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宿云梦馆(北雁来时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注释】杳:无影无声.【作者】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汉族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赏析】 思念妻室之作.一夜秋雨,自己沉酣梦中,竟充耳不闻.“西窗”二字暗用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情事. 这首诗歌抒写了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所盼不得的悠悠愁绪.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第二句用“私书”暗示妻子的来信.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是勾起了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难以团聚的愁绪. 在“一夜西窗雨不闻”中,诗人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的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回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又自然,又增添了诗的内涵.这首诗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诗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北雁来时岁欲昏”,是写季节,也是暗点思妇之情.“北雁”南来,是写眼前景,但古有鸿雁传说之说,所以下句接以“私书”,表示接到了妻子的信,一语双关.后两句大意是说:梦醒后推窗一看,只见桐叶凋落,池荷谢尽,已下了一夜秋雨,但自己沉酣于梦境之中,竟充耳不闻.李商隐《夜雨寄北》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西窗”二字暗用李诗情事.言外之意是:何日方能归家,与妻室共剪西窗烛,共话今日云梦馆夜雨之情事乎?这首诗,虽然运用了李商隐的诗意,但能运用入妙,不着痕迹,既亲切自然,又增益了诗的内涵.。

2.夜雨寄北的赏析

夜雨寄北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原文: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夜雨寄北

4.《夜雨寄北》作者

一、作者:李商隐

二、扩展知识:

1、原诗欣赏: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作品简介:《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3、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有《李义山诗集》。

5.初二语文口语交际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6.夜雨寄北的最后两句表达角度和前文有什么不同

本诗写景两次: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首句写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7.《夜雨寄北》的赏析

《夜雨寄北》解析鉴赏夜雨寄北李商隐【作者介绍】见《安定城楼》。【解题】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北”一作“内”,则指妻子。【注评】君问归期未有期, 居;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问:询问。归期:回归的日期。未有期:意思是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日子。 ○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跌宕有致。 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夜雨:晚上下雨。涨秋池:秋雨使池塘注满了水。涨:水位升高。 ○借景抒情,不直说相思而更显相思之深。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西窗:西窗之下。这里指亲友聚谈之所。烛:烛花。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烛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超越时空,憧憬来日相聚。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副词,还,且。话:诉说。巴山夜雨时:意思指巴山夜雨时的心情。 ○眼前况味化作他日话题,两相对比,虚实相生,余味无穷。【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

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

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在四川梓州作募僚时怀念妻子之作。首句点题,说明这首诗是以诗代书。妻子是在分手时“尚未登程,先问归期”呢,还是在诗人到达任所后来信询问──诗中没有交代,但“问归期”说明她盼他回去心切;诗一开头就提归期,也说明他同样把归期时时在念,他也在思念妻子。非常遗憾的是这封代书诗却带给妻子以“未有期”的坏消息。抱歉而又无可奈何之情,欲归不能的无限愁苦跃然纸上。七个字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第二句描绘眼前景物:夜雨。这是远在异地的巴山夜雨,这是容易牵动羁旅愁思的秋夜之雨,它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把池塘的水给灌满了,“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临头”,巴山夜雨勾起他无限深思。也许,他在推想妻子此时的处境;也许,他在回忆他们在长安的某个雨夜,心中事和眼前景形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羁旅愁思也在潜滋暗长,如同“巴山夜雨涨秋池”一般。不,是巴山夜雨能为诗人的愁苦作证。诗人预想来日西窗夜话时还要请“巴山夜雨”这位客人到场哩。诗的前两句写过去,写现在;后两句向往将来。杜甫在《羌村三首》之一中有“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句,写战乱流离中偶然回到妻子身边的情景。李商隐也盼望着回到妻子身边,在烛影摇曳中,夫妻共叙离肠。“何当”二字,照应首句“未有期”,表现出诗人热烈向往的心情。“巴山夜雨”重现,造成一种回肠荡气的情致。后两句在构思上是很值得玩味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和杜甫“夜阑更秉烛”相比较,彼为眼前实景,此为虚拟之景,因此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和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相比较,虽然同为从对面写起,但彼仅为由长安而鄜州的单程悬想,此则从巴山而长安、而巴山,情感的流程打了一个来回,从而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巴山夜雨中的羁旅况味。至于“巴山夜雨”,由眼前实景一变而为来日话题,这一角色转换也极富表现力:苦涩中有甘甜;苦涩甘甜的转换中丰富了“巴山夜雨”的内涵。巴山夜雨,客况凄凉,诗人的心境是孤寂的。然而,今日这孤寂的情怀,恰可成为将来见面话题的生动内容,这也许是对异乡中的诗人的一点安慰吧!巴山夜雨,归期未卜,妻子的心境也将是孤寂的。然而,“巴山夜雨”之句带去了丈夫的思念之情,带去了她多么渴望听到、他要亲口诉说的满腔心事。这又是多么大的安慰啊!这首诗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巴山“巴山”即大巴山,在四川东北部与陕西、湖北交界处,因古代属巴国,故名。后用作蜀地的代称,称作巴蜀。本诗“巴山夜雨涨秋池”、“却话巴山夜雨时”即这一用法。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一句中,“巴山”指其任刺史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位于巴山间。

8.《夜雨寄北》的赏析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的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扩展资料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出自: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 释义: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雨寄北。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