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的静女古今异义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

1、一词多义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其:形容词词头,多么。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虚词

俟我于城隅

于:介词,在。

3、通假字

爱而不见

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

自牧归荑

归:通“馈“,赠送。

匪女之为美

匪:通“非”,不是。女:通“汝”,你,这里指代“荑草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66336”。

《国风·邶风·静女》(周代)作者:无名氏,

《国风·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通篇以男子的口吻来写,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

扩展资料

作品原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诗经·邶风·静女

2.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诗经的虚词

虚词的成分判断一般都是根据句子前后关系的。

要判断虚词首先要理解文意。 举个例子。

比如《过秦论》中——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这句话,“而”就是虚词。

九国的军队,逡巡(徘徊) 与 不敢进(不敢前进)这两个行为是并列的关系,因此这个“而”在句中是作连词,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这个而一般不翻译,你要是还是想不通就想成“而且”。

虚词的理解要建立在文意的理解上,这个是最重要的。还有一点就是要对每个虚词的常见意思心里要有底。

(常见的缉乏光何叱蛊癸坍含开虚词应该不会超过20个,稍微注意下他们的意思,心里有底了就不会错得很离谱) 最后一点呢还是要熟练。对虚词茫然是因为我们以前从没接触过这个概念。

文言文其实很傻的,你看多了就习惯了。我以前也是这种句子成分每逢必错。

错了没关系,你顺着它的意思来想原因,过个一两个月就没问题了。 我第一句话就写清楚了。

大前提是要理解句子意思。文意是大局,虚词是小节。

文言文解题提到最多的就是联系上下文。大局都没有掌握怎么在小节上下功夫? “良乃入俱告沛公”很明显,“乃”是“于是”的意思,“于是”是什么词性?——副词。

如果说你是理解了意思却不知道词性的话,我后面也写了。去看看文言文虚词的所作的成分都有些什么意思,虚词一共不超过20个。

你的最后一句话,哪些成分之间。. 那么我想说,这种方法,要根据句子的语法成分来判断的,这个只有规律,没有绝对,还是要根据文意来分析的。

而且。如果你对句子每个词的成分都很了解的话,那么你就不存在这个虚词词性判定的问题了。

虚词的学习,懂得人第一眼就懂,不懂的人学起来是不会一蹴而就的。

3.古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用法(含例句)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他的。)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勾践灭吴》,她的。)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愚溪诗序》)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诗序》)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

4.古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用法(含例句)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他的。)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勾践灭吴》,她的。)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愚溪诗序》)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诗序》)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

5.汉语中的”虚词”是什么意思,共有几大类

虚词 开放分类: 词语、语文、词汇、汉语、词典 1、词典释义 xūcí (1) [function word,empty word;form word]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2) [boastful words]:虚夸不实的言辞。

2、语文名词 “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请看下联: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

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对联是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称为名联。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不是东西”,上联的“也“字和下联的“之”字都运用得很好,如去掉虚字,则难称佳作。

以虚字入联,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字集句联。如山东济宁子路祠联: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 虚词有什么作用?用以构成文句,工整文意,例如耳、目是实字,若夹配以“而”“之”二字,联成“耳而目之”,就有灵动活跃之义。唐代刘知几说:“夫人枢机之发,+ +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

是以伊、唯、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

(《史通》卷六《浮词》)所以古书用虚词以足成文句,工整文意,随所可见。例如用“为”字,《左传·襄公十七年》:“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何以圣为?”《国语·晋语》:“将何治为?”《荀子·议兵》:“……何以兵为?”皆因句末,不加为字,不能成句。

还有加“唯”字,《书经·皋陶谟》“百工唯时”,以及《召诰》“无疆唯休”,只“时”与“休”不成句,加“唯”以成之。再有加“或”字,《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

此句若省“或”字,仅“无不尔承”,则文义匆促,加“或”字,语气缓和。若加“之”字,约分为三种: 1.加“之”字语句联用,增强语气。

宋人陈叔方说:“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叠八‘之’字,无穷之用,只在于用一助语中耳。”(《颖川语小》) 2.为句尾虚指,联字见意。

《诗经·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六句中用八个“之”字,显而易见,少“之”字则文意不整。

