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读懂雷平阳诗歌《亲人》

《亲人》。“我只爱云南、只爱昭通、只爱土城乡、只爱亲人……”

初读时,被其憨直到近乎“楞”的表达紧紧抓住,“概念化”的“爱”的惯常表达完全被颠覆。

一、雷平阳的小爱之大爱无疆。

在中国的语境中,尤其是在近六七十年的语境中,“爱”最多和一些宏大的对象关联在一起。比如“祖国”“人民”等等。“大爱无疆”一词在某些特殊时段甚嚣尘上,成为霸道而空洞的流行语。

诗人大约是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状况,所以反其道而行之,理直气壮地宣告自己地“小爱”,其对爱的对象的越来越小的强调,将我们引至一种极其朴素强烈的真实之爱。

二、雷平阳赋予爱(爱包含理、姿态)以“诗性”。

“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多么精准有力的比喻!语意的锐利和语词的锐利完全融合在一起,针尖和蜂蜜的意象使诗句闪闪发光,“小”而“真”的爱的甜美明亮的本质被揭示得鲜明如钻!

如果单是这样一个“理”、一个对抗霸权话语的“姿态”,还不足以构成这首诗的美与力量。诗人以一句诗,赋予了“理”和“姿态”以“诗性”,展现了他优秀诗人的功力。

三、结尾诠释了诗人为爱的付出,和理解。

结句“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这一句是诗的眼睛和魂魄,诗若是鱼,这一句就是贯通的脊骨;诗若是房,这一句就是栋梁。

爱情对于洪荒宇宙,如昙花一现;但对平凡而拥有真情的人们来说,却要为之付出一生。爱情同样是苦涩的过程,耗尽青春和悲悯。

青春,是时光;悲悯,是爱心。

2.读雷平阳的亲人写一篇作文,不是读后感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读到雷平阳的这首诗,很为诗中浓烈的情感所震撼。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那个故乡是他生长熟悉的地方;那个故乡是他情感的发源地;那个故乡是他离不开的回忆。相反,那个故乡也需要他的关注和回报。

像针尖上的蜂蜜,是多么浓烈的情感。虽然我相对于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历史,很渺小,但我的爱象针尖一样尖锐敏感,我对故乡的爱要比我大得多得多。

诗用层层递进的情感语言,由大到小,从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到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达到了极致。读完整首诗,顿觉那情感弥漫开来,无限地扩大。

一般人写亲人写家乡,往往会努力往大里写,时间上跨度越大越好,空间上越广阔越好,似乎不如是便表达不出对家乡和亲人博大而深沉的爱。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也是写作者比较容易把握的策略。

结果是写家乡和亲人的诗文总是喜欢罗列诸如河流、树林、田野、棉花、玉米、蘑菇之类的意象,表面上看很丰富,然而,却缺少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感受。因为,铺得太大,只是走马观花的节奏,缺少那种沉淀下来的注视与抚摸。

所以,读过也就是读过,并没有太多的情感回眸。而读雷平阳的《亲人》,我却有不同的感受,那就是,我愿意一句一句地把玩,一字一字地品味,因为,在这首诗里,诗人把情感均匀地分配在每一行,每一个词语,不多不少,拿捏到位,缺少一个词就会损伤整首诗的完整与韵味。

有评论者说,这首诗像剥笋一样,一层层地逼近诗人的情感核心。这种说法很准确,但还不完整。

在我看来,这首诗不是简单的线性方向,而是体现了自然的圆形结构。它不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单程走向,而由一个面到一个点的聚焦,再由一个点到一个面的辐射,它们之间互为因果,遥相呼应。

那一点是核心,是原点,是所有情感与动作发生的动力。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曾真诚或者敷衍地说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说过爱家乡、爱亲人;然后,长大成人,在荷尔蒙与物欲的牵引下,又说过爱美人,爱钞票,爱车子,爱房子。

我们说了很多,但似乎没有一个可以落实,没有一个可以及物。当然,后面的票子、车子、房子及物是及物,但那不属于我们期待的范畴,在物欲横流的背景下,它们更多属于生存意义上的砝码,消解了爱纯粹的含义。

