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臣工有何典故故事

《臣工》,《诗经·周颂·臣工之什》的一篇。

是一首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全诗一章,共十五句。

《周颂》是宗庙祭祀乐歌,“以其成功告于神明”,其中有十篇编为一卷,以这篇《臣工》为首,标明为《臣工之什》。这一篇和另几篇是农事诗(或与农副业生产有关的诗)。

这篇诗传说是周成王时代的作品。从诗的文本来看,确是周王的口气。

全诗十五句,前四句训勉群臣勤谨工作,研究调度执行已经颁赐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成法。下四句是训示农官(保介):暮春时节,麦子快熟了,要赶紧筹划如何在麦收后整治各类田地。

再接下四句是称赞今年麦子茂盛,能获得丰收,感谢上帝赐给丰年。最后三句说:命令我的农人们准备麦收,我要去视察收割。

全诗脉络清楚,诗义很明白,确是一首歌颂周王关心农业生产,训勉群臣勤恳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发展农业的政策,感谢上天赐予丰收的乐歌。《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诗经中关于子弦的诗】

打击乐 1 .鼓 皮革制。

国风 周南 关雎 国风 邶风 击鼓 国风 唐风 山有枢 国风 陈风 宛丘 小雅 彤弓之什 彤弓 小雅 鹿鸣之什 伐木 小雅 彤弓之什 采芑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 小雅 北山之什 楚茨 小雅 北山之什 甫田 小雅 桑扈之什 宾之初筵 小雅 都人士之什 白华 大雅 文王之什 绵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 周颂 清庙之什 执竞 鲁颂 有駜 商颂 那 2 .鼛 大鼓。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 大雅 文王之什 绵 音高 3 .贲 大鼓。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 4 .应 小鼓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5 .田 大鼓。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6 .县鼓 悬鼓。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7 .鞉 摇鼓。手鼓。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商颂 那 音桃 8 .磬 石制。 周颂 清庙之什 执竞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商颂 那 9 .钟 金属制。

国风 周南 关雎 国风 唐风 山有枢 小雅 彤弓之什 彤弓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 小雅 北山之什 楚茨 小雅 桑扈之什 宾之初筵 小雅 都人士之什 白华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 周颂 清庙之什 执竞 10.钲 古时号令士众进退的一种乐器。 小雅 彤弓之什 采芑 11.镛 大钟。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 12.庸 镛。大钟。

商颂 那 13.缶 陶制。 国风 陈风 宛丘 音否 14.柷 形如漆桶,中有椎柄,连底撞之,令左右击。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音祝 15.圉 状如伏虎,敲击以止乐。一作敔。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音语 弹拨乐 16.琴 五弦或七弦。 国风 周南 关雎 国风 鄘风 定之方中 国风 郑风 女曰鸡鸣 小雅 鹿鸣之什 鹿鸣 小雅 鹿鸣之什 棠棣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 小雅 北山之什 甫田 小雅 桑扈之什 车舝 17.瑟 二十五弦。

国风 周南 关雎 国风 鄘风 定之方中 国风 郑风 女曰鸡鸣 国风 唐风 山有枢 国风 秦风 车邻 小雅 鹿鸣之什 鹿鸣 小雅 鹿鸣之什 棠棣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 小雅 北山之什 甫田 吹奏乐 18.笙 竹制。 小雅 鹿鸣之什 鹿鸣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 小雅 桑扈之什 宾之初筵 19.簧 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

国风 王风 君子阳阳 国风 秦风 车邻 小雅 鹿鸣之什 鹿鸣 小雅 小旻之什 巧言 20.龠 竹制,三孔笛。 国风 邶风 简兮 音月 21.龠 竹制,三孔或六孔。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 小雅 桑扈之什 宾之初筵 音月 22.筦 管。 周颂 清庙之什 执竞 音管 23.篪 竹制。

小雅 小旻之什 何人斯 大雅 生民之什 板 音池 24.管 竹制,六孔。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商颂 那 25.箫 排萧。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26.埙 陶土制。 小雅 小旻之什 何人斯 大雅 生民之什 板 音熏 其它 27.簴 挂钟鼓的架子。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28.虡 植木以悬钟磬,其横者曰旬。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 音巨 29.枞 业上悬钟磬处以彩色为崇牙。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 音匆 30.业 旬上大板。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31.崇牙 设在业上,形状象牙齿。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音道 32.树羽 在崇牙上设的五彩鸟羽。

3.丰年〔周颂〕的解释

你好像打错了一个字啊!呵呵呵

诗经·颂·周颂·臣工之什·丰年

题解:

周王于秋收后祭祀祖先用的乐歌。

原文: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

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fēnɡniánduōshǔduōtú,yìyǒuɡāolǐn,wànyìjízǐ.

丰 年 多 黍 多 稌,亦有 高 廪 ,万 亿及秭.

wéijiǔwéilǐ,zhēnɡbìzǔbǐ.

为 酒 为 醴,烝 畀祖妣.

yǐqiàbǎilǐ,jiànɡfúkǒnɡjiē.

以洽 百 礼,降 福孔 皆 .

译文:

4.箫管齐举,喤喤厥声,箫雍和鸣,先祖是听.是什么意思

“箫管齐举,喤喤厥声,箫雍和鸣,先祖是听.”是选自《诗经·周颂·有瞽》,总体意思是:箫管齐鸣一片乐音缭绕,众乐交响发声洪亮,肃穆舒缓和谐美妙,先祖神灵听了兴致高。

①【词语解释】

箫管:竹制吹奏乐器。

喤(huáng)喤:乐声大而和谐。

肃雝(yōng):肃穆舒缓。

② 【诗词介绍】

《有瞽》,《诗经·周颂·臣工之什》的一篇。是一首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一章,共十三句。这是一首反映周天子合乐祭祖的诗。写在周王朝宗庙的大庭上,排列着很多乐器,当乐器齐备、乐师到齐的时候就开始合奏,声音洪亮和谐,先祖神灵前来欣赏,参祭的贵客聆听了全部演奏。《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③【原文】

有瞽

有瞽有瞽,

在周之庭。

设业设虡,

崇牙树羽。

应田县鼓,

鞉磬柷圉。

既备乃奏,

箫管备举。

喤喤厥声,

肃雝和鸣,

先祖是听。

我客戾止,

永观厥成。

④【翻译】

双目失明的乐师组成乐队,

王室祭祖时应召来宗庙。

摆设起悬挂钟鼓的乐架,

上面装饰着五彩的羽毛。

小鼓大鼓一律各就各位,

鞉磬柷敔安放得井井有条。

一切就绪便开始演奏,

箫管齐鸣一片乐音缭绕。

众乐交响发声洪亮,

肃穆舒缓和谐美妙,

先祖神灵听了兴致高。

诸位宾客应邀光临,

长久地欣赏这乐曲一套。

5.《诗经》是一部怎样的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也可能根据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区别而分.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诗经》的作用《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