《诗经原始》)由此也可以看出《国风》对《大雅》艺术上的影响。

泂酌 【题解及原文】歌颂统治者爱护人民,能得民心。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

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

岂弟君子,民之攸归。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

岂弟君子,民之攸塈。 【注释】1、泂(窘jiǒng):远。

酌:舀,取水。行潦(劳lǎo):路边的积水。

2、挹(易yì):舀。兹:此。

《郑笺》:“远酌取之,投大器之中,又挹之注于此小器。”3、餴(分fēn):蒸饭。

饎(赤chì,又读西xī):酒食。《集传》:“餴,蒸米一熟,而以水沃之,乃再蒸也。

饎,酒食也。”4、罍(蕾lěi):古代酒器。

《毛传》:“濯(茁zhuó),涤也。罍,祭器。”

5、溉:《毛传》:“溉,清也。”6、塈(戏xì):《郑笺》:“塈,息也。”

【白话翻译】远远前去舀流水,大器舀来小器装,可以蒸饭做酒浆。君子和乐又平易,为民父母好榜样。

远远前去舀流水,大器舀来装小器,用它可把祭器洗。君子和乐又平易,人民都来归附你。

远远前去舀流水,大器舀来小器盛,可把祭器洗干净。君子和乐又平易,人民休息得安宁。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 【讲解】 对这首诗主旨的解说,各家之见颇有差异。

《毛诗序》云:“《泂酌》,召康公戒成王也。言皇天亲有德,飨有道也。”

扬雄《博士箴》(《艺文类聚·职官部》引)云:“公刘挹行潦而浊乱斯清,官操其业,士执其经。”陈乔枞《鲁诗遗说考》以之为鲁诗之说。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三家以诗为公刘作,盖以戎狄浊乱之区而公刘居之,譬如行潦可谓浊矣,公刘挹而注之,则浊者不浊,清者自清。由公刘居豳之后,别田而养,立学以教,法度简易,人民相安,故亲之如父母。

……其详则不得而闻矣。”其详既不得闻,三家诗之说的正误也就难以稽考了。

而《毛诗序》之说,似乎更觉缥缈,此诗的文本自然有劝勉之意,但却很难讲有什么告戒之意。至于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说“当是奴隶被迫自远地汲水者所作,此非奴才诗人之歌颂,而似奴隶歌手之讽刺”,似更迂远。

相比较而言,程俊英《诗经译注》所说“这是歌颂统治者能得民心的诗,具体指谁,史无确证”,高亨《诗经今注》所说“这是一首为周王或诸侯颂德的诗,集中歌颂他能爱人民,得到人民的拥护”,还是比较圆通的,今从之。 诗分三章,均从远处流潦之水起兴。

流潦之水本来浑浊,且又处于远方,本来很容易被人弃之不用,但如能“挹彼注兹”,舀过来倒进自己的水缸,就可以用来蒸煮食物,洗濯酒器,成为有用之物。这正如远土之民,只要君王施以仁义,便自然可以使他们感恩戴德,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附。

这里的关键是君王要有高尚敦厚的品德,真正成为“民之父母”。对此,方玉润有如下发挥:“此等诗总是欲在上之人当以父母斯民为心,盖必在上者有慈祥岂弟之念,而后在下者有亲附来归之诚。

曰‘攸归’者,为民所归往也;日‘攸塈’者,为民所安息也。使君子不以‘父母’自居,外视其赤子,则小民又岂如赤子相依,乐从夫‘父母’?故词若褒美而意实劝戒。”

(《诗经原始》)他说的“劝”意是可以感受到的,但他说的“戒”意是否真的存在于诗的文本中,令人怀疑,但从接受美学角度说,他的这种创造性“误读”还是很有意思的。 此诗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兴,且重章叠句,反覆歌咏,正如方玉润所指出:“其体近乎风,匪独不类《大雅),且并不似《小雅》之发扬蹈厉,剀切直陈。”

(《诗经原始》)由此也可以看出《国风》对《大雅》艺术上的影响。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有没有《诗经》中的著名诗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黍离》

