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雅·生民的作品鉴赏
中国传统诗歌源远流长,但以叙事为主的史诗却一向不发达,因此《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几篇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便受到今人的充分关注。
《大雅·生民》就是这样的作品。此诗是一首周人叙述其民族始祖后稷事迹以祭祀之的长诗,带有浓重的传说成分,而对农业生产的详细描写,也反映出当时农业已同畜牧业分离而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事实。
诗共八章,每章或十句或八句,按十字句章与八字句章前后交替的方式构成全篇,除首尾两章外,各章皆以“诞”字领起,格式严谨。从表现手法上看,它纯用赋法,不假比兴,叙述生动详明,纪实性很强。
然而从它的内容看,尽管后面几章写后稷从事农业生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却仍不能脱去前面几章写后稷的身世所显出的神奇荒幻气氛,这无形中也使其艺术魅力大大增强。诗的第一章写姜嫄神奇的受孕。
这章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履帝武敏歆”,对这句话的解释众说纷纭,历来是笺注《诗经》的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毛传把这句话纳入古代的高禖(古代帝王为求子所祀的禖神)祭祀仪式中去解释,云:“后稷之母(姜嫄)配高辛氏帝(帝喾)焉。
……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鸟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郊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dú),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也就是说高辛氏之帝率领其妃姜嫄向生殖之神高禖祈子,姜嫄踏着高辛氏的足印,亦步亦趋,施行了一道传统仪式,便感觉怀了孕,求子而得子。
唐代孔颖达的疏也执此说。但汉代郑玄的笺与毛传之说不同,他主张姜嫄是踩了天帝的足迹而怀孕生子的。
云:“姜嫄之生后稷如何乎?乃禋祀上帝于郊禖,以祓除其无子之疾,而得其福也。帝,上帝也;敏,拇也。
……祀郊禖之时,时则有大神之迹,姜嫄履之,足不能满履其拇指之处,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于是遂有身。”
这样的解释表明君王的神圣裔传来自天帝,是一个神话。然在后世,郑玄的解释遭到了王充、洪迈、王夫之等人的否定。
现代学者闻一多对这一问题写有《姜嫄履大人迹考》专文,认为这则神话反映的事实真相,“只是耕时与人野合而有身,后人讳言野合,则曰履人之迹,更欲神异其事,乃曰履帝迹耳”。他采纳了毛传关于高禖仪式的说法,并对之作了文化人类学的解释:“上云禋祀,下云履迹,是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
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曰‘履帝武敏歆’,犹言与尸伴舞而心甚悦喜也。
‘攸介攸止’,‘介’,林义光读为‘愒(qí)’,息也,至确。盖舞毕而相携止息于幽闭之处,因而有孕也。”
闻一多的见解是可取的。还有两点:一、足迹无非是种象征,因此像王夫之等人那样力图在虚幻和事实之间架桥似乎是徒劳的。
二、象征的意义是通过仪式的摹仿来完成的,舞蹈之类都是摹仿仪式,而语言本身也可以完成象征的意义,如最初起源于祭仪的颂诗;正是由于语言的这种表现能力的扩张,神话才超越了现实,诗歌乃具有神奇的魅力。诗的第二章、第三章写后稷的诞生与屡弃不死的灵异。
后稷名弃,据《史记·周本纪》的解释,正是因为他在婴幼时曾屡遭遗弃,才得此名。此篇对他三次遭弃又三次获救的经过情形叙述十分细致。
第一次,后稷被扔在小巷里,结果是牛羊跑来用乳汁喂养了他。第二次,后稷被扔进了大树林,结果正巧有樵夫来砍柴,将他救出。
第三次后稷被扔在了寒冰之上,结果天上飞来只大鸟,用温暖的羽翼覆盖他温暖他。初生的婴儿经历了如此大的磨难,终于哇哇哭出了声,声音洪亮有力,回荡在整条大路上,预示着他将来会创造辉煌的业绩。
那么,对于后稷遭弃这一弃子之谜,历代经史学家有许多解释。贱弃说在鲁诗中就已产生,刘向《列女传》和郑玄笺都执此说。
