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学先锋的诗歌朗诵

今夜。翻过七十三张历史厚重的扉页

应该记得那段带有刺骨朔风的峥嵘岁月

沿着风雨飘摇的红色轨迹

一种金戈铁马般的呐喊

开始在我的耳膜边炸响

那时的天穹不曾苏醒

那时的土地布满伤痕

那时的面孔只剩下麻木

徘徊于亡国灭种的边缘

生耶?死耶?和耶?战耶?

我最最挚爱的兄弟姐妹

以先锋的姿态连同悲昂壮烈的呼吸

叩问灵魂

从北平 到天津 从东北到华北 从前线到后方

从年轻学生 到各行各界 呐喊从中华大地的地平线上延伸

学生在呐喊 工人在呐喊

民族在呐喊!

振臂呐喊的余音

似午夜的山风

2.沈浩波的资料

沈浩波,1976-,江苏泰兴人。

沈浩波1996年开始诗歌创作,1998年发表《谁在拿90年代开涮》一文,并因为这篇文章进入诗坛。这篇文章后来成为引发 1999年中国先锋诗界民间立场和知识分子写作大论争的重要导火索。199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并成为同年诗歌大论争中“民间立场”一方的中坚人物之一。

2000年5月,沈浩波被邀请成为广州出版社《中国新诗年鉴》编委;7月和一些朋友一同发起创办《下半身》同人诗刊,并写作《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在中国文化界引起了地震般的反响,彻底改变了中国先锋诗歌的走向; 12月获《作家》杂志年度诗歌奖。现居北京,为先锋诗歌网站“诗江湖”的版主,被中国诗歌界称为“心藏大恶”的诗人。写作至今,有数百首诗歌和几十篇诗学随笔和理论文章发表于国内外各种刊物和选本,出版有诗集《一把好乳》。

主要作品

* 《一把好乳》

3.如何解释先锋派诗人的”先锋”

从梁启超1899年提出“诗界革命”算起,中国的新诗歌已经历了一百年之久,从黄遵宪提出的“我手写我口”及胡适的“文学的实验主义”到朱自清的诗歌的“多义性,散文化”等,到现在。诗歌的职能基本走向简单化和世俗化,其具体表现为社会化,个性化及功利化等。

何为“先锋”?其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

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在“五四”时期,如新月派,湖畔派,象征派,现代派等,他们的作品基本是多元化格局。后到七,八十年代由于这阶段的政治革命的自觉性大于诗体革命的自觉性,于是出现了做政教工具传话筒功能。从八十年代后期,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了个化,到九十年代愈趋严重,出现了大量为安慰自己情感和满足自己审美需要的写作人。涌现了一大批和风细雨式的,抚慰情感的小我诗歌。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重语言表述方式的诗歌形式。

七,八十年代期间出现的诗人如北岛,舒婷,杨练,顾城,其中舒婷只是中学毕业,杨练与顾城甚至没有接受到完整的中小学教育,其杨练就是当时朦胧派诗人,其作品《失传的国度》《西藏》等,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顾城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由于他们这代朦胧诗人文化水平和作诗技巧不高,他们的诗作基本在内容和思想上下功夫,从他们的诗作也能看出其中表达“大我”的情感,远远大于“小我”的情感。舒婷在1980年的《一代人的呼声》总结了这期间的朦胧诗人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当时政教的传话筒功能,而未体现出先锋思想自我的特性!

八十年代后期“先锋诗”曾鼎盛,但其作者几乎都是从校园中走出来的诗人,他们最流行的术语就是“生命意识”与“使命意识”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口号。以当时的先锋诗人陈超为例,虽然其算得上博学多识得学者,也深知语言在诗歌创作中个性化的重要性,但其言“诗歌,源始于诗人生命深层的冲动。”这个时期的思想先锋典型代表,如欧阳江河,翟永明、其作品充满了关注个体生命和现实社会的思想,他们有些人甚至成了女权运动,和民主政治改革的精神先锋。写到这,让我想起王国维的话:“凡(指中国)的哲学家无不欲兼为政治家”“岂独哲学家,诗人依然。”他感叹到中国的哲学和艺术(包括诗歌)

都是政治的附庸,所以这也就是中国当时哲学和艺术不发达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这期间的先锋派诗人在当时的这会大环境下,迫于生活和彼社会变革的压力,他们的诗风都不约而同由诗艺先锋转变为诗意先锋。这期间的诗人尽管还有坚持诗的纯洁与崇高,但更多的都是语言上的崇高!如伊沙的《生存不是借口》就可以说明问题。

