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秘:为什么古代文仕爱用女性口吻作诗词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你以为情感表达如此细腻的词 是哪位女词人写的?其实小编也不造是不是 因为学术界对该首词作者是谁仍未有定论 但主流媒体等多数人认为是欧阳修所作 为什么《阮郎归》明明是用女性口吻写的词 却依然有人认为是堂堂七尺男儿欧阳修写的呢?或许可以结合古代社会背景猜测一下原因 ▼ 首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 不说人话的表述即是:男子作闺音 杂诗·南国有佳人 作者: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曹植以诗歌中的美人,寄寓了对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慨叹) 这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古代从政的男性压力很大 如果他们对皇帝、朝廷不满的话 不能和皇帝辩解 也不能发推吐槽 总之以任何形式直接表示不满 都是会惹来祸害的 (轻则发配边疆,重则领便当) 于是他们只能以弃妇口吻写词 借此抒发自身被抛弃的感受和烦恼 例如王安石曾写过的《君难托》君难托 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

感君绸缪逐君去,成君家计良辛苦。人事反复那能知,谗言入耳须臾离。

嫁时罗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难托。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

从表面上看 文中描写妻子欺负被丈夫抛弃 但依然表示忠贞 但事实上是王安石借弃妇之口的语气 埋怨皇帝在变法的事情上负了他 同时表达了辅助的忠心 其次 由于社会对男性人格塑造的结果 如果男性情感表达太细腻 会令人感觉矫情、不够男子汉 引发读者的不适 因此如果古代男性文人想表达自己某些细腻情感 必须借用女性口吻述说 再者 词这一文体 原本是为了配合宴会乐曲所填的歌词 刚开始时文人们并没有刻意 「男子作闺音」进行吐槽 纯粹是当时演唱这些曲的歌伎是女孩子 就像现在 方文山罗大佑林夕李宗盛黄伟文姚谦姚若龙 给女歌手写词一样 词人们为了符合歌手身份而以女性口吻写词 否则你想象一下 在一个奢华、珍贵的宴席上 一群有闲有钱的公子哥儿都坐好了 美女抱着琵琶坐在一旁 这时候主唱上场开嗓就唱:「大江东去……」 简直分分钟出戏 后来词人在频繁写这些娱宾助兴的词时 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也带入到字里行间 渐渐形成了宋朝文人「男子作闺音」 以吐槽、明志的现象 当然 造成宋朝「男子爱作闺音」的原因还有很多 但因为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

2.相见时别亦难,下边接下来是什么呢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6273人评分) 8.4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 一作:蓬莱)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

3.李白爱情诗

长干行(两小无猜到结为连理,很像一个纯真的爱情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一句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下无嫌猜。)

春思(男子而作闺音的一首诗,流传最广的一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关山月(戍客思归,闺怨怀远的一首诗,后化为词牌名。)

子夜吴歌 (思妇对征人的思念。)

怨情(少女期盼爱人归来的一首诗,表现相思之苦)

,

《寄远十二首》。赠内,自然是赠给“内人”了,也就是赠给自己的爱人。“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

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

流波向海去,欲见终无因。

遥将一点泪,远寄如花人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