另一较早的说法是遗腹说,首先由马融提出。此后,苏洵持难产说,朱熹持易生说,王夫之持避乱说,臧琳持早产说,胡承珙持速孕说。
另外又有晚生说、怪胎说、不哭说、假死说、阴谋说等等。近世学者则多从民俗学角度出发,各倡轻男说、杀长说、宜弟说、触忌说、犯禁说等。
英雄幼时蒙难是世界性的传说故事母题,一连串的被弃与获救实际上是仪式性的行为。古代各民族中常有通过弃置而对初生婴儿体质作考验或磨练的习俗,这种做法名为“暴露法”(Infantexposure),弃子传说则是这种习俗遗迹的反映,弃子神话正是为了说明一个民族的建国始祖的神圣性而创造的,诞生是担负神圣使命的英雄(具有神性)最初所必经的通过仪式,他必须在生命开始时便接受这一考验。
而所有的弃子神话传说都有这么一个原型模式:一、婴幼期被遗弃;二、被援救并成长为杰出人物;三、被弃和获救都有神奇灵异性。此诗第三章中的弃子故事,自然也不例外。
这一章除了叙事神奇外,笔法也可圈可点,对此前人也有所会心,孙鑛说:“不说人收,却只说鸟去,固蕴藉有致。”俞樾说:“初不言其弃之由,而卒曰‘后稷呱矣’,盖设其文于前,而著其义于后,此正古人文字之奇。”
(均见陈子展《诗经直解》引)诗的第四至第六章写后稷有开发农业生产。
2.求诗经《生民》全文译文
初生周人的祖先,就叫做姜嫄。
怎样出生这个人,先行祭祀注重礼仪,以求消除不育之灾。践踏天帝足迹身心有感,独自居处注意休息。
妊娠之后严肃又恭敬,又生儿子又养育,这个婴儿叫后稷。 怀孕足月时间够,头胎生下很顺当。
产门衣胞均不裂,无灾无害人平安,真是上天大显灵异。天帝很安宁,安享祭祀,安然生下儿子。
将他丢在小巷里,牛羊庇乳他不死。将他丢在树木间,巧遇伐木又过关。
将他丢在寒冰里,鸟翼覆盖温暖他。木鸟飞开时,后稷哇哇哭。
哭声又长且又大,声音充满道路上。 后稷刚刚会爬行,就能有识又知意,已能自己找食物。
他种植的大豆,长势茂盛质量好。禾穗饱满又美好,麻麦茂密长得高,木瓜小瓜硕果累累。
生民 传说,世界上最初只有一位女子——姜媛。 姜媛,是天帝创造出与自己相似而又相补的人。
那时的世界是天帝创造给飞禽走兽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寒风、骤雨、大雪经常,火灾、水灾不断,各种动物适者生存——只有这样,飞禽才飞得更高,走兽才走得更快。姜媛也只有在那种环境中风餐露宿。
姜媛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孤独。鱼有鱼言,鸟有鸟语,可是姜媛却不懂他们的语言,只能耐心地聆听它们彼此的谈话;每每看到成群的鱼儿在河中嬉戏、成群的鸟儿在空中翱翔,她就想:要是自己也变成一条鱼或一只鸟就好了,这样她就可以不再形单影只,不再无依无靠;每每看到捕食回来的鸟儿给自己的小鸟喂食的时候,小鸟们各个争先恐后地伸出头来,争抢鸟妈妈嘴里的小虫儿,她就想:要是自己也变成一条鱼或一只鸟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孩子,每日辛勤地哺育他们。
姜媛拥有自己的孩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她日夜进行祭祀,乞求天帝,赐给自己一个孩子。 一日,正当她祈祷之时,风雨大作,闪电交加,所有飞禽都躲进了自己的窝里,所有的走兽都藏进了自己的洞中。
在那最亮的一道闪电划过那漆黑的夜空的时候,天帝显灵了。天帝对姜媛说:“你的祈祷我都听见了,但是我不能实现你的愿望,因为你,只是我的作品。
我,只有我,才有创造人的权力!你可以提出除此以外的任何要求,我都可以因你是我最美的作品而满足你。” “可我并没有什么别的要求,我的愿望只有一个——像鸟妈妈一样,哺育自己的小鸟。
为什么只有天帝才有创造人的权力?那些飞禽走兽不是一样生儿育女,繁衍着自己的种群?” “你和他们是不同的,你知道吗?你,是与我天帝相似,相补的,是我最成功的作品。对他们来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繁衍后代,而你,是有智慧的,对你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吸收天地的灵气,最终就可以可我一样,变为神灵,无悲无乐,无喜无怒,长生不老。”
“我并不明白,那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不愿吸收什么灵气,更不想做什么神仙,形单影只,孤孤单单。我只想做个母亲,哪怕只有一天,我也满足了!” 天帝冷漠的心隐隐动了一下,但这一动并未对他的冷漠产生任何影响。
这一动转瞬即逝,随之而来的是愤怒,他没想到自己的作品竟然会如此反驳自己,并对自己如此不屑! “你的意思是,即使失去生命你也不怕?” “对,只要做过的母亲,我死而无憾。” 天帝不置可否地离开了。
