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人论诗 知人论世 是什么意思

你好!“知人论世、知人论事、知人论诗”三知助鉴赏知人论诗在对时代背景、重大事件、历史掌故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对作者其人及其艺术风格作适当的了解,那就更有助于诗歌鉴赏。

对于个人而言,如知其家庭背景、身世经历、婚姻情感等都有助于诗歌鉴赏。

如知李清照身出名门,少年无忧无虑,就不难理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欢乐情怀。嫁给赵明诚后,赵明诚出外游学,李清照题帕寄情,就不难理解“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情怀。北宋灭亡,南宋蛰居杭州,国破家亡,诗作具有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了,就不难理解“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的惆怅情怀。丈夫病亡,国土沦丧,就不难理解“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爱国情怀。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对于作者的诗歌风格而言,有所了解亦有助于诗歌鉴赏。因为诗歌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世界观、美学观等在作品中的凝结,具有恒定性和独特性。

如知李白陆游的诗、苏轼辛弃疾的词大都是感情积极向上,语言奔泻激荡,意境恢弘阔远,形象博大新奇。那就有助于诗歌鉴赏。

如知杜甫有的诗沉郁顿挫,笔力豪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有的诗直率奔放,激情洋溢,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同一作家在不同的时期或在相同的时期的不同的心境下也可能作出不同风格的诗作来。 如知苏轼、辛弃疾以豪放见称,他们也有婉约缠绵之词,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辛弃疾的《祝英台近》(宝钗分);如知李清照、柳永以婉约见称,他们也有豪迈慷慨之词,如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

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事、知人论诗”对诗歌鉴赏大有裨益,但也难免挂一漏万,难免有失偏颇。但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要博览群书,拓宽视野,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分别谈谈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两种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

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知人论世,即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古诗词要知人论世

阅读古诗词莫忘知人论世 上午《相见欢》一课,自觉上得很不成功,老师尽管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东拉西扯,用心良苦,奈何学生就是呆呆得不受你的的驱使,原因何在。

从事后授课老师的介绍,她是想通过大量的课外诗句,让学生由此及彼,融会贯通,同时让学生懂得了积累的重要性。 但为什么效果不好了,我想是因为老师忘记了欣赏古代诗歌最重要的一种途径,那就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

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

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例如唐朝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通过诗歌题目和内容我们可以判断出来诗歌内容决不像字面所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但是只有和当时的时代联系起来才能正确深入的了解这首诗。唐代的科举考试,并非密封卷。

主考官除了要审阅考生的卷子外,还要考虑此人在社会上的名气、品行及地位,更重要的是,还要看有无达官贵人推荐。因此,唐时的士人应试前,往往用自己的诗文“干谒”朝中有名望的人,希望得到赏识,在社会上代为宣扬,一旦成名,登第就有把握。

《闺意献张水部》一诗,即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这首诗歌的外在含义和真实意图之间并无实质性联系,但诗人却巧妙用笔,通过新颖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把二者统一在一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语)”,使人读后叹为观止,为诗人的笔力所折服。

举子们的命运操纵在主考官的手中,能否金榜题名,取决于自己的应试文章是否适合主考官的口味。朱庆馀虚心地向张籍询问,其临深履薄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诗中写新娘的郑重其事和忧虑紧张,正是用以表达诗人对前程的急切关注。了解到唐朝这一特点之后,进而也就可以理解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了。

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下面就“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简单的谈几个方面: (一)“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 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曹丕志得意满,《燕歌行》志深笔长;曹植少年才俊,《白马篇》英逸豪迈。

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追求隐逸,诗中有画;孟浩然追求入世,语淡而意长。我们循着这一印迹,就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诗人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值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和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两首绝句,如了解背景材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

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我们就能了解杜甫创作此诗的时代和原由,以及李龟年唱“红豆”的深意。

从而也就能准确解读“落花时节”的寓意:诗人是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交代了具体的时令,并且古人对于晚春往往具有惜春、伤春情怀的感情,所以晚春的落花正是象征二人漂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而当时正值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社会现状由盛而衰,“落花时节”便又包含了国家衰变之意。表达了诗人深重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

(二)“知人论世”有助于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 诗人通过意象世界寄寓情感,让读者在想象中去感知,去玩味。

或者咏物,或者写景,或者描摹人物情态,或者刻画生活场景,不一而足。诗歌中的意境是运用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超现实的境界。

作者的感情和人生经历往往渗透在作品的意境中。正所谓“诗言志”。

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 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问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王维是学生比较。

4.“知人论世”的出处是哪里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观念的一种,是一种评论文学作品的原则。

始见于《孟子•万章下》载:”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中的“尚” 是通假字,同”上”,”尚友”就是“上友”。

“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意为进行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而对古人的作品在进行批评和鉴赏时,更需要了解古人。

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自然还需要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即所说的“知人论世”。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例如北宋梅尧臣在《和淮阳燕秀才》中吟出:”惭予廷荫人,安得结子袜,心虽羡名场,才命甘汨没。”的惭愧,他认为自己由恩荫出身,和燕秀才的进士出身不一样,因而感到十分惭愧,为自己考不上进士半辈子都感到委屈;然而杜甫却与他完全不同,杜甫在《壮游》中说:”气磨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忤下考功第,独辞 京尹堂。”即便考不上进士也是浩然归去。

为何二者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唐代读书人的进身之阶,不仅仅局限于科举考试,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而宋代主要的就只有这一条路,或者即使由他途出身,头衔上也总得加一个”右”字,例如”右迪功郎” 之类,成为终身的耻辱,故梅尧臣才会如此介怀。 因此,如果不知道唐宋两代的社会风气,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对于进士的得失杜甫完全地漠不关心而梅尧臣却痛心疾首。

只有真正了解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所以说“知人论世”,乃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

在进行文学批评时,也应该”知人论世”,才能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

5.“知人论世是知人论世界”吗

不是。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 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吟咏古人的诗歌,研究古人的著作,不了解他们 的为人行吗?要了解他们的为人,所以还要讨论他们所处的时代。)

“知人论 世”即由文中提炼而出,原指为了认识一个历史人物,而研宄其所处的时代。 可知此语中的“世”,不是指世界而是指时代。

后来此语泛指认识和评价人物 的优劣。如明.李贽《焚书.复焦弱侯》:“今诵诗读书者有矣,果知人论世 否也? ”清.王昶《湖海诗传序》:“以诗证史(把诗人作的诗与诗人所处的 时代结合起来进行讨论),有裨(益)于知人论世。”

鲁迅《且介亭杂文.序 言》:“倘要知人论世,是非要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三文中的“知人论 世”均是。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