如今,二十世纪初,又出现了更特殊的一群“先锋派”诗人,其言:“先锋性才是新诗的重要特征之一”,于是二十世纪自由体诗成了激进的专利,他们的偏激性来源于对诗歌传统的及文化的无知,对汉语诗歌传统的割裂,对外来诗歌一味盲从,出于对诗的自我宣泄与游戏职能,及诗歌具有追求自由和个性的特征的过度迷恋,于是乎很多人都认为新诗是“从自我开始的”“不用学什么知识”“诗人是天生的”“是神的代言人”等等一些谬论!不愿意将传统的与个人的才能相结合,其言“我作诗就是为“自由”,为宣泄,没必要有学问,但必须要有自我。”于是乎如今诗坛,大家都能瞧见,什么晦涩,什么颓废的,什么厌世的,甚至无知加狂妄的,都是当今诗坛的亮点!也成为而今诗坛的最大流行趋势!

4.先锋诗人 作品如何

夜晚

作者:陌

有时我在众人那里看见的

我想那是唯一的黑暗

我走进房子,唯一确切的身份

是我在完成这个使命,像最后一个人走进

房子

像城市越来越大,窗户越来越小

房子里只有我自己

必须透过窗户去看见什么

而太长的时间令我忘了眼睛

我回忆我就睡眠

于时间的外廓

就像许多年前的一轮月亮,那粒尘埃

如漂泊的光线睡眠于窗户般大小磨损的宇宙

它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小

从2OO2年9月诗先锋网站建立,诗先锋始终保持着一种低调自足的状态。诗先锋崇尚个性与批评,杜绝浮躁,重塑诗歌的精神和良心,这一直是诗先锋的精神所在。诗先锋网刊已成刊29期,纸质选刊二期。诗先锋是汉语诗歌界一面旗帜,现面向世界优秀汉语诗人征稿(备注:无稿酬),制作第三期诗先锋纸刊。择优选稿!投稿地址请百/度搜索“诗先锋”,进入诗先锋论坛发稿。

5.结合作品 分析第三代诗歌的总体美学特征

从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诗歌界呈现出群雄并起、众语喧哗的局面。

因此,要在如此纷纭复杂的诗歌现象中梳理出先锋诗歌的流派特征与内在关联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中国诗歌史还是一段“纷扬”的历史,许多事实和现象至今仍处于未完成状态,还没有最后沉淀下来,定型下来,加上其间出现的不少诗歌流派总体特征并不明显,更缺乏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诗人诗作,这样,对所有流派的全面统摄和逐一阐述,既存在一定的困难,也意义不大。

“第三代”诗、应该说,这些流派和诗人是能代表这段时期中国新诗的创作水平的,他们所提出的诗学主张,体现出的创作倾向,以及暴露出的缺点和弊病,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诗歌史上都具有典型性,因此,对它们的重点分析与阐释,是能揭示出朦胧诗后中国先锋诗歌的发展态势与美学特征,还原出这段特定时期的诗歌历史的。 由于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先锋诗歌是在朦胧诗的影响和启发下生成的,它们(第三代诗歌)的创作倾向与美学特征时,始终突出和强调了朦胧诗这个特殊的语境,始终注意将朦胧诗后的先锋诗歌与朦胧诗进行比较与对比,从比较与对比中归总出先锋诗歌的诗学特征来。

朦胧诗是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朦胧诗的历史功绩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方面,它以新的美学原则与不俗的创作成就,扭转了新诗在长期左倾思想影响下所导致的审美效能的衰微与艺术精神的沦丧等颓势,改变了新诗在人们心目中所造成的不好印象,重新树立了中国新诗的美学风范,给新诗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它又以先锋的意识、反抗的姿态、容涵古今的眼光,启示着后来者去大胆创造与超越,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朦胧诗是“说不尽”的。以朦胧诗为背景来阐述其后的先锋诗歌,这既是研究对象本身具有的历史特性所决定的,也有利于以朦胧诗为参照,对它们所达到的艺术水平、具有的诗学价值作出恰切的评判和定位。

