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孝孺豫让论阅读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豫 让 论方孝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①,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

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馀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②,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覥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噫!注:①指预让剑斩赵襄子的衣服,几次跳起来呼喊上天。预让原来跟随中行氏,后中行氏被灭,预让跟随智伯,赵襄子责备他的就是这一点。

②韩康、魏献:均为春秋战国之交晋国的卿。③覥(tiǎn)然:厚着脸皮。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 名:称作B.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 事:侍奉C.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骄:骄傲D.国士之报,曾若是乎 曾:竟然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俾身全而主安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B.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 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C.我故以众人报之 未闻以国士待之也D.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 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士君子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却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是一种钓名沽誉的行为。 B.预让不为中行子而死却为智伯而死,那是他认为中行子以普通人待他,智伯以国士待他。

C.段规、任章、郄疵都没有得到国士的待遇,但他们都忠于其主人,是作者眼里真正的国士。D.作者认为,在智伯贪婪荒淫之时,如果预让能不断地进谏,一定会采纳,从而避免灭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2)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3)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

2.《方孝孺豫让论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豫让①论方孝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覥然②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噫!——选自《古文观止》【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前435)年,赵、韩、魏共灭智氏。

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被捕,后伏剑自杀。

②覥tiǎn然:羞愧貌。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国士,济国之上也 济:救助,帮助。B.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 列:官职、职位。

C.既名知己 名:(被)称作D.豫让固不足以当矣 当:抵得上。 3。

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 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一项是( )(3分)①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②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③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④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⑤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⑥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以“国士”作为全文立骨字眼,采用对比的手法对豫让进行了冷静深入的剖析,观点独到,说理透辟,评论有分寸,抑扬得体。 B.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是袖手旁观、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仍不配为“国士”之称。

C.段规、任章、郄疵三人,没听说谁对他们待以国士。 段规和任章劝其主君欲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郄疵的进谏和忠告,其主君智伯固然没听,但就郄疵而言,大可问心无愧的。

他们均堪称忠臣义士。D.作者虽然责备豫让不能事先进谏,尽臣子之道,不足以称为国士,但在篇末还是对豫让赞赏有加,认为他远远强于那些朝为仇敌暮为君臣的厚脸皮者。

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别赋》诗句及其解析

别赋黯然销魂者(1),唯别而已矣。

况秦吴兮绝国(2),复燕宋兮千里(3)。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蹔起(4)。

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

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5),棹容与而讵前(6),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7),横玉柱而沾轼(8)。

居人愁卧,怳若有亡(9)。日下壁而沉彩(10),月上轩而飞光。

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11)。巡曾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12)。

知离梦之踯躅(13),意别魂之飞扬(14)。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15):至若龙马银鞍(16),朱轩绣轴(17),帐饮东都(18),送客金谷(19)。

琴羽张兮箫鼓陈(20),燕赵歌兮伤美人(21);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22)。惊驷马之仰秣(23),耸渊鱼之赤鳞(24)。

造分手而衔涕(25),感寂漠而伤神(26)。乃有剑客惭恩(27),少年报士(28),韩国赵厕(29),吴宫燕市(30),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31),抆血相视(32)。

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33),非买价于泉里(34)。

金石震而色变(35),骨肉悲而心死(36)。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37)。

辽水无极(38),雁山参云(39)。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日出天而耀景(40),露下地而腾文(41),镜朱尘之照烂(42),袭青气之烟煴(43)。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44)。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45)。视乔木兮故里(46),决北梁兮永辞(47)。

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可班荆兮赠恨(48),惟尊酒兮叙悲(49)。

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50)。

又若君居淄右(51),妾家河阳(52)。同琼佩之晨照(53),共金炉之夕香(54),君结绶兮千里(55),惜瑶草之徒芳(56)。

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57)。春宫閟此青苔色(58),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59),冬釭凝兮夜何长(60)!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61)。

傥有华阴上士(62),服食还山(63)。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64)。

守丹灶而不顾(65),炼金鼎而方坚(66),驾鹤上汉,骖鸾腾天(67)。暂游万里,少别千年(68)。

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69)。下有芍药之诗(70),佳人之歌(71)。

桑中卫女,上宫陈娥(72)。春草碧色,春水渌波(73),送君南浦(74),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75),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是以别方不定(76),别理千名(77),有别必怨,有怨必盈(78),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79)。虽渊云之墨妙(80),严乐之笔精(81),金闺之诸彦(82),兰台之群英(83),赋有凌云之称(84),辩有雕龙之声(85),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1-2]白话译文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啊。

