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总共有多少个韵部

《诗经》概述 [编辑本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

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2.诗词中用什么韵的多

平水三十韵是最常用的,严格的话就要按照韵部来用韵,也可以通押,比如一东和二冬。一般的格律诗要押平声韵,古体诗和歌行也能押仄声韵,而且可以换韵。词的韵则有平有仄,这要看你选用什么词牌了。大体说来词韵比诗韵要宽松,诗韵中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是分开的,词韵中可以合并。

个人觉得最好用的是 ong, an/ian, ao, iu, ei/i,

仄声是 u, an/ian, iu

入声韵要注意,很多入声字的读音与现代普通话不一样了,所以这要看韵书。大体说来,格律诗与词中不合格律的地方一般都要读作入声,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此句平仄应该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绝句忌三平,因此 “白” 应读为入声。或者岳飞的 “凭栏处潇潇雨歇”,“歇”一定要读为入声,不然的话就完全不合格律了。《白香词谱》后面附有词韵,可以参看。

3.诗经大多数为抒情诗,运用了什么的写作风格

《诗经》中的“国风”本是乐歌,本来是那个时代的通俗文学,经过孔子整理,到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并加以解释之后,就化俗为雅了。

周朝有许多民间歌谣,这些歌谣的作者大都是平民。据说这些诗歌经过专人采集后,由掌管音律的乐官、太师修正、加工,再演奏给天子听,以观风俗,知得失,这就是《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

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艺术特点,表现在赋、比、兴的手法句式的章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国风》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中也很常见。

“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风·黍离》)。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国风》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

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

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

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楼主你考研啊?呵呵。

4.简介《诗经》的韵例

二、《诗经》的韵例

从三个方面观察:

1、韵在句中的位置: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2、一章中所用的韵数: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

3、韵脚的相互距离:情况较为复杂,大致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这是《诗经》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C、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总的看来,《诗经》用韵的主要格式有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5.什么叫韵;在古诗中什么叫限韵、什么叫使用韵,古诗一般用哪些韵

“韵”,这个字你看可以分为“音”和“匀”,“音”嘛。就是音乐咯!“匀”就是平坦整齐的意思!(汉字很神奇你有些可以直接从字面上读懂它!)所以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很坦然的、宽裕的、柔和的音乐,但这个音乐是文字朗读上、散发出来的、贴近自然的、音律。

我的限定词很多,抱歉!只是这个“韵”是汉字里最抽象的一种感情载体!

就好像你听到一声悠扬的哼唱,你听到的是歌声,但感觉确实里面的音与空气发生的震荡所产生的共鸣(也就是说感觉是空气自己发出的),什么叫“韵”,这个不是直接创造的,是自然的、有些过程的、产生的音律达到了与我们认知上美的感受,我们就称为“韵”。很烦吧,举个例子,我用“啊”字拖长音,改变音调,你到最后感受到的只有元音后面的那个韵脚eng(鼻音),这就是韵。

给你首现代版的新古诗,看我的标注!

《淑梅》【典韵】

棂台小炊(ch”ui”),

荒原雪堆(d”ui”),

庐燕檐下榻花归(g“ui“),

(自己加的不是原文!韵不过三,不然会腻,歌也一样!往下读)

一雨白梅(m”ei“),

冷素纷飞(f”ei“),

胡琴马啸雏鸦已轮回(hu“i”),

婉歌别了谁(she“i”)?

读起来什么感觉,很有节奏吧!这就是押韵!韵是汉字读音以外的东西,拖长了才会明显,所以要慢读!下面是剩下的全文!感兴趣的话读一下,这个更贴近现代人的主官感受。先说这么多!别关问题我下次来说“限韵”!慢慢来别急,古诗这个东西本来就是需要时间体会的,能体会才能创作它!

坐看青尘俯刻狼珏玉碎,

关下潇潇雪落城池一垒。

语出何续怎诉邀你推杯,

醉极一笑淑我一城凄美。

你浴柔花不知窗寒访闺,

麻草枯荣谱章又是一岁。

而环扣指纤手密绣锦味,

琵琶过枕徒画烟马塞北。

凝香雪,

台上有人醉,

伊人泪,

滴弹断思睡,

莫憔悴,

为伊终不悔,

枝头坠,

正待我唤谁。

城头望月,

月语听悲,

春来千里融冬水,

二月花碎,

幻境回味,

羌笛怅然旧调惹新蕊,

淑落一剪梅。

好了,我来回答“限韵”。这个词是说让你作诗,但限定某几个字让你作为韵,或者限定某些韵

让你作诗。这个不难,比如上面那首诗,如果不准用ui做韵,那就用其他咯,古代社会用来考察文人的古诗词能力的,为了拉开等级故意刁难而为之!也是科举题目之一在那时!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