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绝句》教案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绝句》

活动内容:古诗《绝句》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3.

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

的含义。

活动准备: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

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2.

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

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

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

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开

1.

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老师朗诵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

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

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

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

1

)

窗含西岭千秋雪

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

窗含:

从窗户里向外望去,

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

幼儿用手势当作

小窗

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

小窗户

里了。

(

2

)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

;门外

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3.

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4.

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5.

知识拓展: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

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三、结束

幼儿自由朗诵学过的古诗。

2.小班古诗八阵图教案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五言绝句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①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八阵: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图:法度,规模。

八阵图:聚细石成堆,各高五尺,纵横棋布。夏时为水隐没,冬时水退仍然出现。

遗迹曾见与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相传诸葛亮所布八阵有四处,都在四川,以夔州最为有名。②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③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④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3.古诗《绝句》教案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绝句》活动内容:古诗《绝句》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活动准备: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活动过程:一、导入1.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2.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二、展开1.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老师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1)“窗含西岭千秋雪”。

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幼儿用手势当作“小窗户”,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户”里了。

(2)“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3.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4.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5.知识拓展: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三、结束幼儿自由朗诵学过的古诗。

4.小班古诗绝句杜莆教案

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

2.主题

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3.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要特别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个环节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可以和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这是整个案例的主体,要详尽地描述,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可以涉及问题初步解决成效的描述。

4.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

5.中班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会读“绝句黄鹂窗万船” , 会写“句吴万” 2、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 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3、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 时的欢快的心情。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 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 ,他是—杜甫。杜甫的 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 句。

(板书课题,齐读) 2、学字: “绝” 。师:大家都知道,绞丝旁的字多与丝线有关。

这个字的意思是把丝线割断。 扩词:断绝、绝技、绝活、绝招。

3、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 句、七言绝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

这首诗的节奏是 223。 3、自由练读,注意节奏。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 画面? 三、创设情境,细读古诗 1、学习第一句诗 (1)如果把诗配上画,按诗句的描绘,应首先画什么?(黄鹂) (2)出示“黄鹂”图。 怎样记住这个“鹂”字?(加一加) 诗中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什么地方呢? (柳树间) 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 可见此时正是早春时节, 那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做什么? (鸣叫) 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 (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3)让我们用欢快的语调读第一句诗,注意节奏。

2、学习第二句诗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 色的弧线,你们猜猜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 (2)出示“白鹭”图,并介绍: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 白,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诗中写的是一只白鹭吗?(不是)哪个词告诉你的?(一 行) (4)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 们齐读第二句,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你找到了诗中的表示颜色的字吗?请小朋友在书上圈出来 (黄、白、青、蓝) 。 (2)诗人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特征,仿佛有一幅早 春美景图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美好的画面。大家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 ,黄鹂 前的一切就像 ,白鹭 。

,柳树 。诗人觉得眼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句诗联起来读一读, 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真是春意融融,生机勃勃,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这 时他一抬头,却又被另一处景物所吸引,是什么?是远处的西岭雪山 (2)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里的积雪终年不化,所以 诗人说“千秋雪” 。

板书“今” ,加一点: “今”变为“令” 。 “令”字变成“含” (变的过程中说:大家看,令字一点被咬掉, 放在口中不咽下,就是—含) 师:诗人从窗口向远望,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镶嵌在窗框 里一样。

5、学习第四句诗(1)诗人向近处看,又看见门前的什么?(船只)泊就是停泊 位的意思。 去哪儿的船?(东吴)我们一起来背一下百家姓前两句:赵钱孙 李,周吴郑王。

吴是一个姓氏。东吴是三国时期孙权在江苏一带建立 的政权,所以东吴指江苏一带的地方。

而杜甫是在四川成都,真是千 里迢迢而来。 (2)所以从东吴来的船只路途遥远,诗中用一个词—万里。

现 在同学们能明白这句诗的大意了吧。 船的部首是“舟”字旁,作偏旁时,横变提,而且右半部不出头。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齐读三、四句诗。 四、背诵古诗 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

(1)自由背诵古诗。 (2)指名背诵。

齐诵。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进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 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

相信同学们会利用这种学古诗的 方法学会更多更好的古诗,有更大的收获! 六、巩固生字 1.回顾“绝、鹂、窗、船”的记法 2.字卡抽读所有生字 3.指导书写“句、吴、万”。