何况秦国吴国啊是相去极远的国家,更有燕国宋国啊相隔千里。有时春天的苔痕啊刚刚滋生,蓦然间秋风啊萧瑟初起。

因此游子离肠寸断,各种感触凄凉悱恻。风萧萧发出与往常不同的声音,云漫漫而呈现出奇异的颜色。

船在水边滞留着不动,车在山道旁徘徊而不前,船桨迟缓怎能向前划动,马儿凄凉地嘶鸣不息。盖住金杯吧谁有心思喝酒,搁置琴瑟啊泪水沾湿车前轼木。

居留家中的人怀着愁思而卧,恍然若有所失。映在墙上的阳光渐渐地消失,月亮升起清辉洒满了长廊。

看到红兰缀含着秋露,又见青楸蒙上了飞霜。巡行旧屋空掩起房门,抚弄锦帐枉生清冷悲凉。

想必游子别离后梦中也徘徊不前,猜想别后的魂魄正飞荡飘扬。所以离别虽给人同一种意绪,但具体情况却不相同:至于像高头骏马配着镶银的雕鞍,漆成朱红的车驾饰有采绘的轮轴,在东都门外搭起蓬帐饯行,送别故旧于金谷名园。

琴弦发出羽声啊箫鼓杂陈,燕赵的悲歌啊令美人哀伤;明珠和美玉啊艳丽于晚秋,绫罗和纨绮啊娇媚于初春。歌声使驷马惊呆地仰头咀嚼,深渊的鱼也跃出水面聆听。

等到分手之时噙着泪水,深感孤单寂寞而黯然伤神。又有自惭未报主人恩遇的剑客,和志在报恩的少年侠士,如聂政击杀韩相侠累、豫让欲刺赵襄子于宫厕,专诸杀吴王、荆轲行刺秦王,他们舍弃慈母娇妻的温情,离开自己的邦国乡里,哭泣流泪地与家人诀别,甚至擦拭泪血互相凝视。

骑上征马就不再回头,只见路上的尘土不断扬起。这正是怀着感恩之情以一剑相报,并非为换取声价于黄泉地底。

钟磬震响吓得儒夫脸色陡变,亲人悲恸得尽哀而死。有时候边境发生了战争,挟带弓箭毅然去从军。

辽河水一望无际,雁门山高耸入云。闺房里风晴日暖,野外道路上绿草芬芳。

旭日升临天际灿烂光明,露珠在地上闪耀绚丽的色彩,透过红色的雾霭阳光分外绚烂,映入春天草木的雾气烟霞弥漫。手攀着桃李枝条啊不忍诀别,为心爱的丈夫送行啊泪水沾湿了衣裙。

至于一旦到达绝远的国度,哪里还有相见的日期。望着高大的树木啊记下这故乡旧里,在北面的桥梁上啊诀别告辞。

送行的左右仆从啊魂魄牵动,亲戚宾客啊落泪伤心。可以铺设树枝而坐啊把怨情倾诉,只有凭借杯酒啊叙述。

4.《“豫让者,晋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识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①,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范氏、中行氏:春秋时晋国大夫,与智伯、赵、韩、魏合称“晋国六卿”。 16.对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问涂厕之刑人执:抓住B.委质而臣事襄子 质:作人质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D.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 掩:遮掩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以刺襄子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B.何乃残身苦形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名既成矣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D.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18.下列各项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豫让曾事奉范、中行氏,得不到重用,而在智伯处受到尊宠。

文章开篇便挑明了豫让与智伯的关系,为下文剌杀赵襄子作了铺垫。B.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

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C.豫让两次刺杀前的准备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第一次甘为“刑人”,第二次更是不惜毁容自残。

这都说明了豫让报仇意志坚定,不惜牺牲,用尽一切手段。D.赵襄子与豫让虽为敌对双方,但更是一对知己。

赵襄子明知豫让是刺客,却为其忠义所感动;豫让虽欲刺杀赵襄子,实则为了彰显为人臣的忠义,赵襄子的死并不是他的目的。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2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3分)②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4分)参考答案:16.B(质:归顺称臣,此处指事奉赵襄子)17.A(A项:介词,用、拿的意思。

B项:表转折;表承接。 C项:已经;既……终,类同于“既……又”,表并列的连词。

D项:表判断,“就是”的意思;表承接,就)18.C(“不考虑手段”理解错误,比如豫让对他朋友就说,假装亲近赵襄子,借机杀他会更有机会。豫让就表示这是不忠的行为,坚决反对)19.(3分)(断错一处扣1分,“//”属于可断可不断之处,断了不扣分)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20.(7分)①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赴死,女子为欣赏自己的人打扮。(“说”,“容”各一分,句子通顺1分)②然而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以自己的行为使后世对待自己的君主怀有二心的人臣感到羞愧。

(“所以”,“以愧”中的“以”,“愧”的使动用法各占1分,句子通顺1分)参考译文: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