其实,他已经做出了决定——惩罚这个叛逆者。 大雨后的清晨,地上泥泞不堪,姜媛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有那么一刹那,她踩到了天帝留下了脚印,就这样受了孕。她知道自己有的孩子,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天帝成全了她的愿望,赐给她的福旨。
每天,姜媛和肚子里的孩子一起在树林里散步,看看小鸟、小虫,瞧瞧绿树和五颜六色的鲜花。 每天,姜媛和肚子里的孩子一起在树林里捡拾草籽,采摘鲜花和鲜美的蘑菇。
每天,姜媛和肚子里的孩子一起在小河边散步,看看小鱼、小虾,瞧瞧水草,听听河水轻快的歌唱。 每天,姜媛和肚子里的孩子聊天,讲树林里的故事,小河边的景色,讲她如何找到美味的草籽,又如何抓到鲜美的小鱼,讲她在河边看到的自己的倒影,还讲了她是如何怀上那孩子的。
她不断地对他说,自己是踩天帝的脚印受孕的,他是天帝赐给自己的福旨,天帝就是他的父亲,他一定要对天帝心存感恩。 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
十个月过去了,小孩子在娘胎里长足了月份,要出生了。 那一天,大雪纷飞。
姜媛生下了自己的孩子,把孩子抱到自己身边。她看着初出娘胎的小孩,小小的,满身通红,身子上还粘着自己的血,由于失血过多,自己连摸一下他的小脸的力气都没有了。
那孩子张着小嘴,大声地哭着。姜媛想到了那些小鸟,它们饥饿的时候就会叫个不停,她明白,小孩子饿了,想吃奶。
她拨开自己的衣服,把奶头凑到小孩的嘴跟前,小孩子立即把奶头含在了嘴里,用力地吮吸着,他吃饱了,姜媛的血也流干了。她把手放在小孩的身上,想给他挡风遮雨,刚触到他的肚皮,就终止了呼吸。
那小孩却依旧吮吸着姜媛的乳头,甚至吮出了鲜血…… 姜媛的灵魂放心不下那刚出生的婴儿,她的灵魂化为牛羊,给他喂奶。 姜媛的灵魂放心不下那刚出生的婴孩,她的灵魂化为鸟儿,翅膀紧贴在他身子上,给他御寒,给他温暖。
姜媛的灵魂放心不下那刚出生的幼儿,她的灵魂化为阳光,照耀着。
3.跪求一篇诗经《生民》的白话文翻译
《大雅·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白话译文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
新生婴儿弃小巷,爱护喂养牛羊至。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婴儿寒冰上,大鸟暖他覆翅翼。大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哭声又长又洪亮,声满道路强有力。
后稷很会四处爬,又懂事来又聪明,觅食吃饱有本领。不久就能种大豆,大豆一片茁壮生。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
后稷耕田又种地,辨明土质有法道。茂密杂草全除去,挑选嘉禾播种好。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细细往上冒,拔节抽穗又结实;谷粒饱满质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颐养家室是个宝。
上天关怀赐良种:秬子秠子既都见,红米白米也都全。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欢。红米白米遍地生,扛着背着运仓满,忙完农活祭祖先。
祭祀先祖怎个样?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沙沙淘米声音闹,蒸饭喷香热气扬。筹备祭祀来谋划,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剥了皮,又烧又烤供神享,祈求来年更丰穰。
祭品装在碗盘中,木碗瓦盆派用场,香气升腾满厅堂。上帝因此来受享,饭菜滋味实在香。后稷始创祭享礼,祈神佑护祸莫降,至今仍是这个样。
4.关于 生民之什·卷阿
曲折丘陵风光好,
旋风南来声怒号。
和气近人的君子,
到此遨游歌载道,
大家献诗兴致高。
江山如画任你游,
悠闲自得且暂休。
和气近人的君子,
终生辛劳何所求,
继承祖业功千秋。
你的版图和封疆,
一望无际遍海内。
和气近人的君子,
终生辛劳有作为,
主祭百神最相配。
你受天命长又久,
福禄安康样样有。
和气近人的君子,
终生辛劳百年寿,
天赐洪福永享受。
贤才良士辅佐你,
品德崇高有权威,
匡扶相济功绩伟。
和气近人的君子,
垂范天下万民随。
贤臣肃敬志高昂,
品德纯洁如圭璋,
名声威望传四方。
和气近人的君子,
