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对后世文学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影响 传统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 ,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 ,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以及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延伸到清末的黄遵宪。

四、赋比兴的垂范 《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诗经》还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诗经》民歌重叠反复的形式,准确、形象、优美的语言,被后世诗人、作家大量的吸取运用。

《诗经》以它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后代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时期,曹操、嵇康等人都学习《诗经》,创作四言诗。文学史上的赋、颂、箴、铭等韵文也都与《诗经》不无关系。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在《诗经》之前,诗歌虽说已诞生,但尚无自己固定的体式,且还流于口头形式,一般以二言为主;到《诗经》时,中国诗歌开始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创作格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也就是说,中国诗歌的真正起步,始于《诗经》时代。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具体地说,《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活画了一卷社会与历史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歌了上古时代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卑劣、无耻,为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域外影响 《汉书》记载,西汉时西域各国贵族子弟多来长安学习汉文化,1959-1979年在新疆连续发掘的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毛诗郑笺小雅》残卷[26] ,确证是公元五世纪的遗物。新、旧《唐书》也记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西亚、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波斯人多有通汉学者。

唐建中二年(781)所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撰写者景净是叙利亚人,他在碑文中引用《诗经》二三十处,这证明《诗经》从丝绸之路外传历史相当悠久。[27] 中国与印支半岛和印巴次大陆的文化交流也始于汉代。

汉武帝曾征服南越,分置九郡,推行汉朝的教化,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必然进入。在古代漫长的交往中,这些地区的国家都有通晓汉学的人士。

在越南据史书记载:李朝十世以《诗经》为科试内容,黎朝十二世科试以《小雅·青蝇》句为题,士人无不熟诵《诗经》。从12世纪开始出现古越南文学多种译本,越南诗文、文学故事中广泛引用《诗经》诗句和典故,影响了越南文学的发展,某些成语并保存在现代越南语言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五经传入朝鲜。当时朝鲜半岛百济、新罗、高丽三国分立,据《南史》记载,541年百济王朝遣使请求梁朝派遣讲授《毛诗》的博士,梁武帝派学者陆诩前往[28] 。

新罗王朝于765年规定《毛诗》为官吏必读书之一。高丽王朝于958年实行科举制,定《诗经》为士人考试科目。

讲学《诗经》在朝鲜形成几个世纪的风气。到16世纪,朝鲜大学者许穆精研中国经学,现仍保存着他的《诗》说,《诗》说全面贯彻了孔子的诗教思想[29] 。

18世纪初编纂出版的朝鲜第一部时调集《青丘永言》,开拓了朝鲜近代诗歌创作的宽广道路,而它的序文就言明:它的编纂是借鉴孔子编订《诗经》的思想和经验[30] 。韩国67所大学中文系讲授《诗经》,其中34所专门开设了必修或选修的《诗经研究》课程。

[31] 唐代日本遣。

2.《诗经》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听箫の忆雪

《诗经》对后世诗人的影响《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一直以来我对《诗经》总是怀着一种类似于敬仰神灵的感情,总觉得它不仅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远,还蕴含着深奥的意义,不是我们轻易能理解的。就像远古时期的祭文,拗口而生涩;又像那些跳着祭神舞的巫师,永远蒙着神秘的面纱,让人看不清楚面具之下的真实面孔。到了中学时,从课本中接触了几首《诗经》中脍炙人口的诗:《关雎》、《蒹葭》,之后又陆续读到了《子衿》、《木瓜》,便以为《诗经》中都是描写爱情的诗歌,是古人的爱情诗总集。即使是到了现在,对于《诗经》的认识任然是停留在非常模糊的层面,于是对于《诗经》充满了好奇和兴趣。随着“《诗经》导读”这门课,我深入地走进了《诗经》,走近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生活,对《诗经》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诗经》按照音乐曲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风包括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有160篇。多半是民间歌谣,拥有每个地域不同的民俗特色,甚至在诗歌中有时含有地方语言,非常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淳朴、亲切。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3623764诗歌所描述的内容也是乡民的日常劳动、爱情生活,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劳作,到嫁娶、丧事,到平常的小小的油盐酱醋,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这些诗歌

3.诗经》对当今的中国社会,有些怎样的积极影响

主要是文化意义比较大,以下仅作参考。

第一部分: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儒家“六艺”之一,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

第二部分:具体文化及意义 一:礼乐文化 “诗”最初都是乐歌,《诗经》中的风、雅、颂三类都有各自的音乐特色。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个地区的乐调。

《毛诗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又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可见礼乐文化对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的影响力之深远。

朱熹也说过:“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话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

说明风就是表现各个地区民俗生活的地方土乐。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毛诗序》中认为:“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雅又分大小,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毛诗序》认为:“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而后人认为:“大、小二雅,当以音乐别之,不以政之大小论也。”总之人们当时已注意到大小雅与音乐的关系。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颂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如《玄鸟》《烈祖》明显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而《长发》《殷武》则可能是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对此《毛诗序》持赞成态度:“颂者,美盛德之形容词,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诗”的礼乐文化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后来古乐失传,后人也便无法深刻了解他们各自音乐上的特色。

二:爱情文化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①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如《周南·关雎》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这种爱慕发展为两情相悦,便有了幽期密约,如《邶风·静女》通过对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的描写,将主人公的感情表现的细腻真挚。把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挚缠绵。

