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魏风里所有的诗
国风 魏风 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国风 魏风 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国风 魏风 园有桃
园有桃,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
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
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国风 魏风 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
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
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
无死!
国风 魏风 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国风 魏风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国风 魏风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
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
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
郊,谁之永号?
2.陟屺兴悲的意思是什么
陟屺兴悲【zhì qǐ xīng bēi】
直译
登上光秃的山头不由自主产生悲伤的感情。
结合用词环境理解
这是中国传统丧事礼仪知识,大意是祭奠母亲。如丧家死的是父亲,则灵堂内横匾上写:“陟岵兴悲”。如丧家死的是母亲,则横匾上写:“陟屺兴悲”。
出处
《诗·魏风·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郑玄 笺:“此又思母之戒,而登屺山而望也。”后因以“陟屺”为思念母亲之典。
唐 元稹 《追封李逢吉母王氏等制》:“孝子之於事亲也,贫则有啜菽之欢,仕则有捧檄之庆,离则有陟屺之叹,殁则有累茵之悲。”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井上有李》:“因辟兄以离母,时怀陟屺之思。”
清 钱谦益 《南京光禄寺少卿冯若愚母钱氏加赠宜人制》:“为歌念母之诗,弥深陟屺之叹。”
3.《诗经》中好听的四字词语有什么
《诗经》中好听的四字词语:
1. 宜家宜室:《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拼音: yí jiā yí shì
释义: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
2. 日升月恒:《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拼音: rì shēng yuè gèng
释义:事物正当兴旺的时候
3. 坐怀不乱:《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拼音: zuò huái bù luàn
释义: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
4. 如日中天:《诗经·邶风·简兮》:“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拼音: rú rì zhōng tiān
释义: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5. 手舞足蹈:《诗经·周南·关雎·序》:“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拼音: shǒu wǔ zú dǎo
释义:形容手臂和双足皆在挥舞跳动的样子,情绪高涨到极点。
6. 摽梅之年:《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拼音: biào méi zhī nián
释义: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7. 同仇敌忾:《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拼音: tóng chóu dí kài
释义:指抱着共同的愤恨,一致对付敌人。
8. 琴瑟之好:《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拼音: qí sè zhī hǎo
释义: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9. 投桃报李:《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拼音: tóu táo bào lǐ
释义: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10. 至死靡它:《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拼音: zhì sǐ mǐ tā
释义:意思是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4.鹆鹄陟岵怎么念
鹆:[yù] ;鹄: [gǔ]、[hè]、[hú];陟:[zhì] ;岵:[hù]。
鹆,读作:yù 。字义是鸟名。又叫鸲鹆,也叫八哥。头身都是黑,两只翅膀下都有白点,它的舌头像人舌头,能模仿人说话。口黄的为小的八哥,口白的为老的八哥。人爱养它逗趣。
鹄又名天鹅,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天鹅的称呼。目前,鹄广义上是指雁形目鸭科天鹅属的大天鹅、小天鹅和疣鼻天鹅,狭义上是指天鹅属的大天鹅。
陟,汉字。陟字骨刻文演变,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岵hù多草木的山。
扩展资料:
国风·魏风·陟岵(诗经)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白话译文
我登上那草木繁茂的高山,向老父亲所在的故乡眺望。我仿佛听到父亲一声叹息:唉!苦命的儿服役在远方,昼夜操劳没有休息的空当;还是小心保重自己身体吧,盼你早回来不要留恋他乡!
我攀到那光秃秃的高山上,向老母亲所在的故乡眺望。我仿佛听到母亲一声叹息:唉!我的小儿服役在远方,昼夜操劳没有睡觉的空当;还是小心保重自己身体吧,盼你早回来不要抛尸他乡!
我登上那高低起伏的山冈,向我兄长所在的故乡眺望。我仿佛听到长兄一声叹息:唉!我的兄弟服役在远方,昼夜操劳他的同伴也一样;还是好好珍重自己身体吧,盼你早回来不要死在他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鹆
百度百科-鹄
百度百科-国风·魏风·陟岵
5.诗经是收录的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里面为什么会有魏风
这里的魏国不是三家分晋之后的那个魏国。《诗经·魏风》中的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
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1年(一说:公元前339年)魏惠王从安邑(一说: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亦称梁国。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6.古代诗词中陟屺一词有什么来历
《诗经•魏风•陡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笺》:“孝子行役,思其父之戒,乃登 彼岵山,以遥瞻望其父所在之处。”又:“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毛诗 《笺》:“此又思母之戒,而登屺山而望之也。”陟屺,原意是指登山,有草 木之山为岵,无草木之山为屺。
《诗经•魏风•陟岵》表现的是孝子在 外思念父母之情感,后因以“陟岵”、“陟屺”喻思亲。清•黄叔琳《送孙文 博之云南省觐“此去行歌陟岵诗• 短长亭外柳如丝。”
淸•周永铨(义 卒行苦哉远征人,陟山望亲还望兄,嗟嗟行役万古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