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法律的古人的名言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miaoyang369566

关于法律的名言2.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4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9.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战国)《管子·禁藏》10.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战国)《管子·七臣七主》11.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鹖冠子(战国·楚)《鹖冠子·度一》12.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13.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班固(汉)《汉书·刑法志》14.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傅玄(晋)《傅子·法刑》15.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吴兢(唐)《贞观政要·公平》16.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欧阳修(宋)《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1333433623737大理寺丞制》20.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贝卡利亚(意)《论犯罪和刑罚》23.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为了束缚他的才能。——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24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荷)25带来安定的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26.国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贵。——日莲(日)《立正安国论》

2.《诗经》的编订有哪三个说法

孔子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copy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百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毛公所传的毛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度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尹吉甫

尹吉甫,西周尹国国君,字问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父。答又名尹,称尹吉甫。,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军事家、诗人、哲学家,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3.关于法律的古诗句有什么

旧有《莫争打》一诗 时闲愤怒便引拳, 招引官方在眼前。

下狱戴枷遭责罚, 更须枉费几文钱。 2.旧有《莫应对》一诗 人来骂我逞无明, 我若还他便斗争。

听似不闻休应对, 一支莲在火中生。 3.旧有《戒争地诗》 他侵我界是无良, 我与他争未是长。

布施与他三尺地, 休夸谁弱又谁强。 4.《寄卢仝》 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

5.《石鼓歌》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石鼓歌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搜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砍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古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覆盖,经历久远期无陀。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注解】: 1、少陵:杜甫; 2、谪仙:李白。

3、陵迟:衰败。 4、搜:打猎。

5、遮罗:拦捕。 6、隳:毁堕。

7、翥:飞。 8、掎摭:采取; 9、羲:羲和,这里指日; 10、娥:指月。

11、讵肯:岂肯; 12、婀:无主见。 13、八代:所指不明,泛指秦汉之后诸朝。

14、则那:又奈何。 【韵译】: 张生手拿周朝石鼓文的拓本,劝我写一首咏赞它的石鼓歌。

杜甫李白才华盖世但都作古,薄才之人面对石鼓无可奈何。 周朝政治衰败全国动荡不安,周宣王发愤起兵挥起了天戈。

庆功之时大开明堂接受朝贺,诸侯接踵而至剑佩叮撞磨。 宣王田猎驰骋岐阳多么英俊,四方禽兽无处躲藏都被网罗。

为把英雄功业刻石扬名万世,凿山石雕石鼓毁坏高山嵯峨。 随从之臣才艺都是世上第一,挑选优秀撰写刻石放在山坡。

任凭长年雨打日晒野火焚烧,仗着鬼神守护石鼓永不湮没。 你从哪里得来这拓本的底稿? 丝毫都很完备一点也无差错。

言辞严谨内容奥密难于理解,字体不象隶书蝌文自成一格。 年代久远难免受损笔画残缺,仍象得剑斩断活生生的蛟鼍。

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交错。 苍劲钩连象金绳铁索穿锁钮,浑然又象织梭化龙九鼎沦没。

浅见儒士编纂诗经却不收入,大雅小雅内容狭窄并不壮阔。 孙子周游未到秦地无知难怪,采诗不全象取星宿却漏羲娥。

啊我虽好古却苦于生得太晚,对着石鼓文我哭得涕泪滂沱。 想当年我蒙召做国子监博士,那年正改纪元年号称着元和,我的朋友在凤翔府任职从事,曾经为我设计挖掘石鼓坑窝。

我刷帽沐浴禀告国子监祭酒;“如此至宝文物世上能存几多? 只要包毡裹席就能立即运到,十个石鼓运载只需几匹骆驼。 进献太庙把它比作文物郜鼎,那声价百倍于郜鼎岂是太过? 皇恩浩荡如果准许留在太学,诸生就能钻研解说一起切蹉。

汉朝时鸿都门观经尚且拥塞,将会看见全国上下为此奔波。 剜剔藓苔泥尘露出文字棱角,把它放得平平稳稳不偏不颇。

高楼大厦深檐厚瓦把它覆盖,经历久远不受意外损坏伤挫。” 朝中的大官个个都老于世故,他们空无主见岂肯感奋奔波? 牧童在鼓上敲火牛用它磨角,谁能再用手把这个宝物抚摸? 长年累月风化销铄将被埋没。

六年来向西遥望我空叹吟哦! 王羲之书法时俗趁机显秀媚,书写数张还可换回一群白鹅。 继周之后八代争战已经结束,至今无人收拾整理又可奈何? 如今正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皇上重视儒术推崇孔丘孟轲。

怎么才能把此事向皇帝建议,愿借善辩之人发挥口若悬河。 石鼓歌写到这里就算结束吧,唉呀我的意愿大概是白说说。

4.论述诗经 小雅 蓼莪抒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收有小雅74篇、大雅31篇。“雅”是周朝时代的宫廷乐歌,歌词内容多为祭祀、宴飨、歌颂、劝勉等抒情作品。小雅产生在西周的首都镐安(今称西安)和东周的首都洛邑(今称洛阳)地区。作者多数是贵族和官史,但也有少数平民百姓,因而小雅的民歌也表达了当地人民的思想感情。

《蓼莪》是有孝心的儿子哭悼已故父母的哀歌。从内容上看,很可能是用在上坟扫墓祭祀时的祭歌。诗中主人公是一个孤苦伶仃的穷苦人。全诗充满对已故父母的深情怀念、感恩、歌颂、内疚、忏悔和忆苦思甜等百感交集的复杂感情。这种感情也是人之常情。

诗中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独自表白的方式讲述,因家庭贫困、被迫外出谋生,但是回家时父母已双双去世。后来他生活好转、丰衣足食之后,却没有机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谈不上对父母养老送终,而遗憾终身。

《蓼莪》形象地描述父母坟头上的蒿草已长得很高很高,祭奠祖先用的酒瓶、酒坛也已空空如也,表明已有相当长的日子,没有后人来上坟扫墓了,当然也无人锄草、培土和打扫坟墓周围。面对如此荒凉的情景,主人公心中不禁产生“可怜我的父母亲,生我养我真艰辛”和“父母恩浩大无边”的联想。接着追忆孩童时代受到父母宠爱的细节,长大后不愁吃穿而想要报答父母的恩德时,父母已经去世。只能永抱终身的遗憾和内疚。令人读后产生共鸣。

时至今日,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状况和心情,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住上楼房、坐上汽车、有吃有穿、拥有电视、电话和冰箱等等物质条件,有的人甚至时常外出旅游休闲度假时,常常会想到如果父母和长辈们仍然健在、能一起共享幸福生活和天伦之乐,该多么美好、多么理想!

《蓼莪》一诗劝勉我们,人生短暂、天有不测风云,而奉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决不可犹疑迟缓、观望等待或借故推托,否则,将抱恨终身。何况赡养父母是一项法律规定的义务。

5.商鞅变法中燔诗书而明法令是啥意思

燔诗书而明法令意思就是:焚烧儒家的书籍,明确法令。

当时商鞅变法,放弃儒家的以仁治国的思想,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峻法管治国家,有功者重赏,有过者则重罚。当时儒家的书籍,以《诗经》,《尚书》为代表,都被焚烧了。

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依法治国,推行法制。

扩展资料: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族被杀。

商鞅在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就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

其次,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最后,法家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商鞅一样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