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萨福的相关作品
有关诗人诗歌的史料同诗人的传记一样扑朔迷离。
人们只知道她是上古时代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古希腊人十分称赞她,说男诗人有荷马,女诗人有萨福,柏拉图曾誉之为”第十位缪斯”。她的诗对古罗马抒情诗人卡图卢斯、贺拉斯的创作产生过不小影响,后来在欧洲一直受到推崇。
诗人的肖像曾上过硬币。诗人的诗作大约于公元前3世纪首次辑成9卷行,但流传至今的极少,仅有一首28行的诗作保存完好,到19世纪为止,人们主要是通过其他作者的引用得以了解诗人的。
1898年学者们出土了一批含有诗人诗作残片的纸草。现代的各种版本中,诗人诗作的残片累计已达264片,但仅有63块残片包含完整的诗行,只有21块含有完整的诗节,而迄今能让我们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的近乎完整的诗作仅有4首。
第4首是2004年新发现的,这首12行的诗作是在一具埃及木乃伊上面的纸草上发现的。该诗连同牛津大学学者马丁·韦斯特的英文译文发表在2005年6月第3周出版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
萨福被冠以”抒情诗人”之名,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诗歌是由七弦琴伴唱的。萨福在技术和体裁上改进了抒情诗,成就了希腊抒情诗的转向:从以诸神和缪斯的名义写诗转向以个人的声音吟唱。
萨福留有诗歌九卷之多,但目前仅存一首完整的诗章,其余均为残篇断简。从公元前三世纪起,萨福的名字就开始出现在诗歌、戏剧和各种著述中,她逐渐被神化或丑化,按时代的需求–或被喻为第十位缪斯;或被描绘为皮肤黝黑、长相丑陋的女人。
中世纪时,因她诗篇歌咏同性之爱而被教会视为异端,将她的诗歌全部焚毁。若不是在十九世纪末一位埃及农民在尼罗河水域偶然发现纸莎草本上记载萨福的诗歌,被淹没的诗歌会更多。
但萨福的传奇始终流传着,尤其是在各代诗人们心中成为一座灯塔。
2.阿尔基洛科斯和提尔泰奥斯以及萨福的抒情诗有什么特点
比较早的抒情诗人有公元前七百年左右的阿尔基洛科斯和提尔泰奥斯。
两人均为哀歌体诗人,前者诗歌题材多种多样,有歌颂战争的诗,也有表达个人情感、讽刺时弊的诗。他的诗显露出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矛盾,据古人的说法,“强劲有力,简洁动人,有血有肉”。
同样出生在累斯博斯岛贵族家庭的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女诗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女诗人之一,萨福以写作爱情抒情诗为主,她的诗歌感情真挚热烈,语言朴素自然。但是可惜的是,这些直抒胸臆的优美诗篇在中世纪时被基督教会以有伤风化的理由查禁焚毁,以致只有残章断简传至今世。
她的诗体被后世诗人模仿,称为“萨福体”。阿拉克瑞翁的诗歌颂爱情和醇酒,后世诗人模仿他的诗体,称“阿拉克瑞翁诗体”。
品达的诗充满爱国热情和道德教训,诗风庄重,词藻华丽。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诗人把他的诗看作“崇高的颂歌”的典范,密尔顿、歌德等人都曾模仿他的风格。
3.文学作品 古希腊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个柏拉图心中最完美的国度,代表了希腊奴隶共和制的理想与期望。
《普罗米修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反抗、不屈直至妥协。 还有给你推荐女诗人萨福(Sappho,约前630或者612~约前592或者560),古希腊著名的女抒情诗人,人们只知道她是上古时代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古希腊人十分称赞她,说男诗人有荷马,女诗人有萨福,柏拉图曾誉之为“第十位缪斯”。她的诗对古罗马抒情诗人卡图卢斯、贺拉斯的创作产生过不小影响,后来在欧洲一直受到推崇。
诗人的肖像曾上过硬币。诗人的诗作大约于公元前3世纪首次辑成9卷行,但流传至今的极少,仅有一首28行的诗作保存完好,到19世纪为止,人们主要是通过其他作者的引用得以了解诗人的。
