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花诗句经典 诗经

1、春兰兮秋菊, 常务绝兮终古。 (屈原《离骚》)

2、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晏殊《蝶恋花》)

3. 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4.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

5. 山中兰叶径, 城外李桃园。 (王勃《春庄》)

6. 亭树霜散满, 野塘凫鸟多。 蕙兰不可折, 楚老徒悲歌。 (马戴《秋思》)

7. 孤兰生幽园, 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 复非高秋月。 (李白《孤兰》)

8. 兰溪春尽碧泱泱, 映水兰花雨发香。 (杜牧《兰溪》)

9. 兰之猗猗, 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 于兰何伤。 (韩愈《幽兰操》)

10. 西北秋风凋蕙兰, 洞庭波上碧云寒。 (刘禹锡《重送鸿举师赴江陵唐》)

2.江渚汀兰是什么意思

江渚;江中小洲。亦指江边。《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江渚有事,责其死效。” 唐 李绅 《渡西陵十六韵》:“海门凝雾暗, 江渚湿云横。” 宋 司马光《王书记以近诗三篇相示光各摭其意以诗赓之感遇》:“白鹄出江渚,刷羽何鲜新。” 明 钱华《过江》诗:“ 江渚风高酒乍醒,川途渺渺正扬舲。”汀兰;汀:水边平地。兰:兰草,一种香草。 出处: 北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 屈原 《离骚》 译文: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

3.芷若汀兰是什么东东

岸芷汀兰

出自《岳阳楼记》

原文:。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岸:河岸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

汀:水边平地

《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

芷:白芷,一种香草。又写作“茝”。

《荀子·宥坐》:芷兰生于深林

兰:兰草,一种香草。

《周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出处:北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译文: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4.岸芷汀兰是什么意思啊

岸芷汀兰 [编辑本段] àn zhǐ tīng lán 岸:河岸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 汀:水边平地 《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 芷:白芷,一种香草。

又写作“茝”。 《荀子·宥坐》:芷兰生于深林 兰:兰草,一种香草。

《周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出处:北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译文: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

《岸芷汀兰》 出版刊物 岳阳楼记 [编辑本段]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与《岳阳楼记》 [编辑本段]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

他出身贫苦,其父范墉任节度掌书记。(其父范墉死时他刚两岁)。

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

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

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

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