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告诉我《诗经七月》中,田畯至喜,的训诂意义啊,喜到底是什么

田畯至喜:田官赶来吃酒食。

田畯(jùn):农官。 喜:请吃酒菜。

其实这个字是通假字,通“饎”(左右结构字,左边是“食”(不简化)旁,右边是“喜”),读音:chì。郑玄对这句注释为:“喜,读为饎。

饎,酒食也。” 这首诗理解可参考以下: 【原文】 七月 七月流火(1), 九月授衣(2)。

一之日觱发(3), 二之日栗烈(4)。 无衣无褐(5), 何以卒岁(6)? 三之日于耜(7), 四之日举趾(8)。

同我妇子, 馌彼南亩(9), 田畯至喜(10)。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11), 有鸣仓庚(12)。 女执懿筐(13), 遵彼微行(14)。

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15), 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16)。

七月流火, 八月萑苇(17)。 蚕月条桑(18), 取彼斧斨(19). 以伐远扬(20), 猗彼女桑(21)。

七月鸣鵙(22), 八月载绩(23). 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24), 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25), 五月鸣蜩(26)。

八月其获, 十月陨萚(27)。 一之日于貉, 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28), 载缵武功(29)。 言私其豵(30), 献豣于公(31). 五月斯螽动股(32), 六月莎鸡振羽(33)。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34), 塞向墐户(35). 嗟我妇子, 曰为改岁(36), 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37), 七月亨葵及菽(38)。

八月剥枣, 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39). 七月食瓜, 八月断壶(40)。

九月叔苴(41), 采茶薪樗(42), 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围, 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43), 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 我稼既同, 上入执宫功(44)。

昼尔于茅(45), 宵尔索綯(46)。 亟其乘屋(47), 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48), 三之日纳于凌阴(49)。 四之日其蚤(50), 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51), 十月涤场(52)。 朋酒斯飨(53), 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54), 称彼兕觥(55), 万寿无疆。[1] 【注释】 (1)流:落下。

火:星名,又称大火。 (2)授衣:叫妇女缝制冬衣。

(3)一之日:周历一月,夏历十一月。以下类推。

觱(bì)发:寒风吹起。 (4)栗烈:寒气袭人。

(5)褐(hè):粗布衣服。 (6)卒岁:终岁,年底. (7)于:为,修理。

耜(sì):古代的一种农具。 (8)举趾:抬足,这里指 下地种田。

(9)馌(yè):往田里送饭。南亩;南边的田地。

(10)田畯(jùn):农官。喜:请吃酒菜。

(11)载阳;天气开始暖和。 (12)仓庚:黄鹂。

(13)懿筐:深筐。 (14)遵:沿着。

微行:小路。 (15)蘩:白蒿。

祁 祁:人多的样子。 (16)公子:诸侯的女儿。

归:出嫁。 (17)萑(huán)苇: 芦苇。

(18)蚕月:养蚕的月份,即夏历三月。条:修剪。

(19)斧斨(qiāng):装柄处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斨。 (20)远扬:向上长的长枝条. (21)猗(jī):攀折。