1898年学者们出土了一批含有诗人诗作残片的纸草。现代的各种版本中,诗人诗作的残片累计已达264片,但仅有63块残片包含完整的诗行,只有21块含有完整的诗节,而迄今能让我们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的近乎完整的诗作仅有4首。
第4首是2004年新发现的,这首12行的诗作是在一具埃及木乃伊上面的纸草上发现的。该诗连同牛津大学学者马丁·韦斯特的英文译文发表在2005年6月第3周出版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
萨福被冠以“抒情诗人”之名,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诗歌是由七弦琴伴唱的。萨福在技术和体裁上改进了抒情诗,成就了希腊抒情诗的转向:从以诸神和缪斯的名义写诗转向以个人的声音吟唱。
她是第一人描述个人的爱情和失恋的诗人。 萨福留有诗歌九卷之多,但目前仅存一首完整的诗章,其余均为残篇断简。
从公元前三世纪起,萨福的名字就开始出现在诗歌、戏剧和各种著述中,她逐渐被神化或丑化,按时代的需求——或被喻为第十位缪斯;或被描绘为皮肤黝黑、长相丑陋的女人。中世纪时,因她诗篇歌咏同性之爱而被教会视为异端,将她的诗歌全部焚毁。
若不是在十九世纪末一位埃及农民在尼罗河水域偶然发现纸莎草本上记载萨福的诗歌,被淹没的诗歌会更多。但萨福的传奇始终流传着,尤其是在各代诗人们心中成为一座灯塔。
萨福的诗温婉典雅,真情率性,大多以人的爱和欲望为主题——不同于她以前的诗歌是以神作为歌吟的对象——诗中充满了爱的劝喻、爱中的甜美与痛苦或两者相互交织的情愫,以及弥漫着怜悯和嫉妒的悲鸣之声。读她的诗歌,犹如冒险去远航。
萨福的诗艺很高,在目前仅存的诗篇中已经能够看出她娴熟运用暗喻(不像荷马时代多用明喻)这种现代诗歌的技巧,使诗歌形象和内在涵义更为丰富和饱满,如她描写鸽子:“它们的心渐渐冷却/任双翅垂落下来”,意象优美而凄婉,镶嵌着她难以述说的某种落寞情怀;又如上述引文中的“战车和骁骑”,除了具体所指外还暗喻着男人。 此外,有时她的诗歌又像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诗,将大自然的风物山川用来象征自己微妙心绪。
萨福的诗体是独创的。西方诗歌史上把这种诗体称之为“萨福体”。
它们是独唱形式的——荷马时代和古希腊悲剧中有许多是歌队的集体合唱——诗体短小,以抒情和倾述内心情怀为主,音节更为单纯、明澈。在“萨福体”的格律中,每一节分为四行,每一行中长短音节在相对固定中略有变化,前三行有点像荷马时代的六韵步诗体,第四行则音节简短,显得干脆明快。
相传,与萨福同时代的雅典统治者梭伦也是一位诗人,当他偶然听到萨福的诗篇时说“如果我学会了她的音律,可以死而无憾了”。 萨福的诗体类似于中国古代的词,目的在于供人弹琴咏唱,但她往往自己谱曲。
萨福不仅在技巧上创立了“萨福体”,改革了当时诗歌创作的韵律,而且与其他诗人一起,在风格上把咏唱的对象从神转移到人,并用第一人称来抒发个人的哀乐,在当时相当革新。 萨福的作品多为柔美婉约的渴求爱恋的情诗,并且常常为她的女弟子所作。
当时很多年轻女子慕名来到勒斯博岛,拜学在她门下。萨福不仅教与她们艺术,而且写给她们表达强烈爱慕的情笺。
当弟子学成离岛,嫁为人妇时,萨福还为她们赠写婚诗。古希腊盛行师生间的同性恋情,师者授业解惑,弟子以情相报,所以这些带有强烈同性恋情感的诗歌在当时不但没有遭禁,而且还广为传颂,甚至连Lesbos岛上用的货币都以萨福的头像为图案。
在萨福由于家庭原因流亡于西西里岛时,那里的居民为她竖起了雕像以表爱戴。柏拉图称萨福为“第十谬斯”,视其地位与雅典众神相当。
雅典统治者梭伦本人也是位出色的诗人,但有一回听到萨福的诗时,坚持要求学唱,并说: “只要我能学会这一首,那么死也无憾了。” 虽然萨福在当时久负盛名,据说共有九卷作品,但由于保藏不当和后来宗教压制的原因,毁损无数,流传至今的完整诗作只有一首,其它的只留下零碎的片段。
十九世纪后期,人们在尼罗河谷发掘出早至公元前八世纪的手稿,其中有一些被证实为萨福的作品。后来人们又在埃及废墟。
4.求古希腊的诗
品达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合唱琴歌的最著名的作者是职业诗人品达(公元前522?~442年)。当时,希腊盛行体育竞技,竞技活动又和敬神的节日结合在一起,品达在诗中歌颂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其他泛希腊运动会上的竞技胜利者和他们的城邦。他写过十七卷诗,只传下四卷。他的诗里有泛希腊爱国热情和道德教诲;他歌颂希腊人在萨拉米之役(公元前480年)中获得胜利;他认为人死后的归宿取决于他们在世时的行为。他的诗风格庄重,词藻华丽,形式完美。