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避世的诗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赏析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

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

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

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

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

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

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

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

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

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

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

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这里不能作“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

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

2.有关隐居的诗句

关于“隐居”的诗句包括:

1、东晋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译文:

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4、唐代王维《山居即事》

原文: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译文:

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

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5、唐代李白《山中问答》

原文: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译文:

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饮酒·结庐在人境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山居秋暝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归园田居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山居即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山中问答

3.关于沅籍的一切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

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

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睿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

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赋 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

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

阮籍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原集已佚。

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并不多,以诗歌为例,《晋书·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八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籍尝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籍诣都亭奏记曰:“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

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辟书始下,而下走为首。昔子夏在于西河之上,而文侯拥彗;邹子处于黍谷之阴,而昭王陪乘。

夫布衣韦带之士,孤居特立,王公大人所以礼下之者,为道存也。今籍无邹、卜之道,而有其陋,猥见采择,无以称当。

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余税。负薪疲病,足力不强,补吏之召,非所克堪。

乞回谬恩,以光清举。”初,济恐籍不至,得记欣然。

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

后谢病归。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

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

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中郎。

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高贵乡公即位,封关内侯,徙散骑常侍。

世志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

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

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

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众乃悦服。 人善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

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

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玄远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

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时人叹为两得。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讥之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

4.饮酒表达了作者欲避世隐居的诗句

《饮酒二十首》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

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解读: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

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倐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解读: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读: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解读: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

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其七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解读: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解读: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

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其九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解读: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解读:陶渊明这首诗回忆了自己过去的一段离家求官而中途受阻的往事,表明自己如果不因为温饱是不会踏上这条漫长遥远、风波四起的为官道路的。其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解读:这首诗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其十二 长公1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2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解读: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其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解读: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其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解读:读这首诗使人想到了唐代诗人陈子昂那为历来所传诵的名篇《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不能不说这两首诗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的影响。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解读: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

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

5.关于沅籍的一切

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

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

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睿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

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

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阮籍作品今存赋 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

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阮籍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

原集已佚。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并不多,以诗歌为例,《晋书·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八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

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

注本有近人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籍尝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

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籍诣都亭奏记曰:“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辟书始下,而下走为首。

昔子夏在于西河之上,而文侯拥彗;邹子处于黍谷之阴,而昭王陪乘。夫布衣韦带之士,孤居特立,王公大人所以礼下之者,为道存也。

今籍无邹、卜之道,而有其陋,猥见采择,无以称当。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余税。

负薪疲病,足力不强,补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谬恩,以光清举。”

初,济恐籍不至,得记欣然。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

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

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

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中郎。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

高贵乡公即位,封关内侯,徙散骑常侍。 世志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

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

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人善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

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玄远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

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

时人叹为两得。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讥之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

或讥之,籍曰:“礼岂为。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