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福攸同是什么年代的

万福攸同是明清时代民窑瓷器吉语款。

1、明代民窑瓷器常用吉语款,多见于青花器。始于嘉靖年间,盛行于天启年间,终于崇祯年间。

由明代书法领域流行的“台阁体”(明代官方字体)元素书写。结构以“方正为主,法度谨严,笔道粗细一致,转折分明,提按清楚,运笔利落而沉实”。

2、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民窑瓷器吉语款,多见青花器。

“万福攸同”语出先秦时期《诗经·小雅·蓼萧》:

蓼彼萧斯,零露浓浓。既见君子,鞗革冲冲。和鸾雍雍,万福攸同。

白话译文:艾蒿长得高又长,叶上露珠浓又浓。既已见到周天子,精致马勒饰黄铜。銮铃悦耳响叮当,万般福祉归圣躬。

扩展资料:

万福攸同四字始见于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小雅•采菽》中的一句话,原文:“乐只君子,万福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从”翻译过来就是:快乐的这个君子,万福一起随同他。平定左右小邦国,左右邦国都率同。

全诗记述周天子亲切接见诸侯时的盛况。“攸”:所。“同”:聚。“万福攸同”,多福、祝祷之词,聚集万福的意思。

昆曲中也用“万福攸同”为名,《膺受多福万福攸同》(总本),清,不著撰者姓氏,清升平署抄本,唱词旁附注曲谱。

此戏为元旦和万寿承应剧目之一,在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承应频繁。《《万福攸同》写钟馗来到彤墀献福,表白自己虽然貌古形奇,须如刺猬鬃毛,却有忠君之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福攸同

2.含乐的诗经句子

大神670018 :你好。

《周南 关雎》: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王凤 君子阳阳》: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 (dào),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唐风 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唐风 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 襮 (bó ),从子于沃,见君子,云何不乐。

《秦风 车邻》: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耊 (dié)。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秦风 晨风》: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 (b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陈凤 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桧风 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小雅 南有嘉鱼之什 南山有台》: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小雅 南有嘉鱼之什 青青者莪》:

菁菁 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甫田之什 桑扈》:

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乐胥,受天之祜。

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君子乐胥,万邦之屏。

《小雅 鱼藻之什 鱼藻》: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小雅 鱼藻之什 采菽》: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纾,天子所予。乐只君子,天子命之。

乐只君子,福禄申之。

维柞之枝,其叶蓬蓬。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万福攸同。

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泛泛杨舟,绋纚维之。乐只君子,天子葵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

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小雅 鱼藻之什 隰桑》: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雍。

於论鼓钟,於乐辟雍。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大雅 荡之什 抑》: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

3.“万福”是古代妇女是否是特有的行礼方式

万福礼 简介:溯源“万福”语出《诗经》。

《小雅·蓼萧》:“和鸾雍雍,万福攸同。”又《小雅·桑扈》:“彼交匪敖,万福来求。”

两处都是多福的意思,后世演化为祝颂之词。唐代·韩愈《昌黎集》卷十八《与盂尚书书》:“未审入秋来眠食何似,伏惟万福。”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见一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宋代“万福”渐渐成为行礼专用语言,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王广津(建)《宫词》云:‘新睡起来思旧梦,见人忘却道胜常。’胜常,犹今妇人言万福也。”

又苏泂《泠然斋诗集》卷六《过金陵》之四:“高资店里主人婆,万福官人问讯和。”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陆象山家,……每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致恭于祖祢祠堂,聚揖于厅;妇女道万福于堂。

暮,安置亦如此。”此礼也简称“福”。

戏剧小说中多有写到这种礼仪的。《董西厢》卷一:“听哑的门开瞬目觑,见个女孩儿深深地道万福”《张协状元》廿三出:“旦:‘大婆万福!不见婆婆七八日。

’”《水浒全传》卷三:“那妇人拭着眼泪,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

因为古代妇女与人相见行礼时,总是一面行礼,一面口称“万福”,故而女仕与人相见时敛衽或双手在衿前合拜的礼节也称之为“万福”。考古说万福:《礼记·内则》凡女拜尚右手,疏:‘右,阴。

’也就是男子跟女子的揖礼有具体的区别在于男左掌在外,女右掌在外,均用拱手揖礼,而没有单用于女子的礼。考古出土大量的周至唐女子的俑偶和壁画,佐证了女子行拱揖的普及性。

汉女俑汉帛画北魏烈女图唐女俑唐女仕俑唐女仕俑礼记说明周代需有“万福”之语,但未能称万福礼,根据考古资料,可见的俑与画中,周代至唐代,女性都是行拱手揖礼。万福礼的出现,应在盛唐之后,唐朝外帮期贡西域女子,应是低头屈膝,把右手放在胸前,口称“万福”,因唐朝是开放的国度,穿胡服行胡礼在贵族间流行,当时万福礼是没严格规定的,可能是要用手拉开裙身行屈膝弓身的礼仪,倒有点西欧女子的行礼方式。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以上也是一些学者的猜测,没直接的证据。)但盛唐行揖礼应有道“万福”的风气,唐代·韩愈《昌黎集》:“未审入秋来眠食何似,伏惟万福。”

字句可作佐证。叉手礼致少起于唐,上图是南唐二陵的叉手墓俑。

宋画叉手宋代施礼口称“万福”。宋朝的大量文献都有道“万福”之语。

苏轼《与知郡朝散书》:“前日辱降屈,业已不出,无缘造谢,信宿尊体万福。”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 陆象山 家﹞每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致恭于祖祢祠堂,聚揖于厅,妇女道万福于堂。”

