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玉簪花的古诗

明代李东阳《玉簪》:

昨夜花神出蕊宫,绿云袅袅不禁风。

妆成试照池边影,只恐搔头落水中。

宋代诗人黄庭坚《玉簪》:

宴罢瑶池阿母家,嫩琼飞上紫云车。

玉簪堕地无人拾,化作江南第一花。

宋代名臣王安石《玉簪》:

瑶池仙子宴流霞,醉里遗簪幻作花。

万斛浓香山麝馥,随风吹落到君家。

唐朝文学家罗隐《玉簪》:

雪魄冰姿俗不侵,阿谁移植小窗阴,

若非月姊黄金钏,难买天孙白玉簪。

2.关于兰的诗句古诗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畅宝宝我爱你

(宋·苏轼)本是王者香,托根在空谷。先春发丛花,鲜枝如新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兰》蜂蝶有路依稀到,云雾无门不可通。便是东风难着力,自然香在有无中。《蕙》丛丛蕙草水之涯,绿叶阴深半欲遮。最是清风披拂处,一茎嫩玉九枝花兰花诗古风唐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广群芳谱清刘灏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同上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咏兰元余同麓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兰花明刘伯温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着色兰明张羽芳草碧萋萋,思君漓水西。盈盈叶上露,似欲向人啼。兰花明孙克弘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兰花明薛网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兰花二首明李日华燕泥欲坠湿凝香,楚畹经过小蝶忙。如向东家入幽梦,尽教芳意著新妆。懊恨幽兰强主张,花开不与我商量。鼻端触著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写兰

3.关于菡萏的古诗

关于菡萏的古诗包括:

1、春秋时期无名氏《国风·陈风·泽陂》

原文: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译文:

池塘四周有堤坝,中有蒲草和荷花。那边有个俊人儿,让我爱得没办法。日夜思念难入睡,哭得眼泪哗啦啦。

池塘四周堤坝高,中有莲蓬与蒲草。那边有个俊人儿,身材修长容貌好。日夜思念睡不着,内心郁闷愁难熬。

池塘四周堤坝高,中有荷花与蒲草。那边有个俊人儿,身材修长风度好。日夜思念睡不着,伏枕辗转多烦恼。

2、唐代李白《子夜四时歌·夏歌》

原文: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译文: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3、唐代李商隐《赠荷花》

原文: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译文:

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说法不同,把花栽在美观的金盆中,却不管花叶让它落在土里变为尘土。

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

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4、宋代欧阳修《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

原文:

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怅。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更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译文:

这些天门前溪水涨,情郎几度偷偷来相访,船小无法挂上红斗帐,不能亲热无计想,并蒂莲下空惆怅。

祈愿妾身成为红芙蓉,年年长在秋江上,再希望郎是花下浪,没有障碍与阻挡,随风逐雨时时来寻访。

5、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原文: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译文: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4.关于小草的诗句古诗

送别 / 山中送别 / 送友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作者】韩愈 【朝代】唐代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雪

【作者】韩愈 【朝代】唐代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咏草

【作者】俞紫芝 【朝代】宋代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5.关于丁香花的古诗

1.毛文锡《更漏子》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

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

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燕飞。 2、一斛珠·香口 李煜 晚妆初过, 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 暂引樱桃破。 罗袖□残殷色可, 杯深旋被香醪□。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绒, 笑向檀郎唾。 3.河传 李珣 去去!何处?迢迢巴楚,山水相连。

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 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

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 4.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6.有关怀乡的古诗(急)

1.《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2.《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3.《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4.《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关于秋韵的古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老杜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还有: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8.有关野草的古诗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题解

诗题一作《草》。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是古人学习作诗,或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诗题前一般冠以“赋得”,类似咏物诗的“咏”。

这首诗是白居易第一次赴长安应考的习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据唐张固《幽闲鼓吹》和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白居易一到长安,就带着诗作去拜谒顾况,以求赏识。顾况是当时享有盛名的诗人,宰相李泌的挚友,当时任著作郎,掌撰碑志、祝文、祭文。拜访他的人极多,能得到他赞誉的却很少。起初,顾况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少年很不以为然,见他姓名中有“居易”二字,便调侃说:“长安米贵,居住不易呀!” 但等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前两联时,不禁大为赞赏,随即改口说:“有才如此,居亦容易!”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逸话,未必凿然属实,但此诗在当时即为人们传诵,则可以想见。

句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古原上的草啊,一丛接着一丛,一年有一度枯萎也有一度繁荣。开篇破题面“古原草”三字。“离离”,茂密繁盛的样子,这里形容草遍地都是。“一岁一枯荣”,道出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不已的生长规律。作者不说“荣枯”,而说“枯荣”,强调了草的强大的生命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火燎原,枯草成灰,却怎么也烧不尽;春风吹拂,小草复生,大地又是一片绿色。清代田雯《古欢堂集》卷十八说:“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此联岂出自刘欤?白乐天咏原上草送客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之意,分为两句,风致亦自不减。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 白诗此联一写枯,一写荣,语意简洁流畅,对仗自然巧妙,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所以成为了卓绝千古、过目难忘的名句。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这首诗的接受史证明:这一看法的是没有眼光的。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春风习习,蔓延的芳草,掩没了通向远方的古道;晴日照耀,翠色一片,连接着荒芜的城池。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古道”、“荒城”紧扣题面“古原”,与命题作诗要求极恰切。这两个词蕴含着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有静止、凝重的气氛;“远芳”、“睛翠”与之形成对照,生存竞争力之强由此可见。一个“侵”字,一个“接”字,以铺叙的手法,进一步渲染了春草的无限生机。

充满诗情画意的、富有生命力的春草,与“古道”、“荒城”结合起来,不仅意境别致,而且为尾联的送别提供了环境。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又要送你远去,繁盛的青草仿佛也充满了离情别意。尾联关合全篇,结清题意,点出送别之意。“王孙”,公子王孙,此指所送之人。“萋萋”,指青草繁盛纷乱的样子。《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游子。这里变其意而用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平添送别的愁情。

评解

这是一曲野草颂,更是一曲生命颂。“草”,作为中心词,构成全诗意境的主体意象。全诗借景写情,蕴含深刻,刻画形象生动,用语自然流畅,意境浑然完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一定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情,语语有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在“赋得体”中,为千古绝唱。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的结构也堪称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佳处,远不止于此。其为名作,实因意胜,即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有人说此诗别有寓意,是喻小人去之不尽,或者是喻世道治乱循环等。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附会。这首诗正如清代屈复编选的《唐诗成法》所云:“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9.关于杜鹃的古诗有哪些

1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2、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3、唐白居易《琵琶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

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4. 陈允平:《望江南》-宋代

烟漠漠,湖外绿杨堤。满地落花春雨后,一帘飞絮夕阳西。梁燕落香泥。

流水恨,和泪入桃蹊。鹦鹉洲边鹦鹉恨,杜鹃枝上杜鹃啼。归思越凄凄。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