6.绝句杜甫1幼儿小班教案

《绝句四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诗人经过一段较长时的东川漂流,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将所见所感,随意收入诗篇,四首绝句一挥而就,是杜诗中寓情于景的佳作。其中第三首最为著名,曾作为唐诗名篇选入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绝句四首 杜甫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两个黄鹂鸣翠柳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其二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其四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译文(一)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看到园中即将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二)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三)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四)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蔓入草亭。“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只怕它们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赏析(一)第一首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堂西的竹笋,堑北的行椒,园中的梅子,久七前的松树。诗人处在这远离闹市的幽静环境之中,因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草堂的爱赏,以及他对生活的朴素的要求。他久经奔波,只要有一个安身之地就已经满足了。

显然,这首诗虽属赋体却兼比兴,于平淡的写景叙事中寓含着诗人的淡泊心情,以作为组诗之纲。当时杜甫因好友严武再镇而重返草堂,足证严武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这里他所想到的草堂的座上宾都不是严武,而是普普通通的朱老和阮生。

这就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志趣了。(二)第二首诗写浣花溪,状其水势浩大,借“欲作鱼梁”而抒情,非真“欲作鱼梁”也。

因为“作鱼梁,须劈竹沉石,横截中流,以为聚鱼之区,因溪有蛟龙,时兴云雨,故公不敢冒险以取利。”(《杜诗详注》卷十三引)对此解说,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是为公所愚也”。

他说:“须知‘蛟龙,之想,只从‘云覆、‘雨寒,生出,值云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

但浦氏以为这首诗“为作鱼梁而赋,而自况不凡”,则未免有点牵强。其实,这首诗并非什么“自况”,只是流露出诗人对能否在洗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担心情绪。

这才是“不敢安”三字的真实含意。诗人觉得自己在草堂尽管心境淡泊,无所奢求,但仍难保不测。

诗中谓溪下有坟龙,时兴云雨,固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却也十分形象化,隐隐可以显示出诗人身居草堂对成都局势的担心情状。这也正是诗人当时“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状态。

(三)这组诗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此诗两两对杖,写法非常精致考究,读起来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雕琢,十分自然流畅。

把读者由眼前景观引向广远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引入对历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

“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

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诗句有声有色,意境优美,对仗工整。

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和喜悦。

“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

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

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境界开阔,情志高远。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拓宽了广度,使得全诗的立意一下子卓尔不群,既有杜诗一贯的深沉厚重,又舒畅开阔,实为千古名句。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条幅: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江水、雪山,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

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画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

7.杜甫的绝句教案怎么设计

《绝句》教学设计[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

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

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习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习“翠”、“鸣”。

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

(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习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

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

8.幼儿园大班语言,古诗,寻隐者不遇,绝句怎么写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2、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萌发对祖国的美好河山的喜爱。

二、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19页。

2、挂图《绝句》。

3、语言磁带。

三、活动重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四、活动难点:理解古诗中有关字词的含义。

五、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启发幼儿讲述画面内容,学习古诗。

(1)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描述画面内容。

(2)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用古诗的第一句话进行概括,学习相关字词。

3、完整地欣赏古诗。

(1)这四副图连起来就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绝句》,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录音,幼儿欣赏,进一步学习古诗《绝句》。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4、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古诗。

5、简要介绍古诗的作者–杜甫。

六、教学反思:

学习古诗《绝句》时,我请两位会念的幼儿当小老师,孩子们都学得特别认真,始终关注两位”小老师”,没几遍孩子们都会背了。学会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当”小老师”,我满足了小朋友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与伟大,而在实践中他们又有了切身的体会。此后,孩子们学诗的兴趣日益浓厚,更主要的是它使自信回到了孩子的脸上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作为老师又何乐不为之呢?

9.杜甫的绝句教案怎么设计

希望对你有帮助: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杜甫——《绝句四首》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注释: 题解:代宗宝二年(736),安史之乱平定了,杜甫回到成都草堂。

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四首绝句一挥而就。 赏析: 这幅“春景图”,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映衬成趣,瓦明开阔,人与物俱适,动与静结合;一派生机,千里春色,不仅描绘了祖国山川之多娇,又表现了诗人心情之怡悦。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