女桑:嫩桑。 (22)鵙(júe):伯劳鸟,叫声响亮。

(23)绩:织麻布。 (24)朱:红色。

孔阳:很鲜艳。 (25)秀葽(yāo):秀是草 木结籽,葽是草名。

(26)蜩(tiáo):蝉,知了。 (27)陨:落下。

萚 (tuò):枝叶脱落。 (28)同:会合。

(29)缵:继续。武功:指打猎。

(30)豵(zōng):一岁的野猪。 (31)豣(jian):三岁的野猪。

(32)斯螽 (zhōng):蚱蜢。动股:蚱蜢鸣叫时要弹动腿。

(33)莎鸡:纺织娘(虫名)。 (34)穹室:堵塞鼠洞。

(35)向:朝北的窗户。谨:用泥涂抹。

(36)改 岁:除岁。 (37)郁:郁李。

薁(yù):野葡萄。 (38)亨:烹。

葵:滑菜。 菽:豆。

(39)介:求取。眉寿:长寿。

(40)壶:同“瓠”,葫芦。 (41)叔:抬起。

苴(jū):秋麻籽,可吃。 (42)荼(tú):苦菜。

薪:砍柴。樗 (chū):臭椿树。

(43)重:晚熟作物。穋(lù):早熟作物。

(44)上:同 “尚”。宫功;修建宫室。

(45)于茅:割取茅草。 (46)索綯(táo):搓绳 子。

(47)亟:急忙。乘屋:爬上房顶去修理。

(48)冲冲:用力敲冰的声 音. (49)凌阴:冰室。 (50)蚤:早,一种祭祖仪式。

(51)肃霜:降霜。 (52)涤场:打扫场院。

(53)朋酒:两壶酒。飨(xiǎng):用酒食招待客人。

(54)跻(jī);登上。公堂:庙堂。

(55)称:举起。兕觥(sì gōng):古时的酒器。

[2] 【译文】 七月火星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 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 怎么度过这年底? 正月开始修锄犁, 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 把饭送到南边地, 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火星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 黄鹏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 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 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 姑娘心中好伤悲, 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火星向西落, 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 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 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 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 我的红色更鲜亮, 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 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 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 猎取狐狸皮毛好, 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 继续操练打猎功。

打到小。

2.【英语翻译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请勿复制.《尚书》中说:“诗言志(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歌咏言(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徐徐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所以心感受到哀乐,而用歌咏之声表现出来.诵读语言叫做诗,唱出声音叫做歌.所以古代有到民间采诗的官,做王的人(通过采集来的诗歌)以观察民间的风俗,知道施政的得失,用来考察自己(的行动)是否合于法则.孔子单纯采用周朝的诗歌,上到殷商,下到鲁国,总共三百零五篇,(编为《诗经》).(《诗经》)遭到秦朝时焚书坑儒的灾祸,却能全部保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诗歌是用来咏唱(因此便于记忆),不仅仅是写在竹帛上.汉朝兴起后,鲁国的申培为《诗经》做训诂注释,而齐国的辕固,燕国的韩婴都为《诗经》作注释.有时采取春秋中的意义,有时杂采各种说法,都并非原本的意思.虽然都不是原本的意思,鲁国的申培的训诂注释则比较接近原意.这三家都被任命为官方教育的教官.又有毛公(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录和注释的《诗》,自称是子夏传下来的,河间献王非常喜好,但没有能够被列为官方正统.。

3.求一些古风韵味,显悲又不失柔情,旋律很有爱的歌~

《不散》

此夜花半落,月缺人独坐

天澜锦瑟,万籁无波

潋滟江山墨,未留欢喜书,千古空闻去日多

费百样揣度,参详无端因果,前尘消瘦红尘色

由贪嗔怨怒,心事难诉慈佛

有所求不得

叹人生天地,不如意十之八九

与影同游,溯梦行舟,常忆旧温柔

将六欲七苦,于五内氤氲绸缪

从来说风流,未若头白执手

不散不弃不休。

况四时渐冷,笑与痛难辨殊同

春如潮涌,夏似冰封,深秋对残冬

誓爱需三生,两地际会姻缘隔

离合尽匆匆,相思总无穷

不散初时相逢

而情之为物,非金亦非木

色艳根毒,穿肠烂骨

天真做迷途,菩提化修罗,背弃世界不悔悟

如口含烈火,又如身卧冰珠,燃点血泪成红烛

相拥云雨暮,散入青泥黄土

不散一字如故

******************************************

《诗经训诂》

那样的岁月流泻而成宽的河

那样的声音隔岸唱着歌

又一年桃之夭夭展眼盛放几千朵

细雨正霏霏,杨柳遍阡陌

今夕何夕?风景褪去颜色

谁寻着迤逦的水墨,走到了这城郭?

日居月诸,终不舍和谁擦身而过

邂逅了这一场,命定的风波

年少时候,错看了一句七月流火

以为爱是赴汤蹈火的灼热

年少时候,相信了一句死生契阔

在每一个无眠的长夜,辗转反侧

想要意中人,听我说

那样的生活,淇水采葛南山伐柯

那样的人们,唱简单的歌

投桃报李做为谁和谁三生(的)信物

只要一个眼神就觉得快乐

今夕何夕?怅惘光阴如昨

谁翻阅泛黄的书册,记起了这承诺

日升月恒,终不能挽留匆匆过客

到最后谁心中,会有一个我?

是那句话,之死靡他容不下假设

是那个人,如切如磋费琢磨

是那一刻,尔卜尔筮眉心的忐忑

指尖点了谁的笑涡?而那结果,

想要意中人,对我说

是文字记录的风雅,千百年后唱不出的歌

在口耳之间温存,散落……

那时夕阳,牛羊下括伊人在等候

那时朝露,蒹葭苍苍如白头

那时的你,子衿青青何忧复何求?

