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始诗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正始诗歌指魏明帝青龙元年至魏元帝咸熙元年这段时期的诗歌.新一代诗人阮籍、嵇康相继出现,标志着诗歌告别建安诗歌进入一个新阶段,此时政治时局和玄风思潮是影响这时期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曹氏与司马氏的明争暗斗到时当时政局动荡且黑暗,诗人们多是敢想不敢言,形成了沉痛委婉的批判风格,所以此时是个多是诗人们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并且由于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转而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正始诗人多崇尚老庄,他们提倡玄风,所以他们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又将老庄的人生理想带入诗中,另一方面,玄学导致了此时创作的哲理化倾向.所以从整体风貌上看,正始诗歌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忧生之叹为主题.最突出的特征是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2.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泛指曹魏后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玄学开始盛行。玄学家们重视庄子所强调的精神自由,当时,有人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以“竹林七贤”(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为代表,也有主张名教与自然相统一的,以何晏、王弼为代表。
这一时期是司马氏掌握曹魏大权,实行高压统治,政治黑暗。正始文人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发展了建安文学中“忧生之嗟”,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文人们,用诗歌来揭露礼教的虚伪,抒发内心的苦闷。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是它的基本特点。
3.试论正始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成因
正始文学的背景一般以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为准:
正始时期,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马氏,在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之后,与曹魏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政权的斗争,政治异常黑暗。阮籍、嵇康都有较进步的政治思想,不满现实的腐朽。他们看到司马氏假“名教”以达到自私的目的,便以老庄的“自然”与之对抗。他们的创作虽然贯串着老庄思想,与建安文学有明显的不同,但仍然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一下为其相对于建安文学的特点及成因
从时代来说正始是一个与建安、黄初大为不同的时代相比建安时期所具有的高度的政治热情,正始时期政治理想落潮,士人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从思想意识领域言正始开始兴起玄学思潮从文士来讲,曹植去世正始时期另一批文人兴起加何晏、阮籍、嵇康、向秀等相继出现不同的生存背景和审美思想,带来文学新的风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慷慨多气的作品大为减少,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
建安有对人生苦短的哀叹更有正视、惜时的积极精神正始时期则充满苦闷难言、凄惶无常之感表达上,曲折隐晦;加之受玄风的影响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所以正始的诗歌意旨深藏,归趣难求肩一种朦胧的美与建安时期的明白晓畅大不同。
诗人阮籍、裕康相继出现标志着诗歌告别建安诗歌进入一个新阶段。
此时政治时局和玄风思潮是影响这时期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曹氏与司马氏的明争暗庄斗到时当时政局动荡且黑暗诗人们多是敢想不敢言形成了沉痛委蜿的批判风格。
所以此时是个多是诗人们如履薄冰的忧生之磋,并且由于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转而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正始诗人多崇尚老庄她们提倡玄风所以他们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又将老庄的人生理想带入诗中,另一方面,玄学导致了此时创作的哲理化倾向所以从整体风貌上看正始诗歌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忧生之叹为主题最突出的特征是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4.正始之音的文学特征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注云:“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 此即所谓“正始之音”。《辞源》解释为:“魏晋之际,尚玄学清谈,后人称当时的风尚言论为正始之音。”可见,《辞源》认为“正始之音”是一个哲学史概念。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5.正始文学有什么特点以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正始文学具有哲学色彩。
形成这一原因的特点是继建安文学后,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6.正始文学的特点与建安文学相比,正始文学有何特点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建安文学的昂扬的基调是对於建立不朽功业的渴望和自信。但是,也存在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个体生命能否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的怀疑。
阮瑀的诗已有这样的内容,曹植后期的某些作品更为突出。正式文人面对远为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
换言之,建安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高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正始文学中已经基本消失了。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
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这就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要想知道原因,得到时代背景上面去找 背景 正始时期,玄学开始盛行。
玄学中包涵着一种穷究事理的精神,导致了对于社会现象的富有理性的清醒态度,破除了拘执、迷信的思想方法。 同时,庄子所强调的精神自由,也为玄学家所重视。
当时,有主张“约名教而任自然”的一派,即崇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道德,而反对人为的外在的行为准则;也有主张名教与自然相统一的一派,即要求个性自由不超越和破坏社会规范。但至少“自然”这个前题是人所公认的。
然而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却极其严酷。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续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
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演示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位现象。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也就显得尤其尖锐、深刻。
7.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哪些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 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
简介
建安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改造。
就继承方面来说,从汉乐府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形式,被建安诗人普遍使用,加以发展,并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对文人诗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采用乐府诗题,沿袭乐府民歌中常见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背景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一般指建安至魏初,即公元196—220年。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刘勰所言:“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发展历程
就发展和改造方面来说,首先,过去作为诗歌主体的乐府民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作。它们由某些无名作者最初写成以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而建安时代,就不大有作品无主名的现象。这些与作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作品,常常也和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爱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促使诗]歌向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为数较多,因为带有故事趣味的作品容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得到广泛流传。而建安文人诗绝大多数是抒情之作,即使采用乐府诗题,也很少具有故事性。
第三,过去作为文人文学之主体的辞赋的某些特点,也被带到诗歌领域中来。辞赋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华丽,而乐府民歌一向是朴实无华的。建安诗人中,不乏作赋的名家,王粲、曹植就是突出的代表。他们的诗,也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而且,在辞赋中较早就被大量运用的骈偶手段,在诗歌领域内,也是由他们率先使用的。这些骈偶(即对仗)诗句,还显示出有意锤炼的痕迹。
总之,建安文人诗既受了乐府民歌的影响,同时开始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转变。这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开端。曹丕说“诗赋欲丽”,正反映了当时普遍的文学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