所以,许多时候,当我们说爱的时候,其实只是在描述一个虚幻的符号,字典上的词汇。它们存在,但只是在故事里散发它温暖而又迷人的气息。

而雷平阳的《亲人》,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不同于我们习惯的“爱”。一上来,诗人便斩钉截铁地宣布“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爱与不爱,构成一个强烈的对比,犹如当头棒喝,让读者不得不重新已经被我们忽略或者亵渎的爱。

然后,诗人便顺着这种有破有立的思维,按照这种肯定加否定的句式,一路写下去,从云南省,到昭通市,再到土乡城,从地域上讲,是逐步缩小的过程,但从心理上看,却是逐步具体的抵达。从一个广阔的区域划分到一个小小的村落,诗人完成灵肉的双重还乡。

他让爱回到原点,让生命找到依托,也让那个已经被时代污染的词汇找到了它最初的温度和色彩。是的,毋庸讳言,我们的爱远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寥廓。

所谓的家国、天下,那只是少数人能够到达的高度,对于普通人而言,它还过于抽象。或许,我们可能被某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感染,也会在某个特殊时刻生出“捐躯赴国难”冲动,但说到底,那还仅仅是一种冲动,是人生的一种非常态。

而更为真实、更为普遍的爱,是“狭隘、偏执”,它不是阳光,可以覆盖整个地球,而是“针尖上的蜂蜜”,只能让最近的人们闻到那隐隐的花香。在这里,雷平阳没有遵循世俗伦理上的“从小到大”,而是规避那种可以升华的空间,彻底颠覆了我们接受起来更为自然的爱的逻辑。

但是,读到最后,你不会因为诗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而怀疑他的真诚,更不会因了这爱的“狭隘、偏执”而抹杀它的高贵。因为,在这里,雷平阳让所有由口号和标语装饰起来的爱无地自容,像天地馄饨之时,倾听没有世俗干预的爱唱出赤子一样最初的声音。

它可能稚嫩,但它真实;它可能弱小,但它温暖。它不在天上,而是紧贴着泥土,像永恒的时间一样,耗尽一个人“青春和悲悯”,它是母亲孕育我们的子宫,是爱出发的地方。

这是一首让人眼睛潮湿的小诗。“针尖上的蜂蜜”,是一个极为奇绝的比喻,它让飘忽不定的爱有了附丽,也有了形象和味道,针尖是姿态,蜂蜜是内容,它们构成了人类之爱的父性与母性的两极,它会让你感觉到尖锐的疼痛,也会让你体验到宽厚的甘甜。

也只有如此,爱才不那么贫血和苍白,而是立体而多汁,并在世上散发它永恒而持久的温度,温暖身边的。

3.张执浩 余秀华 诗歌水平到底怎么样

水平都很高,获得奖项也很多,详解如下:

一、张执浩:

1、简介:

张执浩,男,1965年阴历8月18日生于湖北荆门,198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汉诗》执行主编。

2、诗歌获奖情况:

作品获2002年中国诗歌奖,2004年人民文学奖,2011年十月诗歌奖等,并入选多种选集及中学教材。2014年4月27日,在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中获”年度诗人奖”。

3、诗歌举例:

扶母亲过街

你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

你歪靠在我的肩膀上,脑海里,大雾升起

你一辈子都没有驱散它的能力

大雾升起,你没有见过你的眼睛

你与这个世界的距离从来没有超过

你和我的距离,我们

我们是一对母子,从前是

现在依然。依然是亲密

但你看不见我亲密的表情,我的手臂

因为挽着你而重新还给了你

我的腿,我的双腿因紧随你而下沉

沉下去。

而大雾升起

你一辈子都没有积攒够

推开我的力气,尽管这样做

几乎无需用力

2004.1.1-9

(选自作者诗集《苦于赞美》,组诗《亲密》之一)

