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邶风·凯风》全文及译文

先秦佚名《诗经》中《国风·邶风·凯风》全文如下: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白话文释义:和风吹自南方来, 吹拂酸枣小树苗。

树苗长得茁又壮,母亲养子多辛劳。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枣树长成柴。

母亲贤惠又慈祥,我辈有愧不成材。泉水寒冷透骨凉,就在浚城墙外边。

养育儿女七个人,母亲养育多辛劳。美丽可爱黄鸟叫,清脆婉转似歌唱。

养育儿女七个人,无谁能安母亲心。 扩展资料 《国风·邶风·凯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儿子歌颂母亲并深感自责的诗。全诗四章,每章四句。

各章前二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覆叠唱的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设喻贴切,用字工稳。

此诗以凯风吹彼棘心开篇,把母亲的抚育比作温暖的南风,把自己弟兄们小时候比作酸枣树的嫩芽,“丛生的”小嫩芽之所以能够健康成长,全是母亲大人辛勤哺育的功劳。 七个儿子一个一个长大成人(材)了,母亲的大恩大德,堪称圣善,儿子却是不孝儿,这就是自责自称,总嫌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与母亲的养育之恩相比,还差得很远很远,无以为报。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

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 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

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从第三章开始,作者又以寒泉比母,以黄鸟比子,作进一步的自我批评。寒泉也成为母爱的代称。

寒泉在地下流淌,滋养浚人。母亲生养弟兄七人,至今还如此劳苦,让作儿子的如何心安?黄鸟鸣叫得清丽婉转,尚且如此悦耳动听,为什么七个儿子却不能抚慰母亲那颗饱受孤苦的心呢?。

2.《诗经·邶风·凯风》全文及译文

1、原文

《诗经·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2、译文

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酸枣小树苗。树苗长得茁又壮,母亲养子多辛劳。

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枣树长成柴。母亲贤惠又慈祥,我辈有愧不成材。

泉水寒冷透骨凉,就在浚城墙外边。养育儿女七个人,母亲养育多辛劳。

清脆婉转黄鸟叫,清脆婉转似歌唱。养育儿女七个人,无谁能安母亲心。

3、简析

关于《凯风》的主题,说法不一。《毛诗序》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认为是赞美孝子的诗。朱熹《诗集传》承其意,进一步说:“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婉词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这种说法在我们看来显然有些牵强。而魏源、皮锡瑞、王先谦总结今文三家遗说,认为是七子孝事其继母的诗,则比较通达。现代诗人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诗经通义》)。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作自责的诗,这样比较宽泛的理解,似乎更稳妥一些。

3.急需< >的翻译

凯 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主题:儿子自责颂母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释

凯风:和风。一说南风。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劬(音渠):辛苦。劬劳:操劳。

薪:喻母。

爰(音元):何处。

睍睆(音现缓):犹“间关”,鸟叫声。一说美丽,好看

本篇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篇,但其特点是并非像《蓼莪》那样,直接述说母亲的各个方面,“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作者既应用了诗经中常见的比兴和复还的手法,使感慨更人人心;也引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有子七人亦自惭不能报母恩来衬托母亲的伟大,正如后来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一样。

诗中先从母亲抚养自己的辛苦说起,“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朱熹解释为“南风,谓之凯风,长养万物者也。棘,小木,丛生,多刺,难长,而心又其稚弱而未成者也。夭夭,少好貌。劬劳,病苦也。盖曰:母生众子,幼而育之,其劬劳甚矣。本其始而言,以起自责之端也。”母爱如和风,温暖舒和,抚养万物,而自己兄弟们呢,却像刚长出来的酸枣树一样,长的慢,稚嫩,还尽是刺儿,都不是什么听话的孩子,七个刺头。这既是对自己的自责,也是对母亲的赞美,和风不以棘之有刺而绕行,母爱因其不才而愈显得伟大。“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正因凯风之沐泽,棘心方有夭夭之盛,而儿辈如此,实皆系母氏之劬劳矣。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由“棘心”而至“棘薪”,描述其成长,但“棘可以为薪则成矣,然非美材,故以兴子之壮大而无善也”,此是儿辈自惭虽然长大成人,却不能有所建树,以昭显母氏盛善之德。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寒泉在卫地浚邑,水冬夏常冷,故名之。“言寒泉在浚之下,尤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乎。”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言黄鸟尤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哉。”此段从上段承接而来,意思是说不但不能免除母亲体力之劳苦,还不能让母亲的心情得到宽慰,深自惭也。