品达的合唱歌对后世欧洲文学有很大影响,在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时期被认为是“崇高的颂歌”的典范。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诗人品达 (或译品达罗斯,希腊语:Πίνδαρος / Píndaros;英语:Pindar,约公元前 522或者518 ~ 442或者438年)有 “抒情诗人之魁”之称,是希腊作家中第一位有史可查的人物。他生于古城忒拜附近的库诺斯凯法勒的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会吹笛和弹竖琴,精通诗歌格律,曾遍游希腊各大城市。品达是位职业诗人,以合唱歌著称。他的诗气势宏伟,措辞严谨有力,诗中充满生动的比喻,诗品意境都比较高,思想深邃。与他笃信宗教有关,他的诗具有某种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有些诗,尤其是中后期的诗作,晦涩难懂。品达在青年时代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代表作之一 《皮托竞技胜利者颂》第十首就是在二十岁时写成的。关于他有许多美妙的传说,其中之一讲,他的诗之所以那么动听,是因为蜜蜂在他熟睡时往他嘴上吐了蜜。品达写过各种题材的诗,尤以合唱颂歌著称。 他的诗以整个希腊民族为歌颂的主体,被誉为 “国民诗人”。相对于其他抒情诗人,品达的诗传世较多,共四十五首三千四百二十八行,主要是赞美奥林匹亚等竞技胜利者的颂歌。 [编辑本段]作品 品达的作品藏于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汇编成册:
1册 humnoi “赞美诗”
1册 paianes “阿波罗赞歌”
2册 dithuramboi “狄俄尼索斯赞歌”
1册 prosodia “前奏”
3册 parthenia “少女之歌”
1册 huporchemata “舞曲”
1册 enkomia “颂歌”
1册 threnoi “挽歌”
4册 epinikia “胜利曲”
其中只有胜利曲被完整保留了下来。
作品在线欣赏: http://www.lyrist.org/ms/xila/pindaros.htm
5.古希腊的文学作品
羊皮纸是制作书本或提供书写的一种材料。最好的羊皮纸称做犊皮纸vellum,往往被拿来用在最重要的书籍抄写上。 羊皮纸(Parchment)一词来自希腊化时期文化中心之一的帕珈马(pergamon,今日土耳其之Bergama)。可见古希腊的文学作品是用羊皮纸书写的;
芦苇笔是用芦苇作成的书写工具,是西方书法的一种古老工具,历史非常悠远。远至美索不达米亚时代的楔形文字,就是用芦苇笔在黏土上写成的。后来苏美人将芦苇笔改良,将书写的那一端以三个大斜切面削尖,简易的芦苇笔大至就成形了。它是后世(公元700年)鹅毛笔和钢笔的前身。埃及出土的文物中,也有芦苇笔和装笔的盒子,表示芦苇笔不仅用来写在黏土上,也写在埃及的莎草纸上。
6.诗歌欣赏简论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
《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朝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
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7.成功的诗歌鉴赏
诗题叫“成功”,而诗之内容实乃是“成功的况味”。
成功乃一客观现实,况味则是人们的主观感受,是现实于主体的映射。狄金森虽为一女诗人,其诗也确具女性纤细精微、柔情缠绵之特色,但这一首哲理诗,则显示了狄诗风格的另一面——取意甚高,取境甚阔,极具张力,颇有中国古哲人之风味。
诗歌最大特色即在于其相反相成的手法。成功与从未成功,甘酿与最苦的滋味,胜利与失败,皆是完全相反者。
可是失去了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其另外一方也便失去了意义。这与中国道家思想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曾在其《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任何一方,都需经由另外一方去体会,这不是宇宙普遍的哲理么?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成功只有在从未成功者那儿才会得到珍惜,屡屡成功者,对成功的感觉早已麻木。