“‘第三代’诗的崛起是因为对朦胧诗停滞局限的反动,以张扬个体心灵为主旨的朦胧诗契合了一个时代怀疑、悲愤、亢奋、觉醒的整体心态,恢复了诗歌情感哲学的生命,因而“出尽了风头”。但是,随着时光推移,社会“天气”的日趋晴和,仍然耽于咀嚼心灵潮汐、频频哀怨感伤、构筑自然童话的精神天地,进行贵族化的精神操作,在凡俗或严峻生活的冲击面前显然有些天真矫情、不合时宜了,时代语境的迁变导致了朦胧诗创作策略的落伍,“第三代”诗人起而代之成为了势所必然。

作者的这段分析是很精彩,很有见地的。再如阐述90年代“个人化写作”理论的提出,作者概括地分析道,90年代以前的新诗皆可视为意识形态写作,“就是推崇个人、意欲重建‘个人话语空间’的朦胧诗也没能逃脱意识形态写作的窠臼”,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个人化写作”是对新诗,尤其是“十七年”以后的意识形态写作和80年代包括政治诗、文化诗、哲学诗在内的集束性写作做定向反拨的结果。

这样的概述较为准确,富有历史深度。论及女性主义诗歌的流派特征以及在当代诗歌中的先锋性意义时,“自朦胧诗人舒婷开始,女性主义诗歌就一直参与新时期先锋诗歌的创造,写作历史横贯先锋诗歌的进程始终,它到诗坛流派纷纷解体的90年代成为依然进行集团式写作的劲旅。

它虽然从来不打旗号,但却是具有流派性质的创作群体。”将隐性的女性主义抒写提炼为一个时代的重要创作倾向,显示了作者敏锐的学术眼光和深厚的理论穿透力。

一切有意义的比较都是为了达到正确认识事物的目的,比较的方式也因此总是把生疏的事物同自己熟悉了解的事物相比。以朦胧诗为背景来论述其后的诗歌形态,用朦胧诗这面镜子来鉴照“第三代”及以后的先锋诗歌,得出的结论自然是稳妥真确,切合实际的,读者就能信服和接受。

当代先锋诗歌在朦胧诗后的新变,既起因于诗歌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整个社会文化语境的变换使然,这种新的文化语境,诗人的创作主张和文本特征,都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去审视,去阐释。“第三代”诗的艺术特征,即“诗这种冒险性艺术是在‘语言刀刃’上的舞蹈。

语言意识的高度自觉,使‘第三代’感到只有建设一种应和平民意识呼唤的语言才可以安身立命。‘诗歌从语言开始’、‘诗到语言为止’,语言成了诗的目的与归宿。”

对‘第三代’诗语言的俚俗化问题,“是语言俚俗化,是‘第三代’诗与读者对话的坚定契机”。“第三代”诗人所作的这些评述因而显得适切精到。

再比如分析海子大诗创作未完成的原因,论者也注意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辩,“海子在长诗里,没有承继人类积淀的语言系统,而让文化、语言、经验返归原初的混沌状态,给它们重新命名与编码;并且其新编系统由纯粹的个人化方式完成,个人创世神话里的幻象象喻和已有的神话世界也不一致。这个大胆的举措在赢得原创性的同时,却遗憾地造成了原有诗意的流失,把大批操着传统或流行语码的读者挡在了诗门之外,即便读者硬去解析也只能是误读,最终消解诗的价值”。

这里对海子诗歌语言编码的过于私人化。

6.关于少年先锋队的诗歌(简短的)

旗 帜 下 队旗下我高举右手, 少先队的名字深深刻在心里。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红领巾是我亲密的朋友。 团旗下我发出誓言: “时刻准备着!” 向着未来的大目标, 齿轮麦穗伴我成长。 党旗下我仰望镰刀斧头, 有多少话要向母亲倾诉。 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 做一名党的儿子是我一生的追求。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We are the Communist Successors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Inheriting the glorious tradition of our revolutionary forebears 爱祖国, 爱人民 To love the motherland, To love the people 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Our beautiful red scarves float on our chests 不怕困难 Not fearing difficulty 不怕敌人 Not fearing our enemies 顽强学习 Tenaciously learning 坚决斗争 Determinedly fighting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Go bravely forward to victory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 Go bravely forward to victory, victory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Go bravely forward to victory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We are the Communist Succe 旗 帜 下 队旗下我高举右手, 少先队的名字深深刻在心里。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红领巾是我亲密的朋友。 团旗下我发出誓言: “时刻准备着!” 向着未来的大目标, 齿轮麦穗伴我成长。 党旗下我仰望镰刀斧头, 有多少话要向母亲倾诉。 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 做一名党的儿子是我一生的追求。

参考资料: /zuozhe/shige.htm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