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诗经》中的《采薇》理解、、、1、诗人出征,历尽艰辛磨难,
1、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2、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3、“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2.语文《诗经》中的《采薇》理解、、、
1、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2、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3、“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3.诗经采薇节选赏析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
《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
运用对比的方式。 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出自:《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采薇(节选) 先秦:佚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记载周人与戎狄之战的诗篇,这首诗最早也应该是周穆王之时的诗篇。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西周之时与戎狄作战始于周穆王,周穆王是周康王之孙,周昭王之子。
周穆王继位时年已五十,这时王道衰微,他继位后虽然使西周天下再度安宁,但是却无故前去征伐戎狄之族,而又不听贤臣劝谏,他的宣战以失败告终,最后只得了四头白狼和四头白鹿回来。 此后就破坏了戎狄之族与周的关系,臣服的诸侯国就不再来朝周王了。
后来到周宣王时,周宣王又与戎狄之族作战,也是以失败告终,而周宣王也因此而亡。 此后就使戎狄之族与中原的战争不断,到周幽王继位之时,周幽王无道,又无力平息战乱,戎狄之族经常侵犯西周之地,周幽王最终也被戎狄之族杀死,使西周灭亡。
这首诗以一个士兵的口吻,以薇菜的变化顺序来说明这些参与戎狄之战的人在战场上停留的时间。他们与戎狄之战开始很艰难,其中也有胜利,但是多数时间都是败仗,所以就特别指出。
与戎狄之战很棘手,不容易取胜,所以他们就不能及时回到家乡,所以士兵们就非常怀念自己的家乡。当家乡杨柳吐穗随风飘荡时,戎狄之族的居住地还是雨雪霏霏之时。
他们忍饥挨饿还要时刻警惕敌人来袭,而士兵心中厌战的痛苦情绪没有人能够体会得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雅:就是典雅之意,是记载君王之政盛衰过程、盛衰状况的诗篇。《小雅》,依照这些诗歌的内容分析,所记载的是君王之政兴盛美好的诗篇。
主要表现在小功德之类,如诸侯的功德,或者是颂扬。鹿鸣之什:什的意思,就是以十篇诗歌为一卷,也就是十篇诗歌为一个组成部分,什就是十之意。
鹿鸣之什就是指由《鹿鸣》为开头的十首诗歌。这十首诗歌包括《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天W》、《采薇》、《出车》、《杕杜》、《南陔》(而南陔这首诗歌是笙歌,即有声而无辞)。
4.诗经采薇节选赏析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
《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运用对比的方式。
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出自:《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采薇(节选)
先秦:佚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记载周人与戎狄之战的诗篇,这首诗最早也应该是周穆王之时的诗篇。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西周之时与戎狄作战始于周穆王,周穆王是周康王之孙,周昭王之子。
周穆王继位时年已五十,这时王道衰微,他继位后虽然使西周天下再度安宁,但是却无故前去征伐戎狄之族,而又不听贤臣劝谏,他的宣战以失败告终,最后只得了四头白狼和四头白鹿回来。
此后就破坏了戎狄之族与周的关系,臣服的诸侯国就不再来朝周王了。后来到周宣王时,周宣王又与戎狄之族作战,也是以失败告终,而周宣王也因此而亡。
此后就使戎狄之族与中原的战争不断,到周幽王继位之时,周幽王无道,又无力平息战乱,戎狄之族经常侵犯西周之地,周幽王最终也被戎狄之族杀死,使西周灭亡。
这首诗以一个士兵的口吻,以薇菜的变化顺序来说明这些参与戎狄之战的人在战场上停留的时间。他们与戎狄之战开始很艰难,其中也有胜利,但是多数时间都是败仗,所以就特别指出。
与戎狄之战很棘手,不容易取胜,所以他们就不能及时回到家乡,所以士兵们就非常怀念自己的家乡。当家乡杨柳吐穗随风飘荡时,戎狄之族的居住地还是雨雪霏霏之时。
他们忍饥挨饿还要时刻警惕敌人来袭,而士兵心中厌战的痛苦情绪没有人能够体会得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雅:就是典雅之意,是记载君王之政盛衰过程、盛衰状况的诗篇。《小雅》,依照这些诗歌的内容分析,所记载的是君王之政兴盛美好的诗篇。
主要表现在小功德之类,如诸侯的功德,或者是颂扬。鹿鸣之什:什的意思,就是以十篇诗歌为一卷,也就是十篇诗歌为一个组成部分,什就是十之意。
鹿鸣之什就是指由《鹿鸣》为开头的十首诗歌。这十首诗歌包括《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天W》、《采薇》、《出车》、《杕杜》、《南陔》(而南陔这首诗歌是笙歌,即有声而无辞)。
5.诗经·采薇(节选)赏析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刚才长出来。
说回家啊说回家,
一年又快过去了。
没有妻室没有家,
都是因为玁狁故。
没有空闲安定下,
都是因为 玁狁故。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初生正柔嫩。
说回家啊说回家,
心里忧愁又烦闷。
心中忧愁像火烧,
饥渴交加真难熬。
我的驻防无定处,
没法托人捎家书。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已经长老了。
说回家啊说回家,
十月已是小阳春。
战事频仍没止息,
没有空闲歇下来。
心中忧愁积成病,
回家只怕难上难。
光彩艳丽什么花?
棠棣开花真烂漫。
又高又大什么车?
将帅乘坐的战车。
兵车早已驾好了,
四匹雄马真强壮。
哪敢安然定居下,
一月之内仗不停。
驾驭拉车四雄马,
四匹雄马高又大。
乘坐这车是将帅,
兵士用它作屏障。
四匹雄马排整齐,
鱼皮箭袋象牙弭。
怎不天天严防范,
玁狁犹猖狂情势急。
当初离家出征时,
杨柳低垂枝依依。
如今战罢回家来,
雨雪纷纷漫天下。
行路艰难走得慢,
饥渴交加真难熬。
我的心中多伤悲,
没人知道我悲哀。
6.诗经·采薇的赏析
这首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
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
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
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不能不“忧心烈烈”。
后四句为什么戍役难归的问题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
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
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
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
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
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
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
追昔抚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伤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现代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
“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
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
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
7.《采薇》赏析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猃(xiǎn) 盬(g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