3.在句中用“之”字,以工整文句,《诗经》上到处见之。如《诗经·小雅·正月》:“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用一“之”字,使句子工整。

《诗经》中“之”字甚多,据黎锦熙先生统计,《诗经》用之字共1039个,其中动词4个,形容词52个,代名词400个,介助词583个,以介助词为最多。(见黎锦熙《汉语解释词论文集》)除文字用之字为语助外,印文题额也用之字。

例如宋太祖赵匡胤见开封城门额有“朱雀之门”,便问赵普何不写朱雀门,加之字何用,赵答以助语。印章亦多加之”字。

如汉代人好以五字为印文,若位在丞相,印文为丞相之印章。后世印文取其偶数,平正,印文多用之字,如单名不足四字,则为“口口之印”。

(参见《履斋示儿编》卷十二“印文榜额有之字”条)今人尚有用之。又一句用之字和其他字以成句亦常有之。

如《诗经·邶风·雄雉》“道之云远”,以及《瞻印》:“人之云亡”,只用“道远”和“人亡”四字不能成句,加此二之字以成之,诗文中类此颇多。 文章必用虚词才能成文。

清刘淇《助字辨略·自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柳宗元)所由发哂于杜温夫者邪!”(杜温夫之事见后)这里说古代文言,必用实和虚字,且“虚字一乘,判于燕越”,充分表明虚词的重要性。

本来,“实”和“虚”具有相反的意义,而相反正足以相成,好像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恶、丑,没有假、恶、丑,就没有真、善、美。 虚词由实词而来(详后),它们都。

6.【求语文高中必修三人教版氓的实词虚词总结要氓课文中的重点翻译实

《氓》知识点1、古今异义【氓之蚩蚩】古义:民众,百姓,读“méng” 今义:流氓,读音:“máng” 【泣涕涟涟】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总角之宴】古义:欢聚 今义:宴会 2、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 夙:在早晨,夜: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 【士贰其行】 贰:使……不专一 使动用法 【二三其德】 二三:使……三心二意 使动用法 【三岁食贫】 贫:贫苦的生活 形容词作名词 3、一词多义【将】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苏轼《赤壁赋》):并且 曾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将要 【故】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的原因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以 【以】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用,用来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把,用,用来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目的连词,不译,或可译为“来” 4、通假字 【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 于,通“吁”,感叹词 【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脱身 【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边际 5、重点词语积累【蚩蚩】忠厚的样子.【贸】 交换,交易.【谋】 商量婚事.【涉】 渡过.【愆】 拖延.【将】 愿,请.【乘】 登上.【垝垣】 倒塌的墙.垝,毁坏【涟涟】 泪流不断的样子.【卜】 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筮】 占卦.【体】 卜筮的对象.【咎】 灾祸.【贿】 财物.【沃若】 润泽的样子.【耽】 沉溺.【陨】 落.【徂】 往.【汤汤】 水势很大的样子.【渐】 溅湿、浸湿.【爽】 差错.【罔极】 没有定准.罔,无.极,标准.【二三】 三心二意,不专一.【靡】 无,没有.【夙兴夜寐】 早起晚睡.夙兴,早起.夜寐,晚睡.【靡有朝矣】 没有一天不是这样.朝,一朝,一日.【遂】 顺心,满足.【咥】 讥笑的样子.【躬】 自身.【悼】 伤心.【及】 同.【偕老】 白头到老.【隰】 低湿的地方.【晏晏】 欢乐的样子.【信誓旦旦】 誓言真挚诚恳.旦旦,诚恳的样子.6、文化常识【总角】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7.史记的诗词和虚词大全,求帮帮忙,谢谢越详细越好,谢谢

以语境推测,应为“《史记》的实词和虚词大全”。

《史记》洋洋五十多万字,实词虚词不胜枚举,仅以语文课本《鸿门宴》为例。——文言文实词:(有实际意义,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亡”,逃跑,动词)●“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隔阂,动词)●“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置”,放弃,动词)——虚词:(无完整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之”,语气助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也”,语气助词)●“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为”,语气助词)●“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乎”,叹词)●“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乃”,才,副词)。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