等,说明宋代道“万福”相当盛行。上图为晋词叉手侍女像宋人《事林广记》作“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

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离胸二三寸是位置。

从考古资料来看,宋代女子与男子一样盛行叉手礼,而且也是左掌在外盖右手。 左为女叉手礼(南宋)杂剧图来看,右边女子行叉手礼。

动作是左腿前半步,叉手礼放于胸腹前,微低头,双腿微屈膝上下揖动,口中道“某官人万福”。我们可简单地把“叉手礼”加“口道万福”等于“叉手万福礼”。

宋叉手礼侍女 元代礼仪沿汉制,叉手拱揖照行。由于元代杂剧的兴盛,万福礼被搬上了舞台。

很多表演都有万福之礼。如《荆钗记》第五场钱玉莲(白)“爹爹、母亲来了,女儿万福!”第九场钱玉莲(白)“婆婆万福!”第十二场钱玉莲(白)“爹爹、母亲万福!” 《潇湘雨》一折:“正旦做见科云:叔叔万福!”《火焰驹》第四场黄桂英:(白)“爹爹万福!”万福礼被搬上舞台,必须增加了艺术表演成份,经艺术加工后,一种右手轻盖在左手上,搭在右腰边,左脚前半步,微微踹身屈膝低头,口说万福礼节性用语的女子行礼法式出现了,目的是为了好看。

这种礼仪明朝初被大户富家模仿,进入上层社会,明朝永乐年间为宫庭所用,称“女子万福礼”,清朝初期沿制,中叶被改为“蹲安礼”,而戏剧表演则一直采用原法式至今。邛崃市井众生像道万福女孩(清初) 清朝“蹲安礼”,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口称“某某给某某请安”,与“万福礼”相似。

4.诗经丝衣翻译与赏析

我参考资料的,应该不会错.翻译: 祭服洁白多明秀,戴冠样式第一流.从庙堂里到门内,祭牲用羊又用牛.大鼎中鼎与小鼎,兕角酒杯弯一头,美酒香醇味和柔.不喧哗也不傲慢,保佑大家都长寿.鉴赏 《毛序》谓此篇主旨是“绎”.“绎”即“绎祭”,语出《春秋·宣公八年》:“壬午,犹绎.”周代的祭祀有时进行两天,首日是正祭,次日即绎祭,也就是《谷梁传》所说的“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此诗未有“绎祭”字样,《毛诗序》应是推测;但从诗的内容看,这个推测还是有根据的,所以尽管有人责难,但一般还是为后人所接受. 首二句言祭祀之穿戴.穿的是丝衣,戴的是爵弁.丝衣一般称作纯衣,《仪礼·士冠礼》:“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郑玄注:“纯衣,丝衣也.”弁即爵弁,“其色赤而微黑”(《仪礼·士冠礼》郑玄注),与白色的丝衣配合,成为祭祀的专用服饰.《礼记·檀弓上》曰:“天子之哭诸侯也,爵弁绖缁衣.”《毛诗序》可能就是根据这两句诗而断定此篇与祭祀有关.“俅俅”毛传训为“恭顺貌”,而《说文解字》曰:“俅,冠饰貌.”《尔雅》亦曰:“俅俅,服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上文紑为衣貌,则俅俅宜从《尔雅》、《说文》训为冠服貌矣.”马瑞辰的意思是首句的“紑”既为丝衣的修饰语,则二句的“俅俅”与之相应当为弁的修饰语,故训为冠饰貌,而不训恭顺貌. 三、四句言祭祀之准备.“自堂徂基”点明祭祀场所.“基”通“畿”,指庙门内.这个地方又称作“祊”(崩).《礼记·礼器》:“设祭于堂,为祊乎外.”郑玄注:“祊祭,明日之绎祭也.谓之祊者,于庙门之旁,因名焉.”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王禘》:“求之或于室,或于祊也.于室者,正祭;于祊,绎祭.”这是正祭与绎祭区别之所在.《毛诗序》或许就是据此推断此篇是“绎”.羊、牛是用作祭祀的牺牲,《小雅》有一篇《楚茨》,描写得更具体:“絮(洁)尔牛羊,以往烝(冬祭)尝(秋祭).或剥或亨(烹),或肆(摆出)或将(端进).祝(太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刘向《说苑·尊贤》云:“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 五、六句言祭祀之器具.鼎是古代的炊具,又是祭祀时盛熟牲的器具.此处无疑用作后者.鼐和鼒其实也是鼎,只是大小不同.鼐最大,用以盛牛,《说文解字》:“鼐,鼎之绝大者.”段玉裁注:“绝大谓函牛之鼎也.”鼎次之,用以盛羊,鼒最小,用以盛豕.陈奂《诗毛氏传疏》曰:“上句‘堂’、‘基’、‘羊’、‘牛’以内外小大作俪耦,至本句变文.”也就是说,由上句的从小及大,变为此句的从大及小.“兕觥”又称爵,《诗毛氏传疏》:“兕觥为献酬宾客之爵,绎祭行旅酬(祭礼完毕后众人聚在一起宴饮称为‘旅酬’),故设兕觥焉.” 最后三句言祭后宴饮,也就是“旅酬”.这里突出的是宴饮时的气氛,不吵不闹,合乎礼仪.《小雅·桑扈》最后一章:“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通‘匪’)交(儌)匪敖,万福来求(聚).”与这三句正可互相印证.。

5.诗经·小雅·诗句

《诗经·小雅·采薇》诗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