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常武 翻译与赏析

《大雅·常武》出自《诗经》,赞美了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的胜利。

诗人满怀激情,借助精巧选词,串联比喻、排句,饱蘸笔墨,歌唱王师。朱熹有一段绝好的分析,他说:“如飞如翰,疾也;如江如汉,众也;如山,不可动也;如川,不可御也。

绵绵,不可绝也;翼翼,不可乱也。不测,不可知也;不克,不可胜也。”

(《诗集传》)作品原文 常武 赫赫明明(1)。王命卿士(2),南仲大祖(3),大师皇父(4)。

整我六师(5),以脩我戎(6)。既敬既戒(7),惠此南国(8)。

王谓尹氏(9),命程伯休父(10),左右陈行(11)。戒我师旅,率彼淮浦(12),省此徐土(13)。

不留不处(14),三事就绪(15)。 赫赫业业(16),有严天子(17)。

王舒保作(18),匪绍匪游(19)。徐方绎骚(20),震惊徐方。

如雷如霆(21),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22),如震如怒。

进厥虎臣(23),阚如虓虎(24)。铺敦淮濆(25),仍执丑虏(26)。

截彼淮浦(27),王师之所(28)。 王旅啴啴(29),如飞如翰(30)。

如江如汉,如山之苞(31)。如川之流,绵绵翼翼(32)。

不测不克,濯征徐国(33)。 王犹允塞(34),徐方既来。

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35)。

徐方不回(36),王曰还归。注释译文注释 (1)赫赫:威严的样子。

明明:明智的样子。 (2)卿士:周朝廷 执政大臣 。

(3)南仲:人名,宣王主事大臣。大祖: 指太祖庙 。

(4)大师:职掌军政的大臣。皇父:人名,周宣王太师。

(5)整:治。六师:六军。

周制,王建六军。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

(6)脩我戎:整顿我的军备。脩,习;戎,武。

(7)敬:借作“儆”。 (8)惠:爱。

(9)尹氏:掌卿士之官。 (10)程伯休父:人名,宣王时大司马。

(11)陈行:列队。 (12)率:循。

(13)省:察视。徐土:指徐国,故址在今安徽泗县。

(14)不:二“不”字皆语助词,无义。留:占“刘”字,杀。

处:安。 (15)三事:三司,指军中三事大夫。

事与“司”通。绪:业。

姚际恒《 诗经通论 》:“谓分主六军之三事大夫,无一不尽职以就绪也。” (16)业业:高大的样子。

(17)有严:严严,神圣的样子。 (18)舒:舒徐。

保:安。作:起。

(19)绍:戴震《 诗经补注 》:“如‘夭绍’之绍,急也。”游:优游,与“绍”对文,指缓。

(20)绎:络绎。骚:骚动。

严粲《 诗缉 》:“王乃舒徐而安行,依于军法日行三十里,进兵不急,人自畏威,徐方之人,皆络绎骚动矣。” (21)霆:炸雷。

(22)奋厥武:奋发用武。 (23)虎臣:猛如虎的武士。

(24)阚(hǎn)如:阚然,虎怒的样子。虓(xiāo):虎啸。

(25)铺:韩诗作“敷”,大。敦:屯聚。

濆(fén):高岸。 (26)仍:就。

丑虏:对敌军的蔑称。 (27)截:断绝。

(28)所:处。 (29)啴(tān)啴:人多势众的样子。

(30)翰:指鸷鸟。 (31)苞:指根基。

(32)翼翼:整齐的样子。 (33)濯:大。

(34)犹:通“猷”,谋略。允:诚。

塞:实,指谋略不落空。 (35)来庭:来王庭,指朝觐。

(36)回:违。译文 多么威严多严明,王对卿士下命令。

太祖庙堂召南仲,太师皇父在其中:“速速整顿我六军,备战习武任务重。布防警戒切莫松,救助南方惩元凶。”

王诏尹氏传下令,告谕程伯休父依令行,士卒左右列成队,告诫全军申军令。沿那淮岸急行军,巡视徐国察隐情。

诛其祸首安人民,三司就职工作勤。 多么威严多伟大,神圣天子亲出征,从容镇定向前进。

不快不慢按兵法,徐方慌张乱阵营。王师神威震徐方,雷霆万钧压头顶,徐方骚动大震惊。

周王奋威用武力,如天动怒雷声起。前锋部队如猛虎,虎怒吼声震大地。

大军屯聚淮水边,擒获顽敌向前逼。切断淮水沿岸路,王师驻此扫顽敌。

王师强大兵马众,迅捷如鸟掠长空,势如江汉水汹涌。如山之基难动摇,如川之流滚滔滔。

军营绵绵排列齐,战无不胜难知底,大力征讨定淮夷。 王的谋略无不中,徐国投降来归从。

徐国臣服成一统,胜利应是天子功。四方叛逆已平定,徐国入觐来王庭。

徐国改邪已归正,王命班师返京城。作品鉴赏 此诗题目特别,《诗经》大多是取首句语词为题,有的虽不是首句,但亦是诗中的语词,而“常武”一词不见于该诗,故说诗者议论纷纭。

《 毛诗序 》谓其意是“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 朱熹 《 诗序辨说 》申此说“盖有二义:有常德以立武则可,以武为常则不可,此所以有美而有戒也”,对此,姚际恒《诗经通论》驳道:“诗中极美王之武功,无戒其黩武意。毛、郑亦无戒王之说,然则作《序》者其腐儒之见明矣。”

王质《诗总闻》谓“自南仲以来,累世著武,故曰常武”:方玉润《 诗经原始 》以为“常武”是乐名,他说:“武王克商,乐曰《大武》,宣王中兴,诗曰《常武》,盖诗即乐也。”近人或以为古常、尚通用,“常武”即尚武,与诗旨正合。

按:《序》与朱说明显牵强附会,姚批驳极是。王质误会南仲为文王时人,故有此说,亦不足取。

惟后二说较为合理,可供参考。 此诗为宣王时之作,有诗中两个人物为证:一是南仲,同见于《出车》,亦见《鄦惠鼎》(称“司徒南中”),《汉书·人物表》与《后汉书·庞参传》所载《马融上书》都认。

2.虓虎的出处

虓虎,意思是咆哮的老虎

1、《诗经·大雅·常武》:“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1、《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陈寿评):“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2、《三国志·蜀书·马超传》(刘备评):“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兼董万里,求民之瘼。”

3.大雅小雅代表诗经的最高成就吗

风、雅、颂。

国风价值最高。详细如下:《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雅、颂三类。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

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 《 国风 》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4.虓虎的介绍

虓虎:咆哮的老虎。用于形容将领的作战勇猛。最早出自《诗经·大雅·常武》赞美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的胜利。原文“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此外《三国志马超传》记载,刘备册封马超为斄乡侯时,说:“希望马超依旧能如咆哮的猛虎般,统领万里疆域。”1然后就是陈寿形容吕布“虓虎之勇”的评语。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