天下诸侯好榜样。
高高青天凤凰飞,
百鸟展翅紧相随,
凤停树上百鸟陪。
周王身边贤士萃,
任您驱使献智慧,
爱戴天子不敢违。
青天高高凤凰飞,
百鸟纷纷紧相随,
直上晴空迎朝晖。
周王身边贤士萃,
听您命令不辞累,
爱护人民行无亏。
凤凰鸣叫示吉祥,
停在那边高山冈。
高冈上面生梧桐,
面向东方迎朝阳。
枝叶茂盛郁苍苍,
凤凰和鸣声悠扬。
迎送贤臣马车备,
车子既多又华美。
迎送贤臣有好马,
奔腾熟练快如飞。
贤臣献诗真不少,
为答周王唱歌会。
【赏析】
这首是周王出游卷阿,诗人所陈赞美之歌。《毛诗序》说,此诗为“召康公戒成王也”。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召康)公从成王游歌于卷阿之上,因王之歌而作此以为戒”。其说似可从。
第一章发端总叙,以领起全诗。《汲冢纪年》:“成王三十三年,游于卷阿,召康公从。”本诗所记,当即为此次出游。“有卷者阿”言出游之地,“飘风自南”言出游之时,“岂弟君子”言出游之人,“来游来歌,以矢其音”二句则并游、歌而叙之。这段记叙简约而又全面,所以前人称其“是一段卷阿游宴小记”(方玉润《诗经原始》)。
第二、三、四章,称颂周室版图广大,疆域辽阔,周王恩泽,遍于海内,周王膺受天命,既长且久,福禄安康,样样齐备,因而能够尽情娱游,闲暇自得。这些称颂归结到一点,便是那重复了三次的“俾尔弥尔性”,即祝周王长命百岁,以便继承祖宗功业,成为百神的祭主,永远享受天赐洪福。
第五、六章,称颂周王有贤才良士尽心辅佐,因而能够威望卓著,声名远扬,成为天下四方的准则与楷模。这两章是承第二、三、四章而来。第二、三、四章主要说的是周王德性的内在作用,五、六两章主要说的是周王德性的外在影响,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七、八、九章,以凤凰比周王,以百鸟比贤臣。诗人以凤凰展翅高飞,百鸟紧紧相随,比喻贤臣对周王的拥戴,即所谓“媚于天子”。(所谓“媚于庶人”,不过是一种陪衬。)然后又以高冈梧桐郁郁苍苍,朝阳鸣凤宛转悠扬,渲染出一种君臣相得的和谐气氛。方玉润评得好:“盖自凤鸣于岐,而周才日盛。即此一游,一时扈从贤臣,无非才德具备,与吉光瑞羽,互相辉映,故物瑞人材,双美并咏,君顾之而君乐,民望之而民喜,有不期然而然者。故又曰‘媚于天子’、‘媚于庶人’也。然犹未足以形容其盛也。九章复即凤凰之集于梧桐,向朝阳而鸣高者虚写一番。则‘菶菶萋萋’、‘雝雝喈喈’之象,自足以想见其‘跄跄济济’之盛焉。”(《诗经原始》)
第十章回过头来,描写出游时车马,仍扣紧君臣相得之意。末二句写群臣献诗,盛况空前,与首章之“来游来歌,以矢其音”呼应作结。
本篇是对周王歌功颂德的诗篇,思想上带有局限性。但称颂中带有劝戒之意,所以仍有可取之处。从艺术上来说,全篇规模宏大,结构完整,赋笔之外,兼用比兴,如以“如圭如璋”比贤臣之“顒顒昂昂”,以凤凰百鸟比喻“王多吉士”、“王多吉人”,都很贴切自然,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赵山林)
5.大雅·生民的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起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50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分为大雅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史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6.诗经关雎名句 赏析
赏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
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
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
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
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
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
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
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