笔者认为朱熹《诗集传》中的解释很到位,事实上是本篇中应用的比兴实在是非常到位,本体如棘、凯风、寒泉、黄鸟等都是普通、常见、身边的景物,却和喻体达成了极高程度的一致性。因此虽然是随口起兴,寥寥几句,却直入人心,真是其来也渐,其入也深。无怪乎陶渊明在为外祖父孟嘉所作〈孟府君传〉中说:“凯风寒泉之思,实钟厥心。”母爱的伟大,在于其精神上的感召尤甚物质上的给予,这种精神上的赋予是无法报答的。诗中的对比应用的异常突出,子七人对比母一人,棘之不材且多刺对照凯风之不弃,寒泉滋浚对照儿辈之免母氏之劳苦,黄鸟悦耳对照儿辈之不能慰藉母心,等等。古语说孝当竭力,我想儿子如果有这种想法,肯定不会如自己说的那样不才,不过是说在母爱面前,我们取得的这些成就实在不足为报之意。

《毛序》:“《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意思是说卫国人道德沦丧,虽然母亲已经有七个儿子哦,仍然不安份,想着来个“娘要嫁人”,因此做此诗,进行侧面的批评教育和感化。我想可能是因为“棘”和“急”谐音,让毛公起了疑心吧,加上历来都是“郑卫淫风”,怎么觉得也不能列入正面题材,挖空心思来了个曲解。这样看来,不但不能感觉母亲之劬劳,反而觉得句句都是讽刺,意思我们七个儿子还不让你满意,老了老了还不知好歹,我们当儿子的不好说,您也得想想自己的好名声,可别把自己给搞臭了!所以他说诗旨在于“美孝子”而不是“美母爱”也。用海明威的话来说,毛序的解释,真是往原诗这杯啤酒里面洒了一泡尿。

4.《诗经·邶风·凯风》表达的真正主题是什么

凯 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主题:儿子自责颂母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本篇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篇,但其特点是并非像《蓼莪》那样,直接述说母亲的各个方面,“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作者既应用了诗经中常见的比兴和复还的手法,使感慨更人人心;也引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有子七人亦自惭不能报母恩来衬托母亲的伟大,正如后来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一样。

诗中先从母亲抚养自己的辛苦说起,“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朱熹解释为“南风,谓之凯风,长养万物者也。棘,小木,丛生,多刺,难长,而心又其稚弱而未成者也。夭夭,少好貌。劬劳,病苦也。盖曰:母生众子,幼而育之,其劬劳甚矣。本其始而言,以起自责之端也。”母爱如和风,温暖舒和,抚养万物,而自己兄弟们呢,却像刚长出来的酸枣树一样,长的慢,稚嫩,还尽是刺儿,都不是什么听话的孩子,七个刺头。这既是对自己的自责,也是对母亲的赞美,和风不以棘之有刺而绕行,母爱因其不才而愈显得伟大。“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正因凯风之沐泽,棘心方有夭夭之盛,而儿辈如此,实皆系母氏之劬劳矣。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由“棘心”而至“棘薪”,描述其成长,但“棘可以为薪则成矣,然非美材,故以兴子之壮大而无善也”,此是儿辈自惭虽然长大成人,却不能有所建树,以昭显母氏盛善之德。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寒泉在卫地浚邑,水冬夏常冷,故名之。“言寒泉在浚之下,尤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乎。”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言黄鸟尤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哉。”此段从上段承接而来,意思是说不但不能免除母亲体力之劳苦,还不能让母亲的心情得到宽慰,深自惭也。