式微,式微,胡不归?《邶风·式微》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卫风·氓》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卫风·木瓜》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风·子衿》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魏风·硕鼠》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秦风·无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鹿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鸿雁·鹤鸣》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小雅·节南山·小(上日下文)》

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谷风·北山》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抑》

不行了,打诗太累了,LZ这些应该够了吧

3.形容弥补不足的成语

救过补阙 阙:同“缺”,不足,缺点。挽救过错,弥补不足。

出处:《晋书·潘岳传》:“故箴规之兴,将以救过补阙,然犹依违讽喻,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诫。”

勤能补拙 : 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出处:宋·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轮勤。”

移有足无: 指用多余的部分弥补不足的部分。

出处:宋·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谘目三》:“运动四国,权衡万货,平准其价,移有足无,然后天下之务举矣。”

挹彼注兹: 挹:舀,汲取;彼:那个;注:灌;兹:这个。把液体从一个容器中舀出,倒入另一个容器。引伸为以有余来弥补不足。

出处:《诗经·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

酌盈剂虚 :拿多余的弥补不足的或亏损的。

出处:《清会典事例·户部·积储》:“以别州县谷价之赢余,添补采买,为酌盈剂虚,挹彼德兹之计。”

4.诗经当中 区分大小雅的标准是什么

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一般认为是西周中期与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小雅中的诗歌,多是贵族所写作,反映贵族的生活。较低层的是士身分的人;这里的士不是读书人的意思,而是低于大夫的一种身分,可以说是低层的官吏,即统治阶级中偏下层的人。

贵族自然写颂体的诗,或者说,颂体的诗本来就应是贵族所写的。这里要说说大雅中三篇非常有名的史诗性质的诗篇:《生民》《公刘》和《绵》。

《生民》是叙述周人传说中的始祖后稷的事迹的。诗中说,后稷的母亲足踩了天帝的巨大的脚印,因而怀孕,生下了后稷。

后稷在婴儿时期,就得到各种鸟兽的保护。长大之后,后稷开始种各种庄稼,于是周人开始有了农业生产。

《公刘》和《绵》两篇,分别叙述后来公刘和古公亶父这两位不同时期的周族的首领,先后带领周族的民众,寻找新的居住地,开垦荒地,划分疆界,发展农业生产;并构筑房屋,建立部落的中心机构。总之,三篇诗都是周人的创业史。

读这种辟草莱,划阡陌,修沟渠,建房舍的艰苦创业的历史,人心感到亲切,人心为之鼓舞;或者说,至少绝对不会让人心中有丝毫不舒服不愉快的感受。此外,大雅小雅中都还有些写胜利的征伐的诗。

这些诗,虽然中间也有一些周人的首领以德化人的语句,但人读这些诗,对战争总是难于形成一种纯净的温馨和谐的感觉。两三千年的历史书中,一直宣传周文王周武王无比伟大的德行,似乎武王伐纣,绝对是正义讨伐邪恶,战争的进行如同摧枯拉朽,商纣的民众全是箪食壶浆,欢迎武王。

但也有的古书上说武王伐纣的战争极其残酷,以致“血流漂杵”。周王朝的统治,后来虽然逐渐衰落,但终究其存在一直延续了八百年之久。

于是,周王朝,尤其是周文武、周公在道德正义上的崇高形象便被他们自己的反复宣传而逐渐固化为绝对的真理。先秦时代的以及后秦时代的儒家们又千遍万遍的宣扬,西周的政治以至成了文明、正义、道德、真理的代名词。

我的意思,对这些理应保留那么一点适度的怀疑。至少,对武王伐纣的正义性的信赖,在人们的心中不可达到百分之百的程度。

阻拦武王伐纣的伯夷叔齐,对武王伐纣就曾有过“以暴易暴”的批评与伤叹。中国的古籍中尚能留下这样的声音,实在可算是中华民族自古具有反思能力的可贵的证明。

官方编撰的历史从来不是完全可靠的。对自己开国时胜利的战争史的不厌其烦的宣传,其真正的积极意义一定是很有限的,甚至是值得怀疑的。

周人以武力灭掉了商,但还是懂得单纯宣传武力的不妥,于是努力宣传自己是因为有德,才得了天下,天命才转到了他们的身上。后世因自己的武功而宣扬自己的合法性的人,更应慎之。

