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做宋初”三体”诗

宋初诗坛,承袭晚唐五代余风,有所谓宋初三体之说。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因诗集《西昆酬唱集》得名,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宋初三体内容上均离政治、社会较远,形式上多为近体诗。北宋初期中比较优秀的诗人是王禹偁。他的诗早期学习白居易的闲适诗,因此多平易浅近之作。中晚年由于被贬,诗风也因此大变,改为学习白居易的讽谕诗和杜甫诗歌,因而具有较多的现实内容,表现的情感也比较真实感人。代表作有《对雪》、《感流亡》等。

宋初诗风——一宋初三体

(一)白体(香山体):学白居易,浅切随意。代表:

1、李昉、徐铉——学“元白体”,互相唱和。多闲适之作,浅切清雅。吴孟复说:“他们模仿白居易,装作忧国忧民的样子,但丢了白反映现实的传统,因而没有形成力量,甚至被人传为笑话。(《唐宋古文八家概述》)

2、王禹偁——学白居易讽喻诗,也学杜甫,成为“白体”中成就最高的。有近600首诗。

王禹偁学杜甫,对杜的评论很有见地,其前,如元稹,重在杜甫的集大成,“尽得古今之体式,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而王禹偁则重视杜甫的创新:“子美集开诗世界”。

北宋初期诗歌大多轻佻浮华缺少现实意义,王禹偁极力挽回这种风气。如诗《对雪》、《村行》。

王禹偁有些诗杜、白诗风兼之;有些长篇,已露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端倪。

(一)晚唐体:学贾岛、姚合,主要三群诗人:

1、“九僧”,代表是惠崇。学贾姚苦吟,以“风花雪月,小巧呻吟”为特色,离开风、花、雪、月、水、石、山、竹等字,就一句诗也写不出来。(《六一诗话》)

2、林逋、魏野等隐士——比九僧成就高。林和靖(“梅妻鹤子”)咏梅诗最有名,如《山园小梅》。

3、寇准(寇莱公),晚唐体盟主。

酷爱王右丞、韦苏州诗,其名作《春日登楼怀归》中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只是韦苏州“野渡无人舟自横”扩大而来;《夏日》“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也是这样的意境。

(一)西昆体:学李商隐,力图改变浅切诗风。代表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馆臣编《历代君臣事迹》(后定名《册府元龟》),相互唱和。杨亿编《西昆酬唱集》,收17位诗人247首诗,其中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占4/5。西昆取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是为帝王藏书之府的传说。

他们学李商隐,主要在形式、用典方面(因李商隐诗中的感情是无法学的),词采精丽,反对平淡,但又失之浮艳。内容无非咏物、流连光景、咏史怀古,词语讲求。据说当时优人曾在演出时扮演李商隐上场,衣服败裂。人问怎么如此,答曰“被馆中学士挦(XIAN)扯到这个地步。”观众大笑。

浮艳和挦(XIAN)扯是此体的大病。西昆成为宋初影响最大的诗派。如杨《泪》。

2.宋初三体诗与唐诗相对应的地方

宋初三体诗

宋初诗坛,承袭晚唐五代余风,有所谓宋初三体之说。宋初三体内容上均离政治、社会较远,形式上多为近体诗。

(一)白体(香山体):学白居易,浅切随意。

(二)晚唐体:学贾岛、姚合。

(三)西昆体:学李商隐,力图改变浅切诗风。

唐诗: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

宋处三体诗与唐诗相对应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都取材于历史、反思历史、反映社会。社会安定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但由于统治阶级的极端奢侈腐化,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朝廷中一些有志之士,谋求变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坛一些能够正视现实的诗人,主张用诗歌反映现实,关心民疾。他们的诗歌取材于社会,为民伸张于文墨,诗歌很快就侩炽人口。