这类情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赞颂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专一。②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如《郑风·女曰鸡鸣》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

诗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互相尊重,互相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③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如《邶风·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邶风·绿衣》中那位“心之忧矣,曷维其己”的妇女,因妾得宠而失位,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

总之,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三:颂歌和史诗文化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我国古代也特别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五篇作品《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使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而且反映了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历史背景,以及人们敬天祭祖的宗教观念,是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的产物,对今后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四:战争文化 《诗经》中的战争诗也包含了丰富的感情和精神: ①有人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常武》写宣王命大将南仲征伐徐国,集中歌颂了王师的威力.②有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如《小雅·采岂》。

《诗经》战争诗中强调道德惑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争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③更多的战争诗表现的是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是一种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是出征严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世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

4.诗经对现在中国人性格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

“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而言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从潺潺溪流入怀向奔腾万钧的情感起伏。生动地反应出周代社会自由、理性与文明的人文意识。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种对世间万物普遍存在的人文关怀,热爱人民、热爱自然、热爱自由奔放的生活是《诗经》一个不朽的主题。几千年来《诗经》文化对国人性格养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和谐、行为的理性和正义等意识层面的建设上。

——社会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实现和谐共生,不因一己之利而侵害另一方,秉持有利共享、有难共担的做人准则;

——行为的理性和正义是指人既要注重行为本身的功用、利益、效率与成功。更要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行为理性与正义的原则为人生的意义及其认知世界提供一种手段,这是一种“普遍理性”,即它既包含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正义、真理、进步、理想等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概念,又包含对自然科学的赞赏与肯定。

——可见《诗经》对国人性格的养成产生得是在和谐、理性两个意识层面的影响。

5.诗经对未来的影响

这里面最严谨的就是宋词。它里面要很仔细的去押韵,还要考虑字节,还有固定的格式。按现代人看来就是“死板”。有的词分阙,有上阙,中阙和下阙;而有的词就直接分为上下阙了。字数有规定。少于五十多个字的叫小阙,在五十和九十八之间的叫中阙,多于九十八个字的叫长阙。

唐诗主要分为无言诗和七言诗。这你应该懂吧?

元曲是元朝的人记录民间生活中的事情的。作曲的人很少,只是它的功绩被我们现代人给夸大了而已。这个元曲你可以参照现在的戏曲来了解。

《诗经》是一本书。是先秦时代的。比屈原还早,不过是谁写的就没人清楚了。

至于现代诗的话,没有一定的韵律和规则。说白了就是什么规则都没有。因为现代诗是最近这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它的各种规则还没有被人定下来。所以说现代诗是最自由的。就算你把散文拆开来分成一段一段的那也能叫诗。

。。。能力所限,就只能答这么多了。希望你能理解。望采纳^_^

6.诗经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诗经》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因为《诗经》的作者来自当时各个阶级、阶层,它在体裁样式上,有抒情诗、叙事诗、颂赞诗等。因此风格各异,特点不一,艺术成就也有悬殊,一般来说,“三颂”中的诗艺术性较差,《诗经》中的民歌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较高的;其次,一些进步文人的作品在艺术上也有一定成就。这些诗篇,虽然特色不一,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开端。大部分作品多方面的描写了周代的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正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爱恋者歌其情,不平者歌其怨”。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诗经》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其中的民歌,很善于通过深切的体验来描写现实,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又很善于抓住事物的客观特征,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突出生活中的一个侧面或人物形象的特征来表现对社会的认识和讽刺,并能通过诗的主人公的直接倾诉,表现他们的欢乐和悲哀,激起读者的同情。如《豳风·七月》,清代方玉润说:“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再如《卫风·氓》等。

我国古人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个字,这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宋代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赋的手法在《诗经》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大雅》和《颂》中运用最多,《国风》《小雅》中的民歌运用的也不少,如《七月》《静女》《君子于役》《芣苢》等诗歌,都是直接写景抒情,铺写所要表达的内容。比的手法在《诗经》中运用的也很多,它不仅使形象更加鲜明,本质更加显露,而且还寄寓着强烈的爱憎感情。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诗经》经常用比喻来刻画人物,如《卫风·硕人》,还有的诗用比喻形容心理、情绪。《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民歌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在一首诗的开端或一章诗的开端,诗人即景生情,用眼前之景引出所咏之辞。如《周南·关雎》《邶风·谷风》等。“兴”不只是为了开头,往往在诗中还起着寓意、联想、象征、烘托等作用。

《诗经》中的许多作品,在结构上采用了复沓的形式,即章与章之间的词句基本相同,每章只变更几个相应的字。这样做,有时为了表示事物发展的顺序程度,有时也只是为了反复咏唱,达到抒情的目的。这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周南·芣苢》。《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也有一些字数多少不同的杂言诗。诗歌大都押韵,隔句押韵,韵在句尾的形式最为常见。这种格式,成为后代诗歌用韵的基本形式。在用词上,常用叠字、双声、叠韵词,大大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感。不仅状物形象生动,而且声调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它对我国后世诗歌,以至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都有着极为巨大的影响。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后世的进步作家树立了楷模,启发和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把反映现实作为创作的出发点。这种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以及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精神。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也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延伸到清末的黄遵宪。《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诗经》民歌重叠反复的形式,准确、形象、优美的语言,也被后世诗人、作家大量的吸取运用。《诗经》以它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后代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