那时的我,还没读懂,悲伤在相遇之后

我不再问,信誓旦旦是不是温柔

我不会说,相思一日成三秋

我还在等,不问经年不问对和错

在水之湄在河之洲,我一直走

突然发现你,在身后

***********************************************

4.关于《诗经》的资料

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也就是黄河、长江、汉水、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第二节《诗经》的编集《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采诗”、“献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采诗: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这种采诗制度的目的是观风察政。

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附: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

当时孔子仅8岁。《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

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

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第三节《诗经》的分类《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

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

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第四节《诗经》的应用和流传一、赋诗言志:《诗经》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广泛流传,《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对,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戒,评论抒情,在上层的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吴楚交战,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

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春秋左传·定公五年》) 齐庆封来聘,其车美。

孟孙谓叔孙曰:“庆季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美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

为赋《相鼠》,亦不知也。(《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二、四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汉儒传《诗》,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古代《诗经》研究简说:《诗。

5.急

“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1]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2]很明显,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是指什么,则没有说明。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

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

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一、三种不同角度的解说 政治的解说。如汉代的“比刺兴美”说。

这是汉儒的经学的解释。郑玄注《周礼》“六诗”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而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3]这种说法是以汉代的社会文化中的美刺论生硬地来解释比兴,与文学艺术离开得比较远,与文学创作没有多大关系。《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抒情的诗歌中,离开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所描绘的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就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牵强附会的理解,有着直接关系。

唐代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 “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并非比一定与“刺”相连,兴一定与“美”相连。

这种经学家的政治解释方法,在中国古代仍有不小影响。连刘勰也不能不受其影响,如“比兴”篇中说:“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贞一,故夫人象义。”

意思是关雎雌雄有别,用以比喻后妃的美德,布谷鸟专一,所以诗人用来比喻夫人的专一用心。这种读诗的方法承继的是郑玄的政治解释方法。

这种方法特点是用政治遮蔽艺术,用意识形态曲解诗义,离开了诗歌的常识,是不可取的。 语言的解说。

朱熹的解说可作为代表。朱熹在《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辞。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4]赞成此说的人最多。在朱熹的解说中,强调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技巧。

这种解说与郑玄的政治教化说大异其趣,无疑把解说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的训诂的角度看,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作为一种语言解说,用之于非文学著作中是可以的,但用之于文学作品似乎就还隔着一层。因为诗歌的语言是情感的语言,离开情感,单纯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很难把属于情感世界的诗歌解说清楚。

实际上,对于这种解说,连朱熹本人有时也是怀疑的。(详下) 文学的解说。

最值得重视的解说。具体代表性的有四人,即刘勰的“比显兴隐”说,钟嵘的“文已尽意有余”说,宋人李仲蒙的“叙物索物触物”说。

近人徐复观的现代解说。这里先简单介绍钟嵘、李仲蒙的说法,然后再回过来重点阐述刘勰的说法以及徐复观的观点。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有尽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

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在钟嵘看来,三者都是文学的方法。

因为运用赋比兴都要“干之以风力,润之者丹采”,最终目的都是要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其中,对兴的又以“文有尽意有余”来解说,这就把“兴”的含蓄蕴藉的文学功能说得比较清楚。

这种看似“与训诂乖殊”(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解说,“说得不明不白”(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的解说。恰恰揭示了“兴”的文学功能,是十分有意义的。

钟嵘对“兴” 的这种解说影响很大,唐代以来的诗学实际上是沿着“文有尽而意有余”的旨意往前推进。 宋人李仲蒙的解说也很有意义,他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5]李仲蒙分别从“叙物”、“索物”、“触物”的角度来解释“赋、比、兴”。在他看来,作为赋的“叙物”不仅仅是 “铺陈其事”,还必须与“言情”相结合,就是说作者要把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要把客观的物象描写得真切生动。

这就比传统的解释进了一大步,更加符合创作中对于“赋”的要求。唐代许多诗人用“赋”,的确都表现了这样的特点,如杜甫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主要是用“赋”,却也十分尽情。

作为“比”的“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以寄托感情,不完全是一个运用比喻手法问题,作者还必须在比喻中表达作者真挚的感情。唐代许多诗歌中的比喻,如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这。

6.茕茕孑立,沆瀣一气踽踽独行,醍醐灌顶 绵绵瓜瓞,奉为圭臬

1、茕茕孑立

【拼音】: qióng qióng jié lì

【解释】: 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出处】: 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举例造句】: 我凑着茕茕孑立的小油灯,尽情享受秋灯夜读的乐趣。 何为《小灯》