二、都隶事精切,词采富艳,诗风典赡华靡,工整绵丽。从唐代两大丰碑李白、杜甫开始,诗歌开始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行的文化格局之下各领风骚。而宋处三体,正是秉承了这两种唯美的形式,既有现实主义的写照,也有浪漫主义的写照。追求诗歌艺术美感,纠正了浅陋平直的五代文风。

三、都秉承了传统文化中“承上启下”的文化精神。看唐诗,看初唐四杰,他们无疑让那个时代的学者感触到对文化的开启和承接。在他们的影响下,才人辈出。再看宋初三体,承接了唐朝诗歌的风采,为宋诗乃至后来才子佳人百舸争流的局面,都发挥了同样的作用,这是一种共同的文化精神。

3.何谓“宋初三体”

宋初诗坛,承袭晚唐五代诗风,形成三种诗歌流派,称之为“宋初三 体”:“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白体”,以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为代表,以唐人白居易为师,抒写闲 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诗风平易浅俗。 “西昆体”,因诗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 以唐人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对仗工稳,讲究用典,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 特色。

“晚唐体”,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唐人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 描手法写山林景色和隐逸生活,重五律,字斟句酌,诗风清苦。

4.文学史称“宋诗三体”是指 、、

宋初诗坛基本沿袭晚唐、五代余风,然深入考察,可知先后形成过三个有较大影响的流派。宋末元初的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说: “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一)白体:学习白居易诗体而成派。《蔡宽夫诗话》云: “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其实在王禹偁以前的文学之臣,如李昉、徐铉等,都酷爱白诗,不过他们效法的是白居易后期的那种浅近易晓、吟玩情性的“杂律诗”和唱酬诗。李昉以后周旧臣入宋,为宋初士林巨擘。 《青箱杂记》记载: “昉诗务浅切,效白乐天体。晚年与参政李公至为唱和友,而李公诗格亦相类,今世传《二李唱和集》是也。”诗的内容无非留连光景、寻求闲适;但其形式注意属对工切、平易流畅。徐铉随南唐后主归宋,亦当时著名文士。其诗如《寒食成判官重访》: “常年寒食在京华,今岁清明在海涯。远巷踏歌深夜月,隔墙吹管数枝花。鸳鸯得路音尘阔,鸿雁分飞道里赊。不是多情成二十,断无人解访贫家。”在这两位文学巨子的带领下, 以浅切之语写唱酬之诗的白体遂大行。后来主盟文坛的王禹偁,前期诗风也与李、徐等相同;后期有了转变, “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他学习白居易“惟歌生民病”一类诗,并推尊、效法杜诗,写出了《对雪》、《感流亡》、《秋霖二首》、《畲田词》、《对雪示嘉祐》等一系列思想性较强的诗。他的近体抒情小诗,笔调清丽,亦饶有韵致。以王禹偁为代表的白体在宋初太祖、太宗朝左右诗坛。林逋在《读王黄州诗集》诗中说: “放达有唐惟白傅,纵横吾宋是黄州!”白体诗,不事雕琢、平易自然、诗意显豁,是其优点;但多抒写个人生活及友朋唱酬之作,率而成章,语浅意尽,流易有余而深警不足,是其缺点。

(二)晚唐体:王禹偁去世后,白体诗人的影响渐趋消匿,晚唐体遂流行起来。晚唐体的代表人物是林逋(968—1028)、魏野(960—1019)以及九僧(大致与林、魏同时)。其诗宗贾岛、姚合,多写清幽枯寂的隐居生涯,歌咏林泉野趣。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多年,栽花养鹤,人称“梅妻鹤子”。其《山园小梅》二首历来为人传诵不衰,其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受到欧阳修的激赏。其《宿洞霄宫》诗: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描状秋山秋水,声色清泠明丽,意境优美,情韵悠长。魏野,号草堂居士,秉性孤高,植性冲淡,《宋史·本传》称:“野为诗清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他虽隐居林泉,然显贵之人多与之游,常与寇准以诗唱和。其《书友人屋壁》一诗,表达了他脱离尘俗、幽居山野的心迹、志趣: “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据《瀛奎律髓》载: “真宗祀汾阴,遣使召之。(野)题此诗壁间,遁去。”

