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感官有关的诗歌或诗句
视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触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嗅觉:瘦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山园小梅》
视觉、嗅觉、听觉: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晏殊《蝶恋花》
2.关于春天的句子不同感官
春天的雨更美,细如牛毛般撒在草地上,撒在树林上,撒在花丛里。渐渐地渗透到泥土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他们生根发芽,为春天增添勃勃生机。雨过后,太阳出来了,空气也更清新了。草地上、树上和大地上呈现出一派耀眼的景色,真是美丽极了。看看,浅绿色的草地,伸绿色的树叶……这么诱人的绿色,我看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得出来。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终于来了。一株株柳树,一棵棵杨树,亭亭玉立地站在马路旁,花池里的花儿张开了笑脸,它们仿佛在向春天微笑,向春天招手,向春天欢呼。听,森林里的小动物在歌唱,歌唱春天的大好时光,歌唱春天的青山绿水,歌唱春天的一草一木,歌唱春天的所有景色,一丝也不能丢掉。
春天在歌声里,春天仿佛是一首歌,美丽而轻缓的歌,把人带入春天里。春天里的阳光,不让人感到炽热,不让人寒冷,而让人温暖;春天是歌,小孩子们唱起了《柳树姑娘》,春节联欢晚会上旭日阳刚也唱响了《春天里》。
3.求与“美”有关的诗句,名言
王安石《黄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杜甫《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刘禹锡《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王维山水田园诗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张五归山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杜甫《黄河二首》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 一作村) 寂,松风直似秋。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胡曾《咏史诗·黄河》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 一作只) 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谢灵运《泰山吟》 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 岞崿既崄巘,触石辄迁绵。
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 石闻何吨蔼,明堂秘灵篇。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早发白帝城》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居易《题天柱峰》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4.有关通感的诗句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莲sid
古诗中的通感折花忽觉春淡只觉枝头红残什么是通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同时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域也都不是绝缘的。通感就是“向人这个整体说话”的。它把人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乃至情感、思绪、意念等都沟通起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称红色、黄色为暖色,绿色、蓝色、白色为冷色,这就赋予颜色以温度特点。我们称赞歌手的歌声圆润、甜脆,仿佛声音有了形状滋味的特点。在现代修辞学中,钱钟书先生首先用到了“通感”的概念,他是在总结许多诗文的写作手法时,找出其规律的。《列子*汤问》“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它把听觉的形象转换成可看见的“绕梁”丝带,这样的视觉形象,给人以更形象、真实的感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433623761受。《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是孔子在谈他听到美妙的韶乐后的感受,他不是直接用听觉形象来描绘。而是用味觉来感受,美味佳肴的感觉和优美的音乐是一样的,有异曲同工之妙。物有所通心有所感•通感是人们对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的转移的一种表述,正是因为赏者有情,才会对环境有所独特的感触。•因为心中有和谐的旋律,才会动用自己的身心来感触周围的一切。•物有所通,心有所感通感之与诗词•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可以积极推动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把欣赏者从一种美的境界带入另一种美的境界,而这两种境界的融合,便使欣赏者获得更强烈的
5.带有感官器官的句子不少于100字
眼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也是最能让人感受到其不适或病变的感觉器官.人眼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附属器.人眼的外形接近球形,称为眼球.眼球壁是包围眼球的一层组织,由巩膜、脉络膜和网膜组成.眼球壁由外向内可分为三层:纤维膜、色素膜、视网膜.纤维膜由纤维组织构成,较硬,坚韧而有弹性,对眼球有保护作用,并能维持眼球的形状,似鸡蛋壳一样.纤维膜又可分为角膜、巩膜、角巩膜缘.色素膜又叫葡萄膜,具有营养眼内组织及遮光的作用,自前向后又可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三部分.虹膜中间有瞳孔.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这三部分加上外层中的角膜,就构成了眼的屈光系统.房水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前房、后房,约有0.15~0.3ml,它具有营养和维持眼内压力的作用.晶状体位于虹膜后面,玻璃体前面,借助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联系,是一种富有弹性、透明的半固体,形状似双凸透镜,是眼球重要的屈光间质之一.玻璃体为无色透明胶状体,充满晶状体后面的空腔里,具有屈光、固定视网膜的作用.玻璃体和晶状体房水、角膜等一起构成了眼的屈光间质,并且对视网膜和眼球壁起支撑作用,使视网膜与脉络膜相贴.在外伤或手术中,一旦发生玻璃体丢失,就容易造成视网膜脱离.眼底顾名思义是指眼睛的底部,也就是眼睛最里面的组织.它包括视网膜、视神经乳头和视网膜中央血管.如果眼底有疾病的话,将对视觉有很大的影响.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变色,视大变小.人的眼睛除了眼球壁和眼内容物外,还有一些附属器,它们是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从光学观点看,眼睛可以被看做两个系统:角膜和晶体.其各表面的中心,近似位于共同轴即光轴上.光轴通常交视网膜于中心窝鼻侧并稍上方的一点,平均角度倾斜,在水平方向为4~5度(a角),而垂直方向的倾斜略大于1度.复眼通常在节肢动物(例如昆虫)中发现,通常有很多简单的小眼面组成,并产生一个影像(不是通常想象的多影像).在很多脊椎动物和ᎅ80些软体动物中,眼睛通过把光投射到对光敏感的视网膜成像,在那里,光线被接受并转化成信号并通过视神经传递到脑部.通常眼睛是球状的,当中充满透明的凝胶状的物质,有一个聚焦用的晶状体,通常还有一个可以控制进入眼睛光线多少的虹膜.先说这个“眼”字,它是有“目”和“限”(省形)组成的字.我们知道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有距离限制,太远或太近都是看不清的.同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演示人的喜怒哀乐,善恶好恶,借“演”声来补充其意义.再说“目”,口为眼眶,园为方,两横表示眼有两只,还有黑白二性.古借“默”(mo)声,表示眼睛默然而内识.即:眼无声,然而一看就知道.后借“没”(mu)声,表示眼睛不停眨动,时出时没.“目”是个独体文,是象形演变而来,但从意义上还不能完全表达眼睛的功能,没有体现视距是有限制的,所以又造了这个合体字“眼”.参考《中华字通》.文字也是与时俱进的,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汉字,所以中国的汉字是有时代性的.。
6.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从感官描写的角度说说诗句是如何描
从感官的角度描写景物,出自南宋诗人僧志南的《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