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

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

5.豫让者,晋人也

豫让是春秋晋国人.侍奉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后来,赵襄子联合韩、魏二家,消灭智伯。豫让便逃到了山中,他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为赏识自己的人,不惜牺牲性命,就好像一个女子,应该为喜欢她的人,做最美丽的装扮。现在智伯赏识我的才能,我一定要以死为他报仇。”.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装作修理厕所,他的衣服里面藏着一把匕首,想以此刺杀赵襄子。可是赵襄子在上厕所时,突然有所警觉,派人询问修厕所的人。找到了豫让,豫让说:“我想为智伯报仇!”赵襄子的左右随从原想杀他,可襄子却说:“智伯死了之后没有后代为其报仇,但他的臣子却想要为他报仇,这个臣子真是普天之下的有才能,有义气的人啊。”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他的朋友哭着劝他:“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装投靠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重用、亲近你,那你岂不就有机会报仇了吗?何必要这样虐待自己呢?”豫让却说:“如果我向赵襄子投诚,我就应该对他忠诚,绝不能够虚情假意,用这种卑鄙的手段。”豫让还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复仇的使命。

有一次,机会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的时候刺杀他。赵襄子的马却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捉了豫让后,赵襄子责备他说:“你以前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灭了他们,你不但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么,现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为什么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时候,他们根本都不重视我,把我当成一般人;而智伯却非常看重我,把我当成最优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报仇不可!”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慨,便说:“你对智伯,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而我,也放过你好几次。这次,我不能再释放你了,你好自为之吧!”豫让知道这一次是非死不可,于是就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一个心愿,将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有遗憾。”赵襄子答应这样的要求,豫让拔剑刺断了衣服,然后就自杀了。整个赵国的有才能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都为他痛哭流涕。[3]

6.名言佳句 赏析 赏析要200字 有人知道没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释义】两千六百多年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说过这样一段话:“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在管仲的治理下,当时的齐国经济得到了傲视其它各路诸候的飞快发展,为齐桓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以食为天”也成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特别是在饥荒的年代,这句名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饥饿与穷困逐渐离我们远去,“民以食为天”的现实意义也随之减弱。

汉朝司马迁在写《史记—货殖列传》时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如今的形势之下,管仲这段有关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再次受到关注。有人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怪现象与不良风气发出了“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的感叹。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赵策)

【释义】士:男人。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悦:即喜欢、欣赏的意思。悦已:就是使自己高兴。意为,自己心爱的人。容:作动词用,修饰、打扮。这句话的意思是:女人为欣赏自己,自己心爱的人(这里专指男人)而妆扮自己,使得自己更显得容光焕发。男人为赏识自己的人而效死。

语出《战国策·赵策》:“晋阳之孙豫让事知伯,知伯宠之,及赵襄子杀知伯,豫让逃山中,曰:‘嗟呼!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矣。’”后来,他变易姓名,漆身吞炭,使人认不出自己,但几次刺赵襄子,都被赵襄子发现了,赵襄子因为他是义士而没有杀他。最后一次刺杀赵襄子,赵襄子说:“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原来范、中行氏并不是豫让的知己,只有知伯,把他看作国士,才是他的真正知己,所以他要用死来报答。

这句话,成为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信条,它反映了因为知音难得,人们为了报答知己,虽万死不辞的精神。尤其是知识分子,一方面是洁身自好,“凤非梧桐不栖”;一方面是士为知己者死,如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辅佐后主,鞠躬尽瘁,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向往、倾慕的典范。

7.《豫樟颂》背景介绍,以及诗句解析与注音只要这一点:下贯金壤,上

xia guan jin rang,shang long chi xiao,pan bo guang jie,shao se zeng qiao。

qi nian nai ji,fei ri zhong zhao。向下贯通金黄色的土壤一直到地下很深的地方。

向上撑开的枝叶能遮盖云天。【金壤,黄色的土壤。

赤霄,红色云彩,代指天空。】一层层的枝干像一层层的盘子一样,枝干交叉像结网一样。

层层叠叠的茂盛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 【曾乔和盘薄是一个意思的两个说法。

曾乔 一层层很茂盛的样子。区别在于广结和稍瑟。

广结是用眼睛看,稍瑟是用耳朵听。】据说七年才能长成这个样子,不是一个早餐就能长出来的。

【乃,才。终朝,一个早上】从赤霄和非日终朝来看,有可能描写的时间是定在早晨。

8.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豫让论      方孝孺士君子

试题答案:小题1:A小题2:D小题3:A小题4:(1)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足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诚恳地劝告(“厌:贪心不足”;“陈力就列: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谆谆然:诚恳地”各1分,句意1分)(2)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若然、虽死犹生、胜各1分,句意1分)(3)但是那种早上还是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着面孔而自鸣得意的人,又成为豫让的罪人了。

(“腆然、自得、又让之罪人也”各1分,判断句式1分)。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