今日掌握胜利之旗者,反不如战败者对胜利之体会更为深刻。但是,这些不凡的诗句,还蕴藏着些什么呢?难道仅仅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也许你就会体会到诗歌更多的内蕴。
诗歌是不是也意味着,人们总是羡慕未有的、得不到的东西,而忽视已经在手的眼前的一切?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都只珍惜生命中的第一次?因为只有在第一次前,我们才从未拥有,才让人有如此强烈的渴望。狄氏另有一名诗《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正可用作印证,其诗写道:“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然后,把门紧闭/她神圣的决定/再不容干预……我知道她从一个民族众多的人口/选中了一个/从此封闭关心的阀门/像一块石头。”
这不正是“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么?于是,我们又不得不回到老子。老子以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见尽诸色、听惯诸音、尝遍诸味者,反而丧失了对色、音、味的内涵的真正把握能力。
换言之,只有从未经由外物之熏染,保持心灵之纯净空虚,才能不失其对外物的感受能力。所以,老子又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诗歌末节写“无缘的耳旁/进发出远处凯旋的乐声/分外地痛心而响亮”,不正是一绝妙的注释1/诗歌是不是也意味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直成功者,又怎能体会成功带给人的快乐?当我们一直处在某一种状态中,对其感觉便会愈益麻木,无法认知自己,也无法对那一状态做出准确的把握。俗话说,身在福中不知福。
其实同样的,身在苦中我们也会习惯于苦。所谓“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正是诗歌中又一隐含着的哲理思考。
诗歌是不是还意味着,想象总是超越现实,总是比现实给人的心灵以更大影响?未发生的希望的甜美,是加倍的甜美;而未发生的恐惧,则是加倍的恐惧。未来所蕴含的想象空间,比天更高,比海更阔,正可供狄金森这一想象诗人以自由的驰骋。
虽然狄诗内蕴丰富,感情炽烈,但她一生却是孤寂自守,过着修女般的生活,数十年来几乎足不出户。心灵与现实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因而诗人孤寂的心灵特别渴求一种超乎寻常的大美,一种不染尘俗的真爱,一种能慰藉心灵的巨大成功。当然,诗歌往往是诗人的一种自我排遣与自我解释,是一种关于自身生存状态的证明方式。
在狄氏这里,此诗在表达了其对成功渴望的同时,也正是为自己足不出户所寻找到的(也许是在潜意识里)一种生存依据:足迹遍及世界者,对世界的感悟未必更多;在红尘间翻翻滚滚、尝尽人生百味者,也未必便洞悉人生之况味。让我们再一次用老子之言来作为印证,这位中国古哲说:“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不是正可解释狄氏的生平与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在读狄诗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能不断发现诗人幽寂的身影与跳荡的心灵。如今,狄氏自是声名赫赫,可在她活着的时候,却可说是个不成功者。
如今留下了近两千首诗作的伟大诗人,生前却只发表过寥寥数篇,且都未引起什么反响。事业如此,爱情亦然。
心中之真爱难以化成现实中的一生携手,萨福以来最伟大的爱情诗人,却是终身的孤寂不偶。如此巨大的反差,不正像极诗中所表现的似是绝不相容而事实又已水乳交融的正反两极?中国诗人谢婉莹(冰心)女士也有一首写成功的诗,不妨作个简单的比较。
冰心的小诗题目叫《成功的花》,很短小,其诗如下:“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显然,狄诗重在成功之况味,谢诗则重在成功之不易;两诗皆用对比法,在狄诗是“现实与想象”,在谢诗则是“现在与过去”;狄诗沉重而激越,谢诗清新而明丽。
两诗虽表现手法不同,诗中心态也各异,但都不失为哲理诗中之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