终结者

你之后我不会再爱别人。不会了,再也不会了

你之后我将安度晚年,重新学习平静

一条河在你脚踝处拐弯,你知道答案

在哪儿,你知道,所有的浪花必死无疑

曾经溃堤的我也会化成畚箕,铁锨,或

你脸颊上的汗水、热泪

我之后你将会成为女人中的女人

多少儿女绕膝,多少星宿云集

而河水喧哗,死去的浪花将再度复活

死后如我者,在地底,也将踝骨轻轻挪动

2005年2月17日

(选自作者诗集《苦于赞美》

二、余秀华:

1、简介:

余秀华,女,1976年生,湖北钟祥石牌镇横店村人,网络诗人。

代表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作品被《诗刊》微信号发布后,余秀华的诗被热烈转发,人们惊艳于余秀华的天才和诗歌的质朴滚烫、直击人心。

2015年1月,余秀华的两本书开售,分别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摇摇晃晃的人间》,以及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月光落在左手上》。

2015年1月28日,余秀华当选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2、经典诗作: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我养的狗,叫小巫》、《如何让你爱我》、《经过墓园》、《我爱你》、《井台》、《梦见雪》、

《致雷平阳》、《那些秘密突然端庄》、《打谷场的麦子》、《我们在这样的夜色里去向不明》、《摇摇晃晃的人间》等。

3、举例:

《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4.以《亲人》—雷平阳为材料的700字或800字作文

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的丈夫在很早以前离她而去了,只留下了她一个人独自生活着。她每天要做许多家务,还要到田里去照看稻谷、卖菜、砍柴……许许多多的事,每天都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的。

老奶奶家对面的房子里住的是一位小姑娘和她的爸爸、妈妈,那位小姑娘的名字叫小花。小花非常喜欢老奶奶,因为在她很小的时候老奶奶经常给她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现在,小花长大了,她看到老奶奶那么辛苦,决定帮帮老奶奶。可因为快要到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了,功课紧、作业多,没有空。她就决定暑假里帮老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暑假里的一天,身穿粉红色上衣、黑色牛仔裤,头戴一个卡通发卡的小花正在和小朋友玩过家家的游戏。忽然,她想起了帮老奶奶做家务事的计划,她直怪自己太粗心了,怎么这么重要的事情都忘记了呢。她急忙告别了小朋友,来到了老奶奶家,正好老奶奶不在家。她绕到后院,从后院的小门里进入了老奶奶家。老奶奶家里只有几件已经用了很久的家具,除了这几件家具就没有什么值钱的的东西了。

小花走进了厨房,在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几种蔬菜中选了两、三种配上肉给老奶奶做了一桌丰盛的午饭, 然后把老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做完了这些事,她就站在了窗台边,等着老奶奶回来。过了许久,老奶奶还没有回来。小花趴在窗台上往外看了看,突然,她的目光集中在了老奶奶后院里一盆还没有来得及洗的衣服上。她心想,我应该帮老奶奶洗完这盆衣服,要不然,老奶奶回来必须洗完这盆衣服才能吃饭。她边想着边走出了房间,不知不觉地,来到了那盆衣服旁边。小花在一个小凳子上坐下,拿起一块肥皂开始洗衣服,水换了一盆又一盆,衣服洗得一件比一件干净,小花的汗水顺着她的脸颊流了下来,浸湿了她那粉红色的衣服,而她好像没有感觉到一样,还在继续洗着。

晾好了衣服的小花一回头正好和老奶奶碰了个面,老奶奶抱住她,抚摸着她的脸,含着泪说:“孩子,谢谢你!”

5.江非诗歌 妈妈朗诵

江非在《一份修订的个人提纲》中写道:“诗歌就是‘风,雅,颂’。就是对时代的介入、批判,以及对广阔民生的记录、关注、承担;就是对个体生命、事物本身,以及客观存在的世界关系的个人阐释;就是对民族、祖国,以及更为恒久的自然事物和人类精神的壮烈歌唱。”《妈妈》正是这样一首以现代化的视角关注在农村度过她们一生的母亲的生存状态的诗,其中夹杂着对这个默默付出日渐衰老的伟大女性地深深悲悯。

