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鬼谷子》内楗第三意思是: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 下面是全文 《鬼谷子》内楗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译 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声音就被思念. 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艺术相连结. 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象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 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思想. 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支适应形势. 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求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的,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 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 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和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行为不得体;距离遥远只要能扣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下与决策都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 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 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其先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和计谋.首先摘了《诗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就任还是离职. 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 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 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 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鬼谷子》全篇很长,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买本书看看~。
2.《桴斋对联集》
为您奉上一部分,请参考;
第一卷
本卷对联凡四十八副
○读《鲁迅全集》一副
无媚时宜,文艺须存真理性;
一匡天下,笔锋甘剖不平心。
【注释】◎时宜:时势所宜。《汉书·元帝纪》:“宣帝作色曰……且俗儒不远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一匡天下:语见《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与宁一兄谈名著一副
学《论语》求仁,学《尚书》求智,学《诗经》求洁,学《周易》求贞,仁智洁贞,良能立世;
读《水浒》知义,读《红楼》知情,读《三国》知权,读《西游》知变,义情权变,信可存身。
【注释】◎题注:宁一,句容人氏,企业家。乙丑岁首,余与宁一于句容 天籁村茶楼相聚,谈及读书可以益智。宁一兄独对小说中诗词颇有见解,如《水浒》中《插秧歌》有诗句曰“后退原来是向前”,予人诸多启迪。
○偶题一副
书斋天地小;
人世教材多。
【注释】◎题注:戊子年于网上谈论文学创作源泉,余以为来自生活而已。而有学院派者于此则不甚了了,以为仅靠多读书便可创作不朽诗篇,则谬矣。
○寄书稿并赠出版社一副
经史家传至言,初解圣贤道德;
易于辈为何物,且看野老文章。
【注释】◎题注:余着《论语类品》,寄某文学出版社,以此联寄之耳。◎野老:田野老人,不合时宜之人也。
○己丑岁首感撰十九副
其 一
不求为福地;
无想即仙家。
【注释】◎题注:乙丑岁首为写书法,乃搜肠刮肚,作对联十九幅,未有佳者,惟存性情而已矣。
3.饰不可过,亦不可缺 古文翻译
“饰不可过,亦不可缺”,语出卫泳(明末清初人)《悦容编》(又名《鸳鸯谱》)一书。
其中“缘饰”一节原文如下:
饰不可过,亦不可缺。淡妆与浓抹,惟取相宜耳。首饰不过一珠一翠一金一玉,疏疏散散,便有画意。如一色金银簪钗行列,倒插满头,何异卖花草标。服色亦有时宜。春服宜倩,夏服宜爽,秋服宜雅,冬服宜艳;见客宜庄服,远行宜淡服,花下宜素服,对雪宜丽服。吴绫蜀锦,生绡白苎,皆须褒衣阔带;大袖广襟,使有儒者气象。然此谓词人韵士妇式耳。若贫家女典尽时衣,岂堪求备哉?钗荆裙布,自须雅致。
释义:
修饰打扮不能太过,也不能没有。淡妆还是浓抹,只要做到相宜就好。首饰不宜多一珠一翠一金一玉,疏疏散散的,就有了画意。如果一色的金银簪钗排行列队,倒是插满一头,与卖身的在头上插“草标(卖的标记)”有什么不同?衣服颜色也有时宜方面的讲究。春装可以亮丽,夏服应凉爽,秋服适合素雅,冬装适宜鲜艳;会客要穿庄重的衣服,远行适合淡雅装束,在花丛中穿素一些,雪地里多彩一些。吴绫、蜀锦,生绡、白苎,都须要做成宽衣大带;大袖广襟,才有读书人的气象。但这里是说词人韵士的女式装束。若是穷人家女子总不能卖尽衣服追求完美呀?荆钗布裙,一样也很雅致。
4.帮我从诗经里取个杨姓女孩的名字
1、杨淑慎。出处:终温且惠,淑慎其身。——(燕燕.邶风)
淑为温恭贤淑,慎为慎重端庄。这个名字意在稳重大方。
2、杨榛苓。出处: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简兮.邶风)按出生时间看,缺木,故取名榛苓。
榛,《广雅》言:木丛生曰榛。有草木茂盛之意,常用“榛榛”来形容草木葱茏之态。苓,既是中药“茯苓”的简称,苓笼则是草木翠绿的意思。这个名字取意安康平泰。
3、杨乐湛(dan,第一声)。出处:《小雅·鹿鸣》:鼓瑟鼓琴,和乐且湛。《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家室,乐尔妻帑。
这个名字取意在尽兴之乐,长久之乐。缺点是,湛字念(zhan,第四声)较普遍,意思虽然也不不错,变成深切的清澈的快乐。
4、杨清婉。出处;《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杨姓,与此诗清扬婉兮、婉如清扬本就搭配得天衣无缝,这个名字取意在飘逸优雅,温婉美丽。
5、杨舒窈。出处:《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舒为舒缓轻盈,窈纠(jiǎo):女子的体态窈窕。这个名字取意安闲优美。
6、杨梓桐。出处:《诗经·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梓为木中之贵者,《正字通》曰:梓,百木之长,一名木王,罗愿曰:室屋间有此木,余材不复震。
而桐是高洁清贵之木,凤凰非梧桐不栖,亦是做琴瑟的良材。
此名既是为了补木之不足,又有高贵质洁的意思。
以上都是出自《诗经》,寓意都不错,你可以看情况作为参考,希望能帮助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