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语文诗句中的物理现象

第一部分(概述) 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古代的诗人在体验生活,观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又因为物理现象是普遍地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因此,古诗中不免出现一些物理现象。

具体地说,这些看似杂乱的现象属于物理学不同分支,其中包括最常见的光现象、声现象,当然,还有的现象与经典力学、运动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诗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使这些科学现象隐藏在诗句的字里行间,引发了我们今天的思考。

光现象是最常见的,以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光都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着的。我们就从光现象谈起。

第二部分(古诗中的光现象) 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光的观察和研究,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使光学成为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分支之一。2400年前成书的《墨经》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光,最基本的性质是直线传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一句。

诗人在畅饮之时,点点月光将他的影子映出来,仿佛有三个似的。在光与影的迷幻之中,隐约可见两者的相互联系”明月”何以成”对影”,又怎会有”三人”?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点光源(这里我们粗略地将”明月”当作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人),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

当然,由于”明月”的发光面比较大,发光面上的每个发光点,都可以看做一个点光源,它们都在物体背后造成影区,这些影共有的范围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叫做本影。本影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个部分光照射的区域,叫半影。

因而,以上的”对影成三人”的现象便是由本影和半影而产出的。李白不仅有”举杯邀明月”的豪迈,还不乏细致地观察,看到了”对影成三人”,这句诗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科学现象的具体统一。

杜甫在《阁夜》中也将光与影还有星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不禁使人还想到美丽的星河和险峻的三峡风光。 光的折射与反射也是较早为人们所认识的光的现象。

诗人李白也观察到了光的折射与反射的 现象。《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道:”屏风九叠”和”云锦张”的美景,磷峋的山座和天空中的云彩映入明镜般的水中,湖光山色,倒映成趣。

而山色与云彩之所以会映在水中,是光的反射的结果。不论是透明的物体还是不透明的物体,都要反射一部分它表面上的光。

平面受到平行光的照射时,反射光也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就是镜面反射。

这里,我们可以把诗中的”明湖”看作是一个镜面,从点S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都好象是从点S’发出的,S’称为S的像。诗人从水中看到的”影”和”看黛光”就是山、云这些景物的光线经湖面反射后所成的像。

在水面上的观察者看来,好象在水面下有一个反光点S’,但实上S’并不存在。当然,这类描述光的反射现象的诗还有李白的《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和温庭筠的”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名句,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牵挂都寄托于”孤帆”和”远影”之中了。

而”碧空尽”在大气则是光折射的结果。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到另一种介质,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一部分光进入到后一种介质中去,并且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这就是光的折射。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大气,越是接近地面越稠密,折射率也越大。这种密度分布不均匀的介质中,光并不是直线传播的。

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地球表面上空气是由许许多多水平的气层组成的,每一层的密度都不相同。当然机越接近地平线时,光线在大气中偏折就越明显。

因此,李白说它是”碧空尽”。 折射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全反射现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真有眼福。

他又看到空气中的全反射现象–蜃楼。夸张的笔调下,若隐若现的海市蜃楼仿佛就浮现在眼前。

它也是由于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而产生的。当气压一定时,空气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对光的折射率也随之减小。

夏天,海面上的空气温度比空中低。远处的山峰、楼阁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由于空气的折射率下层比上层大,光线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热气 层的入射角不断增大。

当光线的人射角增大到临界角时,就会发生全反射现象,人们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以上,我们结合古诗看到了光现象的产生,并简要说明了其中的原理。

诗人将生活中的所见合以美妙的景物和真挚的感情,把自然的奥妙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声现象和其他现象是怎样融入古诗的情景之中的。

第三部分(古诗中的声现象和其他现象) 生活中除了多变的光现象之外,还有许多奇妙的声现象和力学、运动学的现象。诗人热爱生活,时时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些日常生活之中的物理现象,并在其诗中表现出来。

大家对《枫桥夜泊》之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都十分熟悉,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也包含着声现象。 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声音来互。

2.搜集有关唐诗宋词中提到的物理现象

一、与光有关的诗句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平面镜成像)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光的直线传播)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光的反射、光的色散、光的折射)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光的反射)

二、与声有关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声的发生和传播、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声的发生和传播)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声的传播、音色)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声的发生和传播)

三、与能量有关的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物态变化)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机械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又转化为动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加)

3.含有物理现象的古诗词

我网上搜索的:1、千里江陵一日还:运动速度大 2、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是以山为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3、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4、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5、沉舟侧畔千帆过:相对运动的描述,由于自己的船没有动,旁边的船相对于自己都在运动中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我国,东方比西方地势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动。

(物理+地理)7、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由于月亮离地球远,所以月光照射的范围大。

(物理+地理)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1、声音的传播不会互相干扰;2、声音可绕过障碍物传播。

9、五月天山雪,无风只有寒:说明纬度高的地方,由于接受阳光的热量少,寒冷的天气时间长。(物理+地理)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草黄了,动物由于没有了保护色的伪装,让天空中的鹰看得更清楚了,这是光现象;由于地上没有了雪,马跑得更快了,这是力学现象。

1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前一句说明大地(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空气强。1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看起来像雪(白色),但是通过味道的辨别,知道物质的本质,并且暗香的来是因为分子的运动产生的。

(物理+化学)1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前一句是说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各处的连接大海的江水的水平面与海平面在同一高度。1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物理现象同第6句诗。

1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发出声音的物体。1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拉满的弓含有弹性势能。

17、飞流直下三千尺:从高处落下的水中,包括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1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运动的空气(风)具有动能。

19、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通过犬吠,知道有人回来。2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才能远望。

(物理+地理)呵呵,想了一个多小时,才回忆出这些来,所以没有将同种现象进行分类整理,望楼主可以满意,如果楼主遍翻古诗词,肯定能找出更多的答案。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