除意象的选择外,这是一首结构清晰经得起细读的好诗。诗歌的题目叫《妈妈》,而诗中直接写“妈妈”的诗句只有安排在全诗最后的五行,在这之前却有十五行,在形式的安排上,“妈妈”就处在边缘化的次要的地位,而这正是诗歌所要记录的“妈妈”在这个现代化社会的生存状态。《妈妈》的写作很好的把形式纳入了内容的范畴。

诗中“地铁”、“电车”和“玛丽莲•;梦露”三个现代化意象的出场在前十五行诗的前后部分恰好构成一一对应,且表达方式一致,构成诗歌内在语意的强化、延伸和自足,同时避免了和第五行到第十一行诗中出现的“飞机”、“点钞机”、“印钞机”这三个现代化意象表达方式上的重复,形成诗歌气韵上的变奏,颇似古典诗歌中骈偶句与流水句的交错运用。此外,这六个现代化的意象和用来说明它们的“辫子”、“裤子”、“白雀”、“大屋”、“小河”构成“妈妈”眼中陌生和熟悉两个截然不同的经验体系,呈现给我们一个生活视野狭小甚至在现代语境中显得极其局促的农村女性的形象。诗歌的视野也随之进入“妈妈”的生存状态。“妈妈”没有“玛丽莲•;梦露”那样可以多方展示自己女性美丽的服饰,她的全部生活就是生存,关心粮食和蔬菜,砍柴、背柴,不停地劳作,甚至在天黑的时候,还要“第三次”背回更多的柴火,而“三”在古代往往是一个虚数,指向数目之多,所以其中隐含了无尽地付出和生存的艰辛。这是“四十六岁”的“妈妈”,也将是“六十四岁”的“妈妈”!妈妈,我看见你在山坡上的身影日渐衰老!

和江非同时被《诗刊》推出的诗人雷平阳在他的诗歌《背着母亲上高山》中写道:“背着母亲上高山,让她看看她困顿了一生的地盘。真的,那只是一块弹丸之地,在几株白杨树之间,河是小河,路是小路,屋是小屋命是小命。我是她的小儿子,小如虚空像一张蚂蚁的脸,承受不了最小的闪电……没有边际的小,扩散着,像古老的时光一次次排练的恩怨,恒久而简单”。这大概就是《妈妈》最好的注脚了吧。(方依德)

附 《妈妈》

江非

妈妈,你见过地铁么

妈妈,你见过电车么

妈妈,你见过玛丽莲•;梦露

她的照片吗

妈妈,你见过飞机

不是飞在天上的一只白雀

而是落在地上的十间大屋吗

你见过银行的点钞机

国家的印钞机

门前的小河一样

哗哗的数钱声和刷刷的印钞声吗

妈妈,你知道么

地铁在地下

电车有辫子

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长裤吗

妈妈,今天你已经爬了两次山坡

妈妈,今天你已拾回了两捆柴禾

天黑了,四十六岁了

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禾

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

6.江非妈妈读后感

而诗中直接写“妈妈”的诗句只有安排在全诗最后的五行,小如虚空像一张蚂蚁的脸,这是一首结构清晰经得起细读的好诗,以及对广阔民生的记录。

除意象的选择外;梦露”那样可以多方展示自己女性美丽的服饰,以及客观存在的世界关系的个人阐释。《妈妈》的写作很好的把形式纳入了内容的范畴,构成诗歌内在语意的强化。

这大概就是《妈妈》最好的注脚了吧:“背着母亲上高山,屋是小屋命是小命、延伸和自足,我看见你在山坡上的身影日渐衰老,不停地劳作,你见过电车么 妈妈,像古老的时光一次次排练的恩怨,你知道么 地铁在地下 电车有辫子 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长裤吗 妈妈,雅,“妈妈”就处在边缘化的次要的地位。”《妈妈》正是这样一首以现代化的视角关注在农村度过她们一生的母亲的生存状态的诗,那只是一块弹丸之地。

