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丝衣翻译与赏析

我参考资料的,应该不会错.翻译: 祭服洁白多明秀,戴冠样式第一流.从庙堂里到门内,祭牲用羊又用牛.大鼎中鼎与小鼎,兕角酒杯弯一头,美酒香醇味和柔.不喧哗也不傲慢,保佑大家都长寿.鉴赏 《毛序》谓此篇主旨是“绎”.“绎”即“绎祭”,语出《春秋·宣公八年》:“壬午,犹绎.”周代的祭祀有时进行两天,首日是正祭,次日即绎祭,也就是《谷梁传》所说的“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此诗未有“绎祭”字样,《毛诗序》应是推测;但从诗的内容看,这个推测还是有根据的,所以尽管有人责难,但一般还是为后人所接受. 首二句言祭祀之穿戴.穿的是丝衣,戴的是爵弁.丝衣一般称作纯衣,《仪礼·士冠礼》:“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郑玄注:“纯衣,丝衣也.”弁即爵弁,“其色赤而微黑”(《仪礼·士冠礼》郑玄注),与白色的丝衣配合,成为祭祀的专用服饰.《礼记·檀弓上》曰:“天子之哭诸侯也,爵弁绖缁衣.”《毛诗序》可能就是根据这两句诗而断定此篇与祭祀有关.“俅俅”毛传训为“恭顺貌”,而《说文解字》曰:“俅,冠饰貌.”《尔雅》亦曰:“俅俅,服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上文紑为衣貌,则俅俅宜从《尔雅》、《说文》训为冠服貌矣.”马瑞辰的意思是首句的“紑”既为丝衣的修饰语,则二句的“俅俅”与之相应当为弁的修饰语,故训为冠饰貌,而不训恭顺貌. 三、四句言祭祀之准备.“自堂徂基”点明祭祀场所.“基”通“畿”,指庙门内.这个地方又称作“祊”(崩).《礼记·礼器》:“设祭于堂,为祊乎外.”郑玄注:“祊祭,明日之绎祭也.谓之祊者,于庙门之旁,因名焉.”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王禘》:“求之或于室,或于祊也.于室者,正祭;于祊,绎祭.”这是正祭与绎祭区别之所在.《毛诗序》或许就是据此推断此篇是“绎”.羊、牛是用作祭祀的牺牲,《小雅》有一篇《楚茨》,描写得更具体:“絮(洁)尔牛羊,以往烝(冬祭)尝(秋祭).或剥或亨(烹),或肆(摆出)或将(端进).祝(太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刘向《说苑·尊贤》云:“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 五、六句言祭祀之器具.鼎是古代的炊具,又是祭祀时盛熟牲的器具.此处无疑用作后者.鼐和鼒其实也是鼎,只是大小不同.鼐最大,用以盛牛,《说文解字》:“鼐,鼎之绝大者.”段玉裁注:“绝大谓函牛之鼎也.”鼎次之,用以盛羊,鼒最小,用以盛豕.陈奂《诗毛氏传疏》曰:“上句‘堂’、‘基’、‘羊’、‘牛’以内外小大作俪耦,至本句变文.”也就是说,由上句的从小及大,变为此句的从大及小.“兕觥”又称爵,《诗毛氏传疏》:“兕觥为献酬宾客之爵,绎祭行旅酬(祭礼完毕后众人聚在一起宴饮称为‘旅酬’),故设兕觥焉.” 最后三句言祭后宴饮,也就是“旅酬”.这里突出的是宴饮时的气氛,不吵不闹,合乎礼仪.《小雅·桑扈》最后一章:“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通‘匪’)交(儌)匪敖,万福来求(聚).”与这三句正可互相印证.。

2.齐曰紫衣,与子同袍.在别人的QQ个人签名里有这样一句话,但我不知

这是诗经,这说的是军人之间的友情。“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我愿意和你共穿袍衣”。很直白的,就像两个哥们间说话一样。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的大意是: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诗的背景,是西周的幽王(为了美女褒姒烽火戏诸侯的那位先生)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望给个好评 谢谢

3.哪位知道”江上遗佩”的故事出自哪

出自《诗经》

有一翩翩公子在河边游玩,见到一个紫衣女子与一红衣女子两人姗姗而来,心生仰慕想要上去攀谈却又不敢,岂料那红衣女子走过之后又蓦然回首,向他嫣然一笑,这一笑千娇百媚,顿时让这书生从头上笑没了三魂,从脚上笑没了六魄。他忙在女子背后追赶,走了很远见两个女子停住脚步,红衣女子回头的眼神满是旖旎。