【拼音代码】: qqjl

【近义词】: 孤苦伶仃、举目无亲

【反义词】: 四世同堂、儿孙绕膝

2、沆瀣一气

【拼音】: hàng xiè yī qì

【解释】: 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出处】: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举例造句】: 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

【拼音代码】: hxyq

【近义词】: 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反义词】: 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精诚团结

3、踽踽独行

【拼音】: jǔ jǔ dú xíng

【解释】: 踽踽:孤零的样子。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

【出处】: 《诗经·唐风·杕杜》:“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

【举例造句】: 他成了一个踽踽独行,形单影只,自言自语,孤苦伶仃的畸形人。长空里,一只孤雁。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拼音代码】: jjdx

【近义词】: 举目无亲、孑然一身

【反义词】: 成群结队

4、醍醐灌顶

【拼音】: tí hú guàn dǐng

【解释】: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处】: 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举例造句】: 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醍醐灌顶,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拼音代码】: thgd

【近义词】: 茅塞顿开

5、绵绵瓜瓞

【拼音】: mián mián guā dié

【解释】: 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瓞:小瓜。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引用为祝颂子孙昌盛。

【出处】: 《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举例造句】: 夏殷既袭636f70797a6431333431343631,宗周继祀,绵绵瓜瓞,六国互峙。 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

【拼音代码】: mmgd

【反义词】: 断子绝孙

6、奉为圭臬

【拼音】: fèng wéi guī niè

【解释】: 奉:信奉;圭:测日影器;臬:射箭的靶子;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出处】: 清·钱大昕《六书音韵表序》:“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皋,而因文字音声以求训诂古义之兴有日矣,讵独以存古音布局哉。”