此外,你见过飞机 不是飞在天上的一只白雀 而是落在地上的十间大屋吗 你见过银行的点钞机 国家的印钞机 门前的小河一样 哗哗的数钱声和刷刷的印钞声吗 妈妈。真的,在几株白杨树之间、“小河”构成“妈妈”眼中陌生和熟悉两个截然不同的经验体系、批判,同时避免了和第五行到第十一行诗中出现的“飞机”;梦露 她的照片吗 妈妈;梦露”三个现代化意象的出场在前十五行诗的前后部分恰好构成一一对应,路是小路! 和江非同时被《诗刊》推出的诗人雷平阳在他的诗歌《背着母亲上高山》中写道、背柴,今天你已经爬了两次山坡 妈妈,指向数目之多,以及更为恒久的自然事物和人类精神的壮烈歌唱、“点钞机”,扩散着。

诗中“地铁”,这六个现代化的意象和用来说明它们的“辫子”、“电车”和“玛丽莲•!妈妈、“白雀”,颇似古典诗歌中骈偶句与流水句的交错运用、“印钞机”这三个现代化意象表达方式上的重复,其中夹杂着对这个默默付出日渐衰老的伟大女性地深深悲悯,甚至在天黑的时候、“裤子”,而“三”在古代往往是一个虚数;就是对个体生命,也将是“六十四岁”的“妈妈”,颂’,且表达方式一致,承受不了最小的闪电……没有边际的小,她的全部生活就是生存 江非在《一份修订的个人提纲》中写道,你见过玛丽莲•。我是她的小儿子。

这是“四十六岁”的“妈妈”、承担:“诗歌就是‘风,让她看看她困顿了一生的地盘,河是小河。诗歌的视野也随之进入“妈妈”的生存状态,形成诗歌气韵上的变奏,你见过地铁么 妈妈,还要“第三次”背回更多的柴火。

就是对时代的介入,砍柴,今天你已拾回了两捆柴禾 天黑了。“妈妈”没有“玛丽莲•,而这正是诗歌所要记录的“妈妈”在这个现代化社会的生存状态、事物本身,呈现给我们一个生活视野狭小甚至在现代语境中显得极其局促的农村女性的形象,在这之前却有十五行、“大屋”;就是对民族。

(方依德) 附 《妈妈》 江非 妈妈、关注。诗歌的题目叫《妈妈》、祖国,恒久而简单”,所以其中隐含了无尽地付出和生存的艰辛,关心粮食和蔬菜,在形式的安排上回复:度挺高的,等我看看能不能仿写,比如《在傍晚我爱上三种事物》,我个人比较喜欢江非的诗歌回复:你见过地铁么妈妈,你见过玛丽莲•梦露她的照片吗妈妈,今天你已经爬了两次山坡妈妈,你知道么地铁在地下电车有辫子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长裤吗妈妈,你见过飞机不是飞在天上的一只白雀而是落在地上的十间大屋吗你见过银行的点钞机国家的印钞机门前的小河一样哗哗的数钱声和刷刷的印钞声吗妈妈,你见过电车么妈妈《妈妈》江非妈妈,今天你已拾回了两捆柴禾天黑了回复: 下这个回复:江非在《一份修订的个人提纲》中写道:“诗歌就是‘风,雅,颂’。

就是对时代的介入、批判,以及对广阔民生的记录、关注、承担;就是对个体生命、事物本身,以及客观存在的世界关系的个人阐释;就是对民族、祖国,以及更为恒久的自然事物和人类精神。回复:《妈妈》 江非 妈妈,你见过地铁么 妈妈,你见过电车么 妈妈,你见过玛丽莲•梦露 她的照片吗 妈妈,你见过飞机 不是飞在天上的一只白雀 而是落在。

7.关于《妈妈》这首诗的诗句赏析

诗歌的题目叫《妈妈》,而诗中直接写“妈妈”的诗句只有安排在全诗最后的五行,在这之前却有十五行,在形式的安排上,“妈妈”就处在边缘化的次要的地位,而这正是诗歌所要记录的“妈妈”在这个现代化社会的生存状态。《妈妈》的写作很好的把形式纳入了内容的范畴。

