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有关安徽宣城泾县的古诗

李白在那住过,最出名的就是“桃花潭水深千尺……”

《泾川送族弟》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锦石照碧山,两边白鹭鸶。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上有琴高水,下有陵阳祠。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问我何事来,卢敖结幽期。蓬山振雄笔,绣服挥清词。江湖发秀色,草木含荣滋。置酒送惠连,吾家称白眉。愧无海峤作,敢阙河梁诗。见尔复几朝,俄然告将离。中流漾彩鹢,列岸丛金羁。叹息苍梧凤,分栖琼树枝。清晨各飞去,飘落天南垂。望极落日尽,秋深暝猿悲。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光李白在那写的诗都有很多

2.求有关安徽宣城泾县的古诗

李白在那住过,最出名的就是“桃花潭水深千尺……”《泾川送族弟》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

锦石照碧山,两边白鹭鸶。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

上有琴高水,下有陵阳祠。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

问我何事来,卢敖结幽期。蓬山振雄笔,绣服挥清词。

江湖发秀色,草木含荣滋。置酒送惠连,吾家称白眉。

愧无海峤作,敢阙河梁诗。见尔复几朝,俄然告将离。

中流漾彩鹢,列岸丛金羁。叹息苍梧凤,分栖琼树枝。

清晨各飞去,飘落天南垂。望极落日尽,秋深暝猿悲。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光李白在那写的诗都有很多。

3.赞美泾县的诗歌

只看过一次昙花的开放,那种感觉,凄美而壮烈,。

一共五盆,排在大厅的一旁。

圆筒形的主枝,傲然直立。分枝多,呈放射状,枝上巍巍然挂着即将灿烂开放的花蕾。

我和朋友,坐在厅里,喝茶、谈心。

茶原本是甘醇的,话原本是投缘的;但是今晚,整颗心,都去了昙花那儿,心情有点儿焦躁、有点儿兴奋,又有点儿不安。所以,入口的茶,变得无味;入耳的话,变得单调。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聊着,最后,索性闭口不语了。

等。

在全然的寂静中等。

子夜过后,还是完全没有动静。

意识渐渐地陷入半朦胧的状态中。忽然,响起了一种很轻微、很轻微的声音:[啪啪啪、啪啪啪]好像蝴蝶振翼欲飞时所发出的声响。迅速睁开眼睛,盆里的昙花,灿烂地、绚丽地、快活地、五羁地开放了。

花,很大很大;色,非常非常白;味儿呢,浓郁强烈。

我看,我闻,我惊叹。

立在枝头上的昙花,顾盼生姿,得意非凡。

它尽情的享受人间蜂拥而来的爱。

然而,就在[旖旎风光无限好]的时刻,鸡鸣声起,它的大限到来。不作无谓的留恋与挣扎,它迅速萎谢。众人齐声叹可惜。

独我,羡慕它。

它辉煌而来,辉煌而去。

生命最短,不曾浪费一点一滴。

4.李白苏轼介绍泾县写了多少首脍炙人口的诗词

安徽泾县桃花潭. 桃花潭位于安徽宣州泾县城西40公里的太平湖畔,系青弋江流经翟村、万村间的一段水面,此处地势平坦,潭面宽阔.潭西岸悬崖石壁,树茂藤披,亭角阁台隐现其间,岸下水潭深幽.岸边有古代“谪仙楼”、“怀仙阁”等人文景观.潭东岸有唐代“踏歌古岸”、“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清代“文昌阁”等人文景观.潭的两岸至今有保存完好、古意盎然的水东、万村两条古街和140多幢明清古名居.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使得桃花潭名闻天下.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5.李白送别泾县桃花潭体现送别之情的诗句

送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1.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8.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2.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5.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诗文解释】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词语解释】 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诗文赏析】 公元七五五年,李白因受排挤离开长安,十年来游遍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广泛交结朋友,汪伦就是其中一个。这首诗写于诗人与汪伦离别之际。

汪伦脚踏地打着拍节,为李白送行。看到这种场面,李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当场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作为感谢。

这首小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赞颂了真挚、深厚的情谊。妙处在于结句的比物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情谊转换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自然而耐人寻味。

6.安徽泾县桃花潭是李白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地方吗

桃花潭在皖南泾县的西南一角,属青弋江上游、太平湖下泻之湖口,距南边的黄山风景区和西边的九华山风景区都很近。

史料记载,桃花潭沿岸数十里,原本桃花缤纷,绝无杂树,因名桃花潭。公元755年(唐天宝十三年),做了十三年县令的汪伦,退隐在桃花潭畔。

他不知从哪儿得知李白游历到了宣州,因此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也许对夸大的数字有天生的亲近感,一见到“十里”、“万家”这些名词,乐得李白立刻来到桃花潭。可是,当他来到这里一看,哪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过一潭清水、一个万姓酒店而已!找到汪伦,一番质问,两相交谈,三杯下肚,惺惺惜惺惺,才发现两个人原来都是爱吹牛搞笑的家伙,遂引为知己,相聚数月而不归。

7.关于桃花潭的诗句古诗

1、《赠汪伦》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蕲州送别易副使》

年代: 明 作者: 周忱

江头柳花白如雪,江上行人正催别。

欲把长条赠远行,荡扬花飞不堪折。

今年花飞犹去年,此时一去何时还。

含情再诵江淹赋,如在桃花潭水边。

望君重来在旦晚,愿君不道蕲州远。

君看柳絮若无情,犹自随风去还转。

3、《赠别郑秋蕃兼谢惠画》清 梁启超

桃花潭水兮情深千尺,长毋相忘兮攀此繁枝。(节选)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百度[引用时间2018-1-16]

8.有关安徽的诗句、文章

1.李白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2.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