笔者认为朱熹《诗集传》中的解释很到位,事实上是本篇中应用的比兴实在是非常到位,本体如棘、凯风、寒泉、黄鸟等都是普通、常见、身边的景物,却和喻体达成了极高程度的一致性。因此虽然是随口起兴,寥寥几句,却直入人心,真是其来也渐,其入也深。无怪乎陶渊明在为外祖父孟嘉所作〈孟府君传〉中说:“凯风寒泉之思,实钟厥心。”母爱的伟大,在于其精神上的感召尤甚物质上的给予,这种精神上的赋予是无法报答的。诗中的对比应用的异常突出,子七人对比母一人,棘之不材且多刺对照凯风之不弃,寒泉滋浚对照儿辈之免母氏之劳苦,黄鸟悦耳对照儿辈之不能慰藉母心,等等。古语说孝当竭力,我想儿子如果有这种想法,肯定不会如自己说的那样不才,不过是说在母爱面前,我们取得的这些成就实在不足为报之意。

《毛序》:“《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意思是说卫国人道德沦丧,虽然母亲已经有七个儿子哦,仍然不安份,想着来个“娘要嫁人”,因此做此诗,进行侧面的批评教育和感化。我想可能是因为“棘”和“急”谐音,让毛公起了疑心吧,加上历来都是“郑卫淫风”,怎么觉得也不能列入正面题材,挖空心思来了个曲解。这样看来,不但不能感觉母亲之劬劳,反而觉得句句都是讽刺,意思我们七个儿子还不让你满意,老了老了还不知好歹,我们当儿子的不好说,您也得想想自己的好名声,可别把自己给搞臭了!所以他说诗旨在于“美孝子”而不是“美母爱”也。用海明威的话来说,毛序的解释,真是往原诗这杯啤酒里面洒了一泡尿。

5.诗经中是邶风还是邺风为什么有些地方写的是邶风,有的写的又是邺风

邶风 :诗经国风中的内容 经前人考定,邶、鄘(yóng)、卫都是卫国的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听了鲁国的乐队歌唱了“邶、鄘、卫”以后,评论时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卫风”.可见他是把“邶鄘卫”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别于其他国风的. 邶、鄘、卫都是古国名.据说周武王灭殷以后,便将纣的京都沬(今河南淇县西北)附近地区封给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并将其地分而为三:北为邶(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南为鄘(今河南汲县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武王并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卫三个地方(注①),以监督武庚,号为“三监”.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执政.管叔等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嗾使武庚叛乱.于是周公率兵镇压,杀死武庚与管、蔡、霍等.接着又合并三地为卫(注②),连同原殷民一起封给康叔,建都殷墟(今河南淇县),号卫君. 卫国自康叔历十三世至献公,自后便国力日衰,内乱不息;到懿公时,更加腐败不堪.公元前六六○年为狄人所灭.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残部南渡黄河,文公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重建卫国.《载驰》、《定之方中》二诗就是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 邶、鄘二地早已并入卫国,为什么卫诗还冠以其名呢?自汉以来议论纷纷(注③),没有定论.近人一般认为,因卫诗有三十九首之多,近风诗的四分之一,所以编者将部分诗编入邶、鄘之下.但是这一说法仍有疑问.查今本《诗经》,邶诗十九首、鄘诗十首、卫诗十首,为什么分得如此不平均呢?这很难说编者只是偶然为之,而无别的原因.因此这一说法仍属于猜测罢了. 邶、鄘、卫三诗大部分难确定具体时代,大致说来西周末东周初的诗居多数. 包括:柏舟 绿衣 燕燕 日月 终风 击鼓 凯风 雄雉 匏有苦叶 谷风 式微 旄丘 简兮 泉水 北门 北风 静女 新台 二子乘舟。

6.诗经邶风凯风中的成语

1、耿耿于怀—《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耿耿:有心事的样子。后以“耿耿于怀”形容心中有事牵萦,无法排遣。

2、匪石之心—《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意思是,石头虽然坚硬,犹可转动,我的心与石头不一样,不可转动。后因用“匪石之心”比喻坚贞,不可动摇。

3、忧心悄悄—《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天群小。”悄悄:忧愁貌。形容忧虑不安的样子。

