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楚辞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发展地位
风(诗经)、骚(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朝的历史叙事诗.也有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诗经》在后代历来作为启蒙必读必背教材,被历代文人雅士引用和发展,也有其中产生许多名句和俗语.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可以说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诗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俗称诗的国度,诗歌的种类繁多。古代早期那些短小精悍,而又脍炙人口的歌谣便是诗歌形成的雏形。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是我国诗歌历史的初步形成。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又创造出一种诗歌体裁一一骚体,这是一种抒情韵文。以《离骚》为代表,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到了汉代,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大约400年间,文人诗和民歌都有很大发展。文人诗方面,先后涌现出“三曹七子”、蔡琰、阮籍、嵇康、左思、陶渊明、“二谢”等一大批卓有建树的诗人,他们的创作,大大丰富了诗歌表现自我情怀的美学功能。同时,许多诗人在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面作了创新性探索,五言诗走向兴盛,七言诗渐成主流,格律诗已具雏形,从诗歌本体上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朝诗歌可谓是达到鼎盛时期。其诗歌的发达,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风格流派之多样,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朝代。而先前的一些诗歌体裁,在唐朝也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因而我国古代的诗也常用唐诗来概称。再至宋,元,明清,随着宋词,元曲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65653163,明清小说的出现,即使这些风格体裁取得如何的辉煌成就,都没有取代诗歌的地位。到近现代,新体诗脱颖而出。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等等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现当代诗歌的主要形式。纵观历史,诗歌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抹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供参考。
3.【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如何
李白的地位 李白的影响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 才大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朝野上下,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 地位.如苏颋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引) 杜甫对李白更是推崇备至.他在《春日忆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 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由衰地赞美李白诗歌创作的飘然思不群,认为 他的诗具有“清新”、“俊逸”的风格特点,天下无人可比.杜甫在《寄李十二 白二十韵》里又说:“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 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指出李白诗歌有盖世绝伦 的神奇艺术感染力,其巨大的声名将流传后世.他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 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对李白 的纵恣天才赞叹不已.李白的同时人任华,说李白“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 明主心”(《杂言寄李白》).在中晚唐诗人眼中,李白、杜甫有着极高的地位. 韩愈和李商隐,对李白都推崇不已.宋以后,杜甫地位极高,然论诗者,皆并称 李、杜. 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 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 “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 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 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 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 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由于他以才力写诗,凭气质 写诗,他的诗风事实上是无法学习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 的地位. 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曾巩赞李白文“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犹壮”. 李白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继往开来,在屈原之后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高峰,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浪漫主义传统;他继承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以自己的理论特别是创作实践,扫清了六朝的绮靡诗风,为唐诗的繁荣和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他善于学习民歌,同时批判地继承前代优秀诗人的艺术传统,形成独特的风格.从而开创了以他和杜甫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写的相当不错.。
4.古诗词在囯学中的地位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
(一)诗歌是人类抒情表意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诗•大序》评价古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重要方式。
(二)诗歌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我最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学,而是诗歌。生命、爱情、寂寞、苦恼、感动、彻悟,在这些即时的、神秘的、独特的精神体验中,诗在风吹云动、花开叶落的境界里,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有限性,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
(三) 诗歌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美感。诗和音乐相伴而生,所以,音乐节律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结构方式。从早期诗歌蕴含的古老民间歌谣的情态,到楚辞音韵婉约缠绵,再到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或格律诗,这些精美雅致的诗歌形态,以及蕴藏其中的丰富细腻而新颖别致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灵的结晶,是中国形式美学的高峰。
所以,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
5.古代的诗人是什么地位,高吗
因为诗原来是包含在”乐”中的。
我们现代人读古诗,大多喜欢那些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李白、王维、孟浩然的诗尤其受到欢迎。其实,在古代,地位最高的诗人是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杜甫的很多事关怀社会现实,古代凡是这类诗一直都很受重视。这就是因为古代的诗原来是”乐”的一部分,”乐”又总是和”礼”紧密结合着。
音乐也是这样,现代有一位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者说:”不管在孔子之前或在他之后,我们纵览整部中国史,翻来覆去,老是看到音乐和国家难分难舍。国安只要一成立,音乐家就要被动员起来,创造新乐,或者复兴旧乐,制定代表国家的乐章。