他向两个女子恭敬行礼:“小生在江边偶遇两位佳人,也不敢有什么大奢望,只盼两位能为小生留下一点什物,以为想念,他日小生垂垂老矣也能向子孙夸耀,我曾在年轻时见到过仙女临凡,蒙她青睐赐我礼物。”

两女相视而嘻,红衣女子说:“姐姐,既是人家要对子孙夸口的,你还是给他点什么东西好了。”紫衣女子更是腼腆,低下头来悄声说:“我有什么东西给他?还是你给好了。”

红衣女子咯咯笑着,从紫衣女子身上解下一只玉佩递与公子,笑道:“公子多情,晚上休息时最好戴着这玉。”说罢自知失言,满脸羞红扯起紫衣女子就走,公子如痴如醉,恍若隔世,再看时两女子飘飘渺渺已不知所踪。

远处传来女子歌声:“我有玉佩,遗我佳生,你当思我,自始至终。”歌声飘渺,余音缭绕。

意思是:美人只扔下了佩玉,却拿走了男人的心,从此男人就魂牵梦绕,看着一湾河水,生出无限的情思。

4.请写出古语中的颜色代词

1,黯 形声字.从黑,音声.本义是:“深黑色”.《说文》:“黯,深黑色也.”《广雅》:“黯,黑也.”《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常泛指黑色. 2,赫 会意字.从二赤.《说文》:“赫,火赤貌.”火赤.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现在仍有“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等词语. 3,黛 形声字.从黑,代声.《说文》:“黱,画眉也.从黑,朕声.”“黱”也写作“黛”.锴本作画眉墨.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后来泛指“青黑色 ”,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 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本义是:“黑色”.《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后经常表示“黑色”.如“黑洞洞”“黑暗”等. 5,红 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本义是:“粉红色.”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 6,绯 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本义是“(帛)红色”.《说文新附》:“绯,帛赤色也.”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 ”,如韩愈《送区弘南归》:“佩服上色紫与绯.”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赤 会意字.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说文》:“赤,南方色也.”《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后指“红色”,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8,朱 指事字.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如《韩非子·十过》:“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古代又称“朱”为正色,如“朱门”“朱红”等 . 9,丹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矿井形,里边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里有丹砂.《说文》:“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本义是“辰砂,朱砂”.后表示“红色,赤色”.《周礼·考工记》:“染羽以朱湛丹秫.” 10,蓝 形声字.从艹,监声.本义是:“蓼蓝”.《说文》:“蓝,染青草也.”蓝在上古汉语中并不表示颜色,一般都是表示染料“蓼蓝”,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表示蓝色的形容词是“青”.“蓝”表示颜色是后起义,指“暗蓝色”.如杜甫《冬到金华山观》:“上有蔚蓝天.”现在仍有“蓝天”“蔚蓝”等词语. 11,绿 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录声.《说文》:“绿,帛青黄色也.”本义是:“青中带黄的颜色”.如《楚辞·橘颂》:“绿叶素荣.”后也用来表示“乌黑色 ”,如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绿云: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现在仍有“碧绿”“翠绿”“绿树”等词语. 12,白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说文》:“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 古人还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本义是:“白颜色”.如《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13,黄 象形字.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是:“蝗虫.”后常指:“黄色”.《说文》:“黄,地之色也.”《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14,褐 形声字.从衣,曷声.《说文》:“褐,编枲袜.”(枲:粗麻.)本义是:“用粗麻织成的袜子”.后表示“黄黑色” ,如白居易《三适赠道友》:“褐绫袍厚暖.”现在仍有“褐煤,褐铁矿”等词语. 15,灰 会意字.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说文》:“灰,死火余烬也.”本义是:“火灰”.后指“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 16,绛(绛) 形声字.从糸,夅声.《说文》:“绛,大赤也.”本义是:“大红色”,《广雅》:“纁谓之绛.凡九旗之帛皆用绛.”(纁:红色)后表示“深红色”.如《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为兵作绛衣行縢.”(行縢:绑腿.) 17,紫 形声字.从糸,此声.《说文》:“紫,帛黑赤色也.”本义是“紫色”,也就是“蓝和红组成的颜色”.后常指“紫色”,如《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现在仍有“紫棠色”(黑里带红的颜色)等词语. 18,彤 会意字.从丹,从彡.丹就是丹砂.彡表示装饰.本义是:“彩色装饰”.《说文》:“彤,丹饰也.”《荀子·大略》:“诸侯彤弓.”(按:“丹漆也.)本来是动词,后用作形容词指“朱红色”,如 《书·顾命》:“麻冕彤裳.”《诗·邶风·静女》:“贻我彤管.”现在仍有“彤日”“彤云”“红彤彤”等词语. 19,青 会意字.从生,从丹.金文字形上面是个“生”字;下面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青”是汉字部首。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