4、日居月诸—《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居、诸:语助词。本是日月的意思,后指光阴流逝。

5、惠然肯来—《诗·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郑玄笺:“肯,可也。有顺心,然后可以来至我旁。”惠:赐。敬辞。多用谓赏光莅临。

6、死生契阔—《诗·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郑玄笺:“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有相存救也。”契为合,阔为离,后多指死生离合之意。

7、不安其室—《诗·邶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后指已婚妇女有外遇。

8、寒泉之思—《诗·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朱熹《集传》 30云:“诸子自责。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七子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乎?于是乃若微指其事,而痛自刻责,以感动其母心也。”后用以指孝子思亲之心。

9、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忮:嫉妒。不嫉妒,不贪得。

10、深厉浅揭—《诗·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厉:涉水。揭:提起衣裳。意谓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过去;涉深水,撩衣也无用,干脆连衣下水。因以“深厉浅揭”泛指涉水过河,亦比喻作事要因时因地制宜。

11、德音莫违—《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德音:善音。莫违:不要违背。别人说的好话不要不听。

12、葑菲之采—《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菲:蔓菁类植物。下体:指根、茎。诗意谓不可因葑菲根茎味苦而连它的叶也不采了。后因以“葑菲之采”为请人有所采取的谦辞。

13、甘之如荠—《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郑玄笺:“荼诚苦矣,而君子于己之苦毒又甚于荼,比方之荼,则甘如荠。”荠:荠菜。后以“甘之如荠”谓心中乐意为之,虽有如荼之苦,犹甘如荠。

14、匍匐之救—《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意思是邻里有凶祸之事,则尽力营护料理。匍匐:本伏地膝行之意,这里形容因事急而不顾一切地前往。后来便用”匍匐之救”表示尽力援助。

15、如兄如弟—《诗·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本指夫妇欢好,情如兄弟。后泛指彼此亲密无间。

16、宴尔新昏—《诗·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原指夫妇失道,弃旧再娶。后反用其意,成为对新婚者的贺词。

17、充耳不闻—《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郑玄笺:“充耳,塞耳也。言卫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如也。”充:塞住。塞住耳朵听不见。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18、狐裘蒙戎—《诗·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不同。”朱熹集传:“狐裘蒙戎,指卫大夫,而讥其愦乱之意。”蒙戎:蓬松的样子。狐皮袍子蓬蓬松松,比喻国政混乱。

19、褎如充耳—《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毛传:“褎,盛服也;充耳,盛饰也。”郑玄笺:“充耳,塞耳也。言卫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知也。”后用作塞耳不闻的意思。

20、搔首踟蹰—《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形容心情焦急、惶惑或犹豫。

7.诗经凯风全文注音

现代汉语拼音注音:

《guó fēng ·bèi fēng ·kǎi fēng 》zhōu dài :yì míng

《国风·邶风·凯风》周代:佚名

kǎi fēng zì nán ,chuī bǐ jí xīn 。jí xīn yāo yāo ,mǔ shì qú láo 。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kǎi fēng zì nán ,chuī bǐ jí xīn 。mǔ shì shèng shàn ,wǒ wú lìng rén 。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yuán yǒu hán quán zài xùn zhī xià 。yǒu zǐ qī rén ,mǔ shì láo kǔ 。

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xiàn huǎn huáng niǎo ,zǎi hǎo qí yīn 。yǒu zǐ qī rén ,mò wèi mǔ xīn。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释义:

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酸枣小树苗。树苗长得茁又壮,母亲养子多辛劳。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枣树长成柴。母亲贤惠又慈祥,我辈有愧不成材。泉水寒冷透骨凉,就在浚城墙外边。养育儿女七个人,母亲养育多辛劳。美丽可爱的黄鸟叫,清脆婉转似歌唱。养育儿女七个人,无谁能安母亲心。

扩展资料:

关于《邶风·凯风》的背景,说法不一。《毛诗序》认为是赞美孝子的诗。还有人说这是悼念亡母的诗。现代诗人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诗经通义》)。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

诗中各章前二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覆叠唱的无不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设喻贴切,用字工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邶风·凯风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