大小雅中一些诗描写了贵族阶级的生活,例如,不时举行的丰盛的酒宴。《小雅·鱼丽》这篇不长的诗,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内容,就是描写酒宴的奢侈、豪华。

但这一篇也许只是一个例外,其他一些写宴饮的诗,大都写得比较庄重。比如小雅的第一篇《鹿鸣》,写统治者欢宴群臣,并给臣子们以赏赐。

但诗中的句子,全把臣子当作他的高贵的宾客。实际上此诗并不是统治者自己写的,但很可能表现的是包括贤明的国君在内的统治阶层比较普遍的观念。

其第一章中写道: 人之好我, 客人爱护我, 示我周行。 反复叮咛使我方向明。

其第二章中又写道: 我有嘉宾, 我有博学善良的客人, 德音孔昭。 他的声誉多么崇高。

视民不恌, 激励人民不苟且因循, 君子是则是效。 君子向他学习仿效。

[1] 还有一些宴请兄弟、宴请朋友的诗,也都显得庄重,并包含一些有益的人生教诲。 诗经中上层社会的诗篇里,不时会有富于人生哲理的句子。

例如大雅的第一篇《文王》,本是赞颂周文王建立国家的诗篇,其第一章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周虽旧邦, 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 其命维新。 它的国运从此更新。

[2] 其第六章则写道: 无念尔祖, 要想想你们的祖宗, 聿修厥德。 必须进德修业。

永言配命, 长久地配合天命, 自求多福。 以求更多的幸福。

殷之未丧师, 当殷还未丧失政权时, 克配上帝。 仁德与上天配合。

宜鉴于殷, 应当以殷为鉴戒, 骏命不易。 知道天命来之不易。

其第五章中还有“天命靡常”的话,也是在后世流传很广的名言。总之,周的统治者小心谨慎,认真治理国家,从不敢只信赖什么天命。

又如《大雅·皇矣》一篇,本是讲周朝之创业,又专说周文王伐密伐崇之事的,其第七章写道: 帝谓文王, 上帝对文王说; “予怀明德, “我怀念你显明的道德, 不大声以色, 不用声威和怒色, 不长夏以革。 不用罚打和鞭革。

不识不知, 好像不知不识, 顺帝之则。” 顺从上帝的法则。”

[3]· 末尾的“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可是包含着极深刻的哲理的。 诗经里的许多诗中,多次提到“恺悌君子”(有时写作“岂弟君子”),例如《大雅·泂酌》一诗,其第一章写道: 岂弟君子, 快乐平易的君子, 民之父母。

民把他当父母看。 其第二章道: 岂弟君子, 快乐平易的君子, 民之攸归。

人民统统来归顺。[4] 这首诗,据说是周召康公对成王的诫勉。

看来,中国的古人赞赏的是统治者的温和平易的性格和平易近人的作风。对统治者,对贵族阶级,也不宜一概看作。

5.左边是一个三点水,右边是一个既然的既,是什么字

溉 gài

〈动〉

(1) (形声。从水,既声。本义:灌注)

(2) 同本义

溉,灌也。——《广韵》

溉,一曰灌注也。——《说文》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汉书·沟洫志》

西门豹引

漳水溉 邺,以富 魏之 河内。——《史记·河渠书》

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宋·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溉田(灌溉田亩);溉汲(汲水浇田);溉浸;溉灌(灌溉);溉沃万顷

(4) 洗,洗涤

挹彼注兹,可以濯溉。——《诗·大雅·泂酌》

谁能亨鱼?溉之釜。——《诗·桧风·匪风》

器之溉者不写。——《礼记·曲礼上》

(5) 又如:溉釜;溉盥(洗涤)

(6) 通“概”。漆饰酒尊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诗·大雅·泂酌》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