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思考的诗句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塞下曲六首 李白 (节选)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始闻秋风 刘禹锡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寄陆务观 杨万里

君居东浙我江西,镜里新添几缕丝。

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关于思考的古诗

1、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上李邕》

2、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3、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5、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6、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汤恢《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

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8、满目山河增感慨,一时风景寄遨游。——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9、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0、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3.推荐几首关于“思考”的诗词

1.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译文: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2.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译文: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来,无穷无尽。

3. 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汤恢《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

译文:我常常羡慕青山安详宁静,好象在凝神沉思似的;也羡慕以前的隐士们以鹤、梅为伴,因忘记了人世的权谋机变,而能时刻保持着一颗恬然自得的心。

4.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译文: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5. 满目山河增感慨,一时风景寄遨游。——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译文:满面而来的山河风景增加了很多感慨,一时间的风景寄托了我的遨游。

6.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译文: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7.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译文: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

8.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上李邕》

译文: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9.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译文: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10.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

译文: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4.思考的诗句

描写思考的诗句1、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上李邕》 2、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3、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偶成》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5、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6、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汤恢《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 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8、满目山河增感慨,一时风景寄遨游。——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9、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0、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11、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李好古《清平乐·瓜洲渡口》 12、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13、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14、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15、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柳永《二郎神·炎光谢》 16、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 1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其一》 18、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19、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别东鲁诸公》 2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1、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2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23、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 24、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25、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李白《飞龙引二首·其一》 2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7、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2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29、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吴文英《生查子·秋社》 3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31、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32、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33、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

——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3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35、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杜甫《曲江对雨》 3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7、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王维《归嵩山作》 38、种竹淇园远致君,生平孤节负辛勤。——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39、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4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4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2、能令暂开霁,过是吾无求。——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 4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 4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佚名《沧浪歌》 45、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

——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节皇后》 46、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苏轼《琴诗》 47、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李绅《答章孝标》 48、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4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50、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51、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52、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53、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李商隐《隋宫》 5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5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稼说送张琥》 5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58、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 59、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60、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6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6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63、我欲乘槎,直穷银汉,问津深入。——许有壬《水龙吟·过黄河》 6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5、古人学问无遗力,少。

5.与思考有关的诗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6.有关思考的古诗句

1.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copy幽。——王籍《入若耶溪》

2.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3. 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汤恢《百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

4.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5. 满目山河增感慨,一时风景寄遨游。——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6. 衰兰度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7. 誓将挂问冠去,觉道资无穷。——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8.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上李邕》

9.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10.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答不可轻。——朱熹《偶成》

7.有关思考的诗歌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塞下曲六首 李白 (节选)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始闻秋风 刘禹锡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寄陆务观 杨万里

君居东浙我江西,镜里新添几缕丝。

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8.关于思考问题的诗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注】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作蒙蔽,欺骗解;

殆,书指危险.

朱子云:不求诸心,故缗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解】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9.关于独立思考的古诗有哪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孟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还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也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这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孟子

孟子认为人的思考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显示了哲学家的卓见。的确,人为万物之灵,主要在于能够思考。思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思想、观念、信仰、追求形成的基础。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思维敏锐,识别分辨能力强,形成完整而明确的理念成熟而快捷。在这个基础上,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观念、策略、规划、部署等,就会应运而生,且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反之,不善于思考,或懒于思考的人,必然会头脑迟钝、囿于旧知、思想落伍。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