晚唐体诗人专学贾岛、姚合,构思用功,一般长于五律,如方回所说: “多先锻颈联颔联,乃成首尾以足之。” “每首必有一联工,又多在颈联。”往往有句无篇,缺乏盛唐浑成气象,但亦有锻炼之功。所以晚唐体诗以轻丽小巧之辞,写眼前所见之景,抒清苦琐细之意,境界比较狭窄。从诗风上看, 白体诗一般流入浅易平庸;晚唐体又显得小巧零碎。

(三)西昆体: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钱惟演,比晚唐体代表人物林逋、魏野等人出生稍迟。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编《册府元龟》,杨、刘、钱均参加编纂工作,他们在编书的空闲时间里,写了大量的唱酬诗,杨亿将之汇编成集,名曰《西昆酬唱集》。 因为写作于皇帝藏书的秘阁,就借用《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所载天子藏书之处玉山在昆仑之西的传说,名为“西昆”)集分上、下二卷,共收杨亿、刘筠、钱惟演、李宗谔、陈越、李淮、刘骘、丁谓、刁衎、任随、张咏、钱惟济、舒雅、晁迥、崔遵度、薛映、刘秉等十七人诗二百五十首。杨、刘、钱三人诗共二百零二首,超过五分之四。由于这些人的政治及文学地位较高,此诗集一出,天下翕然风从,诗体为之一变。

西昆派诗人提倡学李商隐诗,他们认为李诗“富于才调,兼极雅丽,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曲尽难言之要”( 《皇朝事实类苑》引),希望以李诗的深厚宏丽来改变当时浅薄枯寂的诗风。但他们把诗风的转变仅局限于形式,以为“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即可产生佳作,欲靠堆积华丽的辞章和晦僻的典故来取胜。如杨、刘等人曾以《泪》为题写成一组诗,他们列举历史上众多悲愁的事件、人物,拼凑成篇,因为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并无新意,只是摭拾前人诗意、典故, “资书以为诗”。当时就有人对这种诗深表不满,指出它模拟雕琢的流弊。在一次宫廷宴会上, “优人有为义山(李商隐)者,衣服败裂,告人曰: ‘吾为诸馆职挦撦至此。’闻者大噱。”(《古今诗话》)

5.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 1.宋初三体; 2.南朱北王,南陈北宋;

1,宋初诗坛,承袭晚唐五代余风,有所谓宋初三体之说。

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因诗集《西昆酬唱集》得名,此为西昆体。

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宋初三体内容上均离政治、社会较远,形式上多为近体诗。

2,南朱北王,即清代学者朱彝尊和王士祯的并称。南施指安徽宣城的施闰章(1618—1683),北宋指的是山东莱阳的宋琬(1614—1673)。

二人是较早在清庭应仕、出仕,主要生活在顺治康熙时期的诗人。有关两人的成就,大诗人王士祯说:“康熙以来诗人,无出南施北宋之右。”

3,《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4,“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

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1333365656535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

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

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6.北宋三体 特点

北宋初期,主要是中晚唐诗风余韵的沿袭,大致可归为三体。

最初是效法白居易诗风的白体,主要诗人是李昉、徐铉、王禹偁等,其中王禹偁成就最高,他自觉学习白居易讽谕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关注民生疾苦,风格平易通俗、朴素流畅,有些方面已昭示出宋诗发展的新方向。白体稍后,流行诗坛的是师承贾岛、姚合的晚唐体,主要诗人有林逋、潘阆、寇准等,就中林逋诗名最盛,擅长近体,其诗多写幽静清苦的隐士生活,清淡闲远。

此期诗坛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派是推崇李商隐的西昆体,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西昆体用典精巧,词采缛丽,雍容华贵,丰赡秾艳,但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鲜明的时代精神。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