这种制定的音乐如果哪天消失不见了,这代表国家没有了,甚至于是被消灭了。”其实,音乐也是古代知识分子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的文人大都擅长抚琴、鼓瑟,用它来调节身心,怡情养志。曹魏时代有一个名士嵇康,他因为反抗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被司马昭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杀害了。
当嵇康被押上刑场准备行刑的时候,他要求再弹一次他最喜欢的琴曲《广陵散》。因为这部琴曲当时只有嵇康一个人会弹,所以嵇康弹完了就感叹道:”我死以后,《广陵散》就从这世间消失了!”东晋时候的大诗人陶渊明本来不会弹琴,但是他家的墙上常挂着一副没有上弦的琴,闲暇的时候他就拿起琴来放在膝上,做出抚琴的动作,从中去休会无声的妙趣了。
我们通常说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四宝”,就是琴、棋、书、画,如果从根源上讲,这都是从礼乐文化传统中产生的。
6.诗歌的形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论诗歌表现形式与诗歌的发展 诗歌是文学的一个显类。
世界上不论哪一种民族文学,诗歌总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历史上涌现过大量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数量浩瀚的瑰丽篇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学,无疑以诗歌最具代表性,研究诗歌的发展,可以基本上把握到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诗歌作品大抵可以分为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表现形式指具体表现作品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表现手段,主要包括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要素。
思想内容通常指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现象,主要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感情等要素。我们的思维定势往往是重内容,轻形式。
在此,经过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研究,笔者认为,从成功的具体诗歌作品来说,表现形式和内容应是完美结合的,缺一不可,但对诗歌本身的发展来说,诗歌表现形式的发展促进了诗歌创作的进步。中国文学是注重表现形式的文学,诗歌的生命正于它的形式美。
美国理论家马克·肖勒认为:“现代批评向我们表明,只谈内容本身决不是谈论艺术,而是在谈论经验;只有当我们论及完成的内容,也就是形式,也就是艺术品的本身时,我们才是批评家。内容(或经验)与完成的内容(或艺术)之间的差距便是技巧。”
(《技巧的探讨》) 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中国诗歌就特别注重形式美。相传作于黄帝时代的《弹歌》: 断竹。
续竹。飞土。
逐宍(古“肉”字) 《周易》引用的上古民歌民谣,如《屯·六二》: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
匪寇,婚媾。 《贲·六四》: 贲如,皤如。
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屯·上六》: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礼记·郊特性》所载的《伊耆氏蜡辞》: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些都已初具句式整齐、押韵和对偶的形式美,显示出很早以前古人就有了对诗歌形式美进行探索和追求的荫芽。
由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四言诗盛行于世,其基本保存在《诗经》中。《诗经》中收录的大量先秦四言诗歌,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分章的组织结构;重叠复沓的章法句法;押韵;对偶。
相对于原始型的二言诗,在形式上有了重大的突破。这种突破的背后,是先秦人对形式美的欣赏和追求。
对形式美的追求,甚至反映在春秋战国的外交场合。当时,外交使节经常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交谈,句式整齐、音律优美的诗歌成为春秋战国外交的必用辞令。
孔子就认为只有“诵《诗》三百”,才能“授之以政”和“使于四方”,并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先秦外交使节和典籍引用的《诗经》诗句,往往是断章取义,并不在乎诗篇的涵义,因为他们要的是诗歌所具有的形式美。
外交场合追求形式美,就象是诗歌中用典,不仅能使外交辞令更加华丽,而且可以显示出说者的涵养。 战国后期,“《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
[1]稍晚于《诗经》,出现在长江流域的骚体,改四言为七言、六言、五言、八言,而以七、六句式居多。骚体是南方楚国特有的诗歌形式,其源头是南方楚地的民间歌谣。
骚体的代表作家是大诗人屈原,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忧愤之下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九思》等不朽诗篇。骚体有五个显著特征:一,打破了四言句式整齐的格局,句法灵活多变;二,喜用感叹词“兮”字;三,篇章结构较四言宏大,如《离骚》一章,达2490字;四,出现了诗歌标题;五,地方色彩浓厚。
屈原作为当时楚国的上层贵族和高级知识分子,对当时流行于中原的四言诗是相当熟捻的,他的《天问》就是用四言写成的。然而,他却采用楚地的民歌体来抒写情怀,写下了《离骚》、《九歌》等,可见这也是一种对形式美的追求和突破。
到了汉代,出现了乐府诗。乐府诗原指两汉乐府机关所采集的民间诗歌,后来也包括汉以后收集的民间作品,以及文人、乐工创作和仿制的作品。
乐府诗受骚体的影响,打破四言体,大量创作杂言体。其往往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间出,而基本上以五言为主,七言句式也不少。
甚至出现了一部分较为完整的五言诗。乐府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对诗歌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巨大的作用。
汉代,还出现了一种极有滋味的新诗体——五言古诗。五言古诗的产生是中国诗歌艺术上的一次飞跃。
五言古诗音韵优美,句式整齐却富于变化。从节奏上看,其音顿既可以是上二下三的“二三式”,也可以是“二一二式”,还可以是“三二式”,甚至是“一四式”,能有奇有正、奇正相生地形成诗歌节拍,达到了诗歌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效果。
从句法上看,五言诗能方便地运用单音词、双音词,乃至三音词,极尽变化之能事。“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焉。”[2]差不多与五言古诗同时,出现了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是在五言古诗的前面加上两个音,形成“二二三式”节奏。五七言古诗的出。
7.古诗十九首在汉代诗歌中的地位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一批无名诗人所创作的抒情短诗,《古诗镜》中评价其是:谓之 风余,谓之诗母。
其内容主要是反映汉末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它继承了《诗经》以 来现实主义的传统,在表现手法上,吸取了汉乐府民歌的营养。 古诗十九首侧重抒情,以情融事; 其次在结构上,乐府民歌一般以事情自身的发展顺序为线索,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多按感情 的起伏节奏为主线;语言方面,后世评论乐府民歌是:质而不鄙,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论 古诗十九首是: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誉之为“秀才说家常话”。
在意境方面,乐府民歌可 以说是其境深厚,古诗十九首则可说是其境旷远。 《古诗十九首》兼有风余和诗母这两个特点,说明它在古典诗歌从前古到中古的重大转换中,处于枢纽地位(以汉末建安年间为分界)。
前古时期的诗歌,从审美角度来看,无论 是《诗经》、《楚辞》或是汉乐府,都是作者心声的自然表达,从文学作品来讲,可以说作 不自觉的文学作品。唐诗僧皎然在其《诗式》中称之为:天予真性,发言自高。
《古诗十九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读起来让人感觉很真实、舒畅。不像后来的有些诗是那么的做作,诚如baogong2004所说的它们作者心声的自然表达,从文学作品来讲,可以说作不自觉的文学作品。
唐诗僧皎然在其《诗式》中称之为:天予真性,发言自高。
8.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什么地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zhidao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内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离骚》及容《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