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
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
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
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
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
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3lian.com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
《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关。
7.《生民》的章法,句法,语言分析
[原文]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拆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
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
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
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译文] 周初人民之根源,是乃起始于姜嫄。
姜嫄如何始生人?她能祭神又祀天,祓除无子之灾难。她踩天帝脚趾印,或躺或坐神情变,乃感妊娠乃戒严,果然生养一儿男,他是后稷周祖先。
姜嫄怀胎十月满,头生顺利如射箭。母体不裂也不割,没有灾来没有难。
姜嫄将此告灵巫,巫说上帝很不满,责你没有祀神天,居然生下小儿男。姜嫄丢稷于窄巷,牛羊护卫喂乳浆;姜嫄丢稷于树林,正值伐林难隐藏。
姜嫄丢稷于冰上,群鸟以翼把他挡;姜嫄走来群鸟去,后稷呱呱哭找娘。孩子哭声大又长,其声满路娘收养。
后稷刚刚会爬时,便能懂得识事体;要求吃食自己办,种植大豆来当饭。大豆长得茂腾腾,谷穗长得沉甸甸;芝麻麦子密丛丛,大瓜小瓜一片片。
后稷种地种得好,他有妙法来助苗;田间杂草被铲除,选择良种颗粒饱。种子发芽嫩油油,禾苗出土繁茂茂;拔节抽穗结果实,颗粒饱满成色好。
禾穗沉沉收成高,就在邰地把家造。神赐后稷嘉种子,有秬籽来有秠苗;有赤栗也有白栗,遍地秬籽和芑子。
或用肩扛或背驮,归家向天来祭祀。我祖后稷如何祭?有人舂米有人撮,有人搓米有人簸。
淘米嗖嗖快如梭,蒸米腾腾热气多。祭祀大事郑重谋,拿来香蒿和旨酒;再取公羊把皮剥,或用红烧或火烤,祈祷来年收获多。
我盛祭肉放豆中,放完豆中放登中;祭肉香气慢慢升,天帝安然来享用,馨香浓烈又及时。后稷始创祭祀功,神明保佑无灾祸,至今继承好传统。
这首《生民》是《诗经》“大雅”中的一篇,它与《大明》、《公刘》、《绵》、《皇矣》等诗一样,是反映周人发祥史的史诗。《生民》主要记叙了周始祖后稷的事迹,记载了周人作为一个农业民族走过的艰辛历程,描述了一位生而不凡、长而不俗的神异英雄,倾注了先民的理想、智慧和美德。
《史记·周本纪》中关于后稷的记载就是来源自《诗经》:“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
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弄,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
’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由于先民对生育知识的无知,后稷的出生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以至于究竟是不是有过后稷这么一个人成了一个大问题。
我们在这里不去研究后稷的有无,这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份内事而不是我的份内事——但是,就算作为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哪怕仅仅是在文字中存在过,他也事实上是周人所承认、所歌颂的祖先,赫赫宗周八百余年乃至于其后的中华民族,其肇端不在于那神秘的“帝武敏歆”,而在于后稷的“播时百谷”,事实上文明的肇端正源于此,所以我们当然还是要在文字中追寻他的足迹——。
8.生民的注释译文
[1] 本篇选自《诗经·大雅》,也是周民族的史诗之一。