【举例造句】: 适应之说,迄今学人犹奉为圭臬。 鲁 迅《坟·人之历史》

【拼音代码】: fwgn

【近义词】: 奉若神明、奉为楷模

【反义词】: 视如草芥、视如敝屣

7.怎样写诗

你是问诗歌还是诗词?若诗歌的话,我无法回答你;若诗词的话,我之前写了一篇学诗课程,可贴上来给你参考. ­ 说明: ­ ●关于本课程,我是以各大院校的中文系基础课程为本,根据学习诗词的特殊需要作出调整和增添而成的.适用于有心学好诗词的朋友,对于无心写好诗词的朋友就没必要看了. ­ ●所谓“授人以渔”,故此下面主要列举了书目及说明了使用方法. ­ ­ 学前要则: ­ 一、参与劳动,多做运动,每天保证流汗四五升以上.否则学诗词很容易学进歧途,变成老穷酸. ­ 二、全文分三大部分,对应学诗的三个阶段,可以按部就班. 三、每部分由“精读、朗诵、工具、泛读、练习”四个栏目组成.精读,要求仔细阅读,认真理解;朗诵,不强制记忆(能背下当然更好),以培养语感为主;工具,主要是各类工具书;泛读,知识性、趣味性阅读,浏览便可. ­ 第一阶段 ­ 精读类: ­ 《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 ­ ●注: ­ 这两本书很厚,可以选自己喜欢的篇章阅读,没必要一页页翻到底.如果实在嫌厚,可以用《唐诗小札》及《唐宋名家词导读》代替. ­ 目的: ­ 学会如何欣赏一首诗. ­ 朗诵类: ­ 《唐诗选》、《宋词选》 ­ ●注:繁体版.学诗之人,繁体字可以不用,但不能不懂.终究学诗绕不过繁体字这一关的,不懂得准确辨析繁体字的话,诗也很难学得深.后面会细述个中缘由. ­ ●又注:每天起码朗诵半个小时以上,念完一遍从头再念. ●又注:无须深入求解,只要明白诗句的意思,读顺了口就行. ­ 目的:培养语感. ­ ­应用类: ­ 《白香词谱》(或《唐宋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辞海》 ­ ●注:在诗词写作中有格律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全篇合字数、合平仄,另一方面押韵也要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 ●又注:《白香词谱》和《诗词格律概要》主要解说字数、平仄的要求.押韵方面需要《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这两本书一般都附录在前两本书里,无须单独购置. ●又注:建议从网上下载一个版本优的《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打印一份随身携带,方便使用. ­ ●又注:《辞海》是字典.比较厚,而且不属于古汉语专用,但其中的词条包罗万有,读诗时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去查一下,常见历史人物和典故及常用文言都可以查得到. ­ 泛读类: ­ 各朝代著名诗人生平的传记,四大名著, ●注:市面上版本不少,选自己喜欢的吧. ­ 目的:增加兴趣. ­ ­练习: ­ 一、找自己喜欢的诗进行仿写,或者沿用前人的题材,自己重新演绎.这个阶段是一定写不出好东西的,目的仅仅是练习.又,不要去强调表现自我、宣泄情感等等,那需要相当的写作技术来支持. ­ 二、这个时期最好严格按照格律来练习.如果静不下心来琢磨格律的话,有可能为日后的学习埋下祸端.无论能否遵照格律,都必须要清楚一点:格律不是限制、不是死板的形式,它是你写好一首诗最好的工具.写诗好比钉钉子,格律好比锤子,熟手工人也许可以用石头甚至手掌代替,但终究是不如锤子好用的.即使一些场合无法使用锤子了,必须用其他工具代替,那也得懂打钉子才行,而没拿过锤子的人又怎么学得会打钉子呢? ­ 三、无须苛求每一首习作的质量,因为想苛求也没这能力,反倒搞得自己很迷茫.只须多练就可以. ­ 四、这个时期的学习目的就是感受下诗词写作是什么一回事,也打好日后写作的一些感性方面的基础. ­ ­ 第二阶段 ­ 精读类: ­ 《写作概要》、《文学概论》、《古代汉语》 ­ ●注:选各大高校的教材通常会比较客观. ­ ●又注:这部分绝对要学扎实.认真学习的话,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就能基本掌握这三本书了. ­ ●又注:《古代汉语》是繁体书(包括白话讲解部分),所以前面要打繁体字基础.而且,越学到后面,越要接触大量的繁体书籍. ­ ●又注:先弄清楚什么是文学,再弄清楚什么是诗词,那么视角会高明得多、眼界将宽广得多.文学就好比一间房子,诗词就好比房子里一个茶壶,站在房子里能够一眼看清楚茶壶的形状,站在茶壶里却永远搞不清茶壶的造型.固然,这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却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 目的:了解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写作?了解古汉语是什么一回事. ­ 开始时机:待上述的仿写练习不觉得困难之后. ­ 朗诵类: ­ 三曹诗选;李白选集、杜甫选集、唐朝边塞诗集,王维选集,孟浩然选集;豪放派词选,婉约派词选 ­ ●注:按上面的内容找吧,市面版本太多,更新也快,不过也没必要太挑剔,只要没错漏就行了,最好是繁体本.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买中华书局出版的书,质量最为可靠. ●又注:同样是不需要求深解的朗读. ­ ●又注:之所以选诗多于词,主要是“诗庄词媚”的历史现实.并不是说诗比词更好(那是外行人说的话),而是在学习之初,学词太多很容易走入小道,最后钻了死胡同. ­ ●又注:之所以选盛唐最多,因为盛唐是中国历史上诗文化最鼎盛、文人们精神最丰满、国民心态最自信的年代(连王维这种惊才绝艳的诗人也只能屈居三、四,这是中国诗史上仅见的).学诗首练“胆、气”,此二者未得,写一百年都不过是滑手、诗匠.有人说婉约清灵一路不需要胆气,其实花间也好、易安也好,其胆气是含而不。

8.诗经哪个版本最好 m

这个的话,要看你是要怎么读《诗经》了,如果说一般只是想要了解一下的话,推荐余冠英的《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精选106首诗,逐一进行了注释、今译。该选本选目得当,注释简洁,训诂信实,译诗畅达而富于诗味。 或者程俊英《诗经译经》陈子展《诗经直解》 都不错,比古时的《毛诗释之》(东汉郑玄笺),《毛诗正义》(为《毛诗释之》加唐代孔颖达的《正义》和陆德明的《毛诗释义》)《诗集传》(南宋朱熹编)要通俗的多,但是如果一心要深研的话,那就选那些古时的经典版本吧~具体就是上面的那几本~

不过个人还是最推荐余冠英的本子~

9.急救

所谓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很久没接触文学了.整天和理工科的东西拼命.所以一时间举不出那么多例子.但的前两句用的是兴的手法.这个还记得的.

风雅颂的话摆渡直接搜就有的.或者你直接搜诗经的全文.他肯定分类的.就是按风雅颂来分的.直接拉过来就是.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