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拼音是什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拼音: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2.床前明月光的朗读节奏划分

中国古典诗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顿数”,并有规律可循。

一般五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个字或者一个字,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七言诗则比五言诗增加一顿为每句三顿,第五个字可以一个字或第七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可划分为两种(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如果用在古诗词赏析中用第一种划分稍好些,因它能较好地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特征。而在一般朗诵中,用第二种划分较好些因它能较完整清晰地体现诗意,朗诵起来也不过于死板。

尤其在诗句的最后三个字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概念时. 就更需要用此种划分法来朗诵,否则会因形害义。

3.床前明月光的诗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4.带月的古诗句.除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李白) 8、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1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2、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听杯一问之.(李白)。

5.古诗 床前明月光下一句是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词语解释】

举头:抬头。

【诗文赏析】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详见: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