诗歌追述周的始祖后稷的事迹,主要记叙他出生的神奇和他在农业种植方面的特殊才能。在神话里,后稷是被当作农神的,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既有历史的成分也有一些分神话的因素。
厥:其,指示代词。这两句是说那当初生育周民的,就是姜嫄。
民:人,指周人。 [2] 时:是。
[3] 姜嫄(yuán):传说中远古帝王高辛氏(帝喾)之妃,周始祖后稷之母。姜是姓。
“嫄”亦作“原”,是谥号,取本原之义。以上二句说姜嫄始生周人,就是指生后稷。
[4] 禋(yīn)祀:一种野祭。祭时用火烧牲,使烟气上升。
这里指祀天帝。一说指祀郊禖(méi)。
禖是求子之神,祭于郊外。[5] 弗:“祓(fú)”的借字。
祓是除不祥,祓无子就是除去无子的不祥,也就是求有子。[6] 履:践,踩。
帝:天帝。[7] 武:指足迹。
敏:脚拇指,“武敏”就是足迹的脚拇指。[8] 歆:欣喜。
姜嫄践巨人脚印而感生后稷的故事是周民族的传说。(一说履迹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即一种象征的舞蹈。
所谓帝就是代表上帝的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
[9] 介:同“愒(qì)”,息。这句是说祭毕休息。
[10] 震:娠,就是怀孕。夙:肃,意思是谨守胎教。
[11] 时维后稷:即是为后稷。后稷又名弃。
[12] 诞:发语词,有叹美的意思。弥:满。
弥厥月:意思是满了怀孕应有的月数。[13] 先生:首生,第一次分娩。
如:同“而”。达:滑利。
这句是说头生子很顺利地出生。[14] 坼(chè):裂。
副(pì):裂开,剖开。这句是说生得滑利不致破裂产门。
[15] 菑(zāi):“灾”的异体字。[16] 赫:显。
这句是说因上述的情况而显得灵异。[17] 宁、康:都训“安”,意思是:“上帝莫非不安享我的禋祀吗?”这是写姜嫄的惴惧。
践大人迹而生子是大怪异的事 姜嫄疑为不祥,所以下文又说“居然生子”。[18] 居然:徒然。
生子而不敢养育所以为徒然。这里三句辞义和下章紧相连接。
[19] 寘(zhì):即“置”,搁。[20] 隘:狭。
这句是说将婴儿弃置在狭巷。[21] 腓(féi):隐蔽。
见《小雅·采薇》篇。[22] 字:乳育。
[23] 平林:平原上的树林。[24] 会:适逢。
这句是说适逢有人来伐木,不便弃置。[25] 呱(gū):啼哭。
[26] 实:与“寔”同,作“是”解。覃(tán):长。
訏(xū):大。[27] 载:满。
以上二句言婴儿哭声壮大。[28] 匐:古音“必”。
匍匐:伏地爬行。[29] 岐:知意。
嶷:古音“逆”,认识。克岐克嶷:是说能有所识别。
[30] 以:同“已”。[31] 就:求。
以上三句是说后稷当才能匍匐的时候就很聪颖,能自求口食。[32] 蓺(yì):同“艺”,种植。
[33] 荏(rèn)菽:大豆。这句的“蓺之”两字贯下“禾役”、“瓜瓞(dié)”等句。
[34] 旆旆(pèi):即“芾芾(fèi)”,茂盛。[35] 役:《说文》引作“颖”,禾尖。
[36] 穟穟(suì):美好。[37] 幪幪(méng):茂盛覆地。
[38] 唪唪(fěng):《说文》引作“菶菶(běng)”,多果实貌。以上五句是说后稷知道游戏时候就爱好种植,所种瓜谷无不良好。
[39] 相:助。以上二句是说后稷的收获有助成之道,即指下文茀草等事。
[40] 茀(fú):拔除。[41] 黄茂:指嘉谷。
[42] 方:整齐。[43] 苞:丰茂。
[44] 种:同“肿”,肥盛。[45] 褎(岫xiù):禾苗渐长貌。
引申为出众。《汉书·董仲舒传》:“今子大夫褎然为举首。”
后以“褎然举首”指人的才能超出同辈。[46] 发:舒发。
秀:初长穗。[47] 坚好:言谷粒充实。
[48] 颖:垂穗。栗:即“栗栗”,众。
以上五句依禾生长成熟的次第描写禾的美好,表现出耕种人的勤劳。[49] 邰(tái):地名,又作“斄”,音同。
邰故城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这句是说后稷到邰地定居。
相传后稷在虞舜时代辅佐禹有功,始封于邰。[50] 降:天赐。
[51] 秬(jù):黑黍。[52] 秠(pī):一种黑黍。
《尔雅·释草》:“秠,一稃二米。”[53] 穈(méi):赤苗嘉谷(初生时叶纯色)。
芑(qǐ):白苗嘉谷(初生时色微白)。[54] 恒(gèng):遍;满。
“恒之秬秠”言遍种秬秠。[55] 是获是亩:收割而分亩计数。
[56] 任:抱。[57] 肇:始。
以上五句是说遍种四种谷,成熟后收获抱负而归,始祭上帝。[58] 揄(yǎo):《说文》引作“舀”,取出。
[59] 蹂(róu):通“揉”,揉搓。[60] 释:淘米。
