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的编制流传及风雅颂的含义区别

【1】《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2】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 王官采诗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孔子删诗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

2.诗经的编制流传及风雅颂的含义区别

【1】《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2】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 王官采诗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孔子删诗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

3.《诗经》是否为孔子所编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于《诗经》的作者,说法最多的是 被后世尊为“孔圣人”的孔子,“孔子删诗”在众多文献中都有记载。传说据今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战乱、群雄割据,各个国家之间天天都上演着硝烟纷飞、刀兵相见的场面,孔子正生活在那个时期,为了传播自己的政治文化信 仰,他不辞辛苦,风尘仆仆地带着诸多弟子周游列国,一路上吃尽了各种苦头,但他的 理想在祖国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到陈、蔡等小国,更不必说了。

在卫国,被卫 灵公供养,住了较长时间,到了六十九岁时才回到鲁国,目睹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后,他 转而从事《诗》、《书》、《礼》、《乐》等六经的整理工作,将大半辈子精力都用于 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传说那时礼崩乐坏,人们谈诗的风气早就很少了,但孔子却十分 重视《诗》的言志和交谈两种用处,认为《诗》是贵族阶层必不可少的教育科目,但当 时流传的诗大部分是“王官采诗”。

“采诗”是指周王朝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季节到 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但这些诗有好有坏,甚 至有造反和淫乐的成分,为此,孔子把三千多篇古诗做了大量的删削,只留下305篇。

强调“不学诗,无以言”,强调“诵诗”要“使之四方”而能“专对”。 孔子不但要求弟子学《诗》,还要求于此两方面能够熟练运用。

先秦时人们把孔子删过的诗集称《诗》或《诗三百》,汉朝时儒家将其奉为经典,称为《诗经》,沿用至今。《诗经》收人了305篇诗;另有6篇只存题目而无内容,叫作“笙诗”。

这样实际存在着311个题目,305篇诗。 这些诗歌分为三部分:风诗160首, 雅诗105首,颂诗40首。

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里面记录了两千余 年前中华民族古老的祖先们在黄河两岸用质朴的声音吟唱着的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曲。

这中间包含了对生活劳动中种种愉悦和磨难的感受,还有追求爱情时的各种纯朴大胆而 真实的心声。 这些诗大多感情真挚、强烈、质朴、健康。

关于“孔子删诗”的事,孔子在《论语》中是这么说的,“自卫返鲁,然后雅颂各得其所”(自从我由卫国回到鲁国后,诗中的类别雅颂才得到分类归位)。在众多文 献中也都有记载,在《史记》中记载得最为完整。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古者 《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 至幽、厉之缺。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后世许多文献也都是从 这点演化来的。但是后代一直有人怀疑是否真有孔子删诗的事。

《左传》中记载有人在孔子还不到 10岁时就已看到了定型的《诗经》。唐代的孔颖达认为就算是像《史记》中说的那样,孔子删诗前有很多诗,但从书中引用的诗来看还是删去的少,《史记》中说去了十分之 九,恐怕还是不太可能。

宋代的朱熹也持同样的看法,有人问朱熹关于孔子删诗的事, 他说:“那曾见得圣人执笔删那个,存这个?也只得就相信传说去。”清朝的崔述也说 根据《论语》、《孟子》、《左传》、《礼记》等书的考证,孔子后散失的诗还没有十 分之一,所以“由是观之,孔子无删诗之事”。

魏源也说:“夫子有正乐之功,无删诗 之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周乐,为他演奏的就是国 风、小雅、大雅、颂,与今天《诗经》的编次相同,十五国风排列先后的次序也基本和 现在《诗经》差不多。

当时孔子还是七八岁的小孩,可见《诗经》的编次在孔子以前大 体上就是这样,孔子并未删减,也没有做多大的改变。 这些怀疑到近代的古史辩运动时达到了极端,钱玄同甚至从根本上否认孔子与六经之间的关系,钱玄同在1923年在《答顾颉刚先生书》中认为:“孔子无删述或制作六经 之事……《诗》、《书》、《礼》、《易》、《春秋》,本是各不相干的五部书(《乐经》本无此书)……六经的配成,当在战国之末。

”钱玄同以怀疑儒家经典奠定了他在 中国历史学的地位。古史辩运动对于儒家经典的怀疑,可以说是对两千年来中国文化、学术、政治的核心部分,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质的“经”的最后一击。

但疑古学派“非 圣无法”、“荒经蔑古”虽然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但却又在疑古过程中产生怀疑过头的 倾向。 但钱玄同的看法也可以作为对“孔子删诗”的又一挑战。

总之,《诗经》编者是谁直接关系着《诗经》在整个儒学系统中的定位问题和渊源问题,因此,有待后世的进一步解答。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