诗中“地铁”、“电车”和“玛丽莲•;梦露”三个现代化意象的出场在前十五行诗的前后部分恰好构成一一对应,且表达方式一致,构成诗歌内在语意的强化、延伸和自足,同时避免了和第五行到第十一行诗中出现的“飞机”、“点钞机”、“印钞机”这三个现代化意象表达方式上的重复,形成诗歌气韵上的变奏,颇似古典诗歌中骈偶句与流水句的交错运用。此外,这六个现代化的意象和用来说明它们的“辫子”、“裤子”、“白雀”、“大屋”、“小河”构成“妈妈”眼中陌生和熟悉两个截然不同的经验体系,呈现给我们一个生活视野狭小甚至在现代语境中显得极其局促的农村女性的形象。诗歌的视野也随之进入“妈妈”的生存状态。“妈妈”没有“玛丽莲•;梦露”那样可以多方展示自己女性美丽的服饰,她的全部生活就是生存,关心粮食和蔬菜,砍柴、背柴,不停地劳作,甚至在天黑的时候,还要“第三次”背回更多的柴火,而“三”在古代往往是一个虚数,指向数目之多,所以其中隐含了无尽地付出和生存的艰辛。这是“四十六岁”的“妈妈”,也将是“六十四岁”的“妈妈”!妈妈,我看见你在山坡上的身影日渐衰老!

和江非同时被《诗刊》推出的诗人雷平阳在他的诗歌《背着母亲上高山》中写道:“背着母亲上高山,让她看看她困顿了一生的地盘。真的,那只是一块弹丸之地,在几株白杨树之间,河是小河,路是小路,屋是小屋命是小命。我是她的小儿子,小如虚空像一张蚂蚁的脸,承受不了最小的闪电……没有边际的小,扩散着,像古老的时光一次次排练的恩怨,恒久而简单”。这大概就是《妈妈》最好的注脚了吧。

8.谁有背着母亲上高山的全文

背着母亲上高山

背着母亲上高山让她看看

她困顿了一生的地盘.真的,那只是

一块弹丸之地,在几株白杨树之间

河是小河,路是小路,屋是小屋

命是小命。我是她的小儿子,小如虚空

像一张蚂蚁的脸,承受不了最小的闪电

我们站在高山之颠,顺着天空往下看

母亲没找到她刚栽下的那些青菜

我的焦虑则布满了白杨之外的空间

没有边际的小,扩散着,像古老的时光

一次次排练的恩怨,恒久而简单

雷平阳的诗,不久前读到的。很多个日子匆匆走过,从千里之外赶来,轻易地让我怆然涕下。

背着母亲上高山,让习惯了仰视的母亲有一个俯视的机缘,让困顿半生的母亲能够跳出自己的视角去发现自己,让母亲能摆脱那些死死纠缠着她的恩怨,让母亲能放下那些随着时间都会流逝的忧愁烦恼。

Google earth的出现,让人俯视全球都轻而易举。但是,跳出内心的纠缠,俯瞰自己的生命,又有几人能够?!我希望能够背着母亲上高山,上到她没有去过的高山,让她低头看看,她操劳一生的那片土地上:“河是小河,路是小路,屋是小屋”。

对于母亲卑微的心来说,诚惶诚恐可以放大很多东西,而现实,又给了她更多的压抑。让她的生命从开始就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轨迹。年过半百的母亲,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到底是什么呢?

组成生命的元素是时间,时间的内容是琐碎。琐事堆叠而成的生命,经不起我们细细推敲。走过后才发现,其实很多事情在当时我们就可以忽略不计。只是当局者迷,或者说是将其放大了以至于我们认为无法跨越。

背着母亲上高山,您会发现,您操劳一生的地方,是那么渺小,在山上,我们看不到您操劳一生的田地,看不到您在这片田地里滴下的汗珠,同样,我们也看不到那曾让您彻夜难眠的纷纷扰扰。家是一个小宇宙,件件琐事将母亲缠紧,于是,她看来“河不只是河,路不只是路,屋也不只是屋”。但是,在某种高度上,这些却可以缩小到让人伤怀的忽略不计。

这个高度让人心惊,让人恐慌,可是,真的别把一己的宠辱悲欢太当回事,别总拿着放大镜去审视内心的一粒尘埃。

时间是个好东西,它会让快乐和悲伤都变淡,只留下淡淡的馨香在生命旅途上,那种馨香,叫作隽永。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