叟叟:亦作“溲溲(sōu)”,释米之声。[61] 烝:同“蒸”。
[62] 浮浮:《说文》引作“烰烰(fú)”,热气上升貌。以上四句写准备用于祭祀的米和酒。
[63] 惟:思。言思念于祭祀的事。
[64] 萧:香蒿。[65] 祭脂:即牛肠脂。
祭祀用香蒿和牛肠脂合烧,取其香气。[66] 羝(dī):牡羊。
軷(bá):祭道路之神。因为将要郊祀上帝,先祭道神,就是《说文》所说“将有事于道,必先告其神。”
这句是说取牡羊为牲以用軷祭。[67] 燔(fán)、烈:烧烤。
这句是说将萧与脂烧燎起来。[68] 岁:古读如“雪”。
嗣岁:来年。这句是说祭祀是为了兴旺来年,意思就是祈求来岁的丰年。
起黄帝至俈四世。号高辛。”
[69] 昂(áng):我。[70] 豆:盛肉食器,木制。
[71] 登:瓦豆。[72] 居:安。
歆:享。[73] 胡:何。
臭:气息。即指上文“其香始升”的香。
[74] 亶:诚。时:得其时。
这。
9.《生民》的章法,句法,语言分析
[原文]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拆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
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
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
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译文] 周初人民之根源,是乃起始于姜嫄。
姜嫄如何始生人?她能祭神又祀天,祓除无子之灾难。她踩天帝脚趾印,或躺或坐神情变,乃感妊娠乃戒严,果然生养一儿男,他是后稷周祖先。
姜嫄怀胎十月满,头生顺利如射箭。母体不裂也不割,没有灾来没有难。
姜嫄将此告灵巫,巫说上帝很不满,责你没有祀神天,居然生下小儿男。姜嫄丢稷于窄巷,牛羊护卫喂乳浆;姜嫄丢稷于树林,正值伐林难隐藏。
姜嫄丢稷于冰上,群鸟以翼把他挡;姜嫄走来群鸟去,后稷呱呱哭找娘。孩子哭声大又长,其声满路娘收养。
后稷刚刚会爬时,便能懂得识事体;要求吃食自己办,种植大豆来当饭。大豆长得茂腾腾,谷穗长得沉甸甸;芝麻麦子密丛丛,大瓜小瓜一片片。
后稷种地种得好,他有妙法来助苗;田间杂草被铲除,选择良种颗粒饱。种子发芽嫩油油,禾苗出土繁茂茂;拔节抽穗结果实,颗粒饱满成色好。
禾穗沉沉收成高,就在邰地把家造。神赐后稷嘉种子,有秬籽来有秠苗;有赤栗也有白栗,遍地秬籽和芑子。
或用肩扛或背驮,归家向天来祭祀。我祖后稷如何祭?有人舂米有人撮,有人搓米有人簸。
淘米嗖嗖快如梭,蒸米腾腾热气多。祭祀大事郑重谋,拿来香蒿和旨酒;再取公羊把皮剥,或用红烧或火烤,祈祷来年收获多。
我盛祭肉放豆中,放完豆中放登中;祭肉香气慢慢升,天帝安然来享用,馨香浓烈又及时。后稷始创祭祀功,神明保佑无灾祸,至今继承好传统。
这首《生民》是《诗经》“大雅”中的一篇,它与《大明》、《公刘》、《绵》、《皇矣》等诗一样,是反映周人发祥史的史诗。《生民》主要记叙了周始祖后稷的事迹,记载了周人作为一个农业民族走过的艰辛历程,描述了一位生而不凡、长而不俗的神异英雄,倾注了先民的理想、智慧和美德。
《史记·周本纪》中关于后稷的记载就是来源自《诗经》:“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
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弄,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
’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由于先民对生育知识的无知,后稷的出生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以至于究竟是不是有过后稷这么一个人成了一个大问题。
我们在这里不去研究后稷的有无,这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份内事而不是我的份内事——但是,就算作为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哪怕仅仅是在文字中存在过,他也事实上是周人所承认、所歌颂的祖先,赫赫宗周八百余年乃至于其后的中华民族,其肇端不在于那神秘的“帝武敏歆”,而在于后稷的“播时百谷”,事实上文明的肇端正源